石峰 劉敏 李明俊 劉倩 吳玉珊 何坤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人類免疫缺陷綜合征。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統計顯示,目前全球約有3690 萬HIV 感染者,其中約46%患者接受了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治療[1]。持續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能有效抑制HIV 病毒復制,讓艾滋病從致死性疾病演變為一種慢性病,但ART 藥物使用導致的藥物毒副反應也日益凸顯。目前LPV/r 是我國艾滋病患者一線抗病毒藥物耐藥后唯一可選擇的免費二線抗病毒藥物,已有研究顯示LPV/r 導致血脂代謝異常,但該藥是否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患者血脂代謝影響的程度相當,對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影響是否一致,目前尚無數據證實,故本研究旨在了解LPV/r 對不同年齡及性別的HIV 感染者血脂的影響是否存在差異,以便臨床醫師有針對性的制定ART 方案。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 年1 月~2019 年11 月間在重慶地區啟動以LPV/r 為基礎的標準三聯方案進行初始ART 治療的HIV 感染者68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 例,女31 例;年齡18~68 歲,平均年齡(42.0±14.6)歲。68 例患者根據性別分為男性組37 例(54.4%),女性組31 例(45.6%);根據年齡分為青年組(18~40 歲)35 例(51.5%),中老年組(≥41 歲)33 例(48.5%)。排除標準:年齡<18 歲;不規律服藥者(年累計漏服藥物時間>1 月);可能引起血脂改變的其他全身性疾病;觀察期間更換不含LPV/r 方案抗病毒治療者;有血脂代謝異常且長期服用降血脂藥物基礎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回顧性收集所有研究對象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收集ART 治療前的血脂基線數據及ART治療后3、12 個月的血脂數據。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點血脂水平的變化,并以性別及年齡分組,比較不同時間段組內及組間血脂水平的變化;高脂血癥診斷標準參照《2019 ESC/EAS 血脂異常管理指南》制定的診斷標準,將血脂異常的判定標準為:TC≥5.18 mmol/L,LDL-C≥3.37 mmol/L,TG≥1.70 mmol/L,HDL-C<1.04 mmol/L,上述指標中任意一項異常即定義為血脂異常[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病毒學抑制情況比較 68 例患者治療前,CD4+T 淋巴細胞≥200 個/μl 的患者28 例(41.2%);治療12 個月后,CD4+T 淋巴細胞≥200 個/μl 的患者54 例(79.4%)。治療12 個月后,CD4+T 淋巴細胞≥200 個/μl 的患者占比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762,P=0.000<0.05)。
2.2 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比較 68 例患者治療前血脂異常率為80.9%(55/68),其中TG、TC、HDL-C、LDL-C異常率分別為45.6%(31/68)、22.1%(15/68)、51.5%(35/68)、25.0%(17/68);治療3 個月后,患者血脂異常率為88.2%(60/68),TG、TC、HDL-C、LDL-C異常率分別為80.9%(55/68)、33.8%(23/68)、33.8%(23/68)、25.0%(17/68);治療12 個月后,患者血脂異常率為91.2%(62/68),TG、TC、HDL-C、LDL-C 異常率分別為77.9%(53/68)、38.2%(26/68)、35.3%(24/68)、25.0%(17/68)。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治療3、12 個月后血脂異常率均升高,其中治療12 個月后TG、TC 異常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070、4.225,P=0.000、0.040<0.05)。
治療3、12個月后,患者TG、T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12 個月后,患者LDL-C 水平逐步降低,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個月后,患者TG、TC 水平低于治療3 個月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8 例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比較(,mmol/L)

表1 68 例患者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情況比較(,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5
2.3 不同性別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男性組TG 高于女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組與女性組TC、HDL-C、LDL-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個月后,男性組與女性組TG、TC、HDL-C、LDL-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表2 不同性別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mmol/L)
注:與女性組治療前比較,aP<0.05
2.4 不同年齡階段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治療前,青年組與中老年組TG、TC、HDL-C、LDL-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個月后,青年組TG 水平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個月后,中老年組TG、TC、HDL-C 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 個月后,中老年組TC 水平高于青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階段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表3 不同年齡階段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mmol/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青年組治療12 個月后比較,bP<0.05
近10 年心腦血管疾病為中國城市居民死亡率的前三位;其中血脂升高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 的獨立風險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癥即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3],TG 水平每增加1 mmol/L 可導致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1.4~1.8 倍[4,5]。高脂血癥也是ART 的一個并發癥[6]。因此,在接受ART 的HIV 感染者中,提高對高脂血癥危險因素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更多的患者選擇二線ART 藥物治療,由蛋白酶抑制劑引起的高脂血癥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6]。因此,本文收集相關數據分析LPV/r 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HIV 感染人群血脂水平的影響。
HIV 感染后導致內臟脂肪重新分布,脂肪組織是炎癥介質產生的主要場所,炎癥因子產生后導致血脂在肝臟代謝異常從而出現高脂血癥[7,8]。本研究中收集68 例HIV 感染者資料,其中在進行ART 治療前有80.9%患者血脂出現異常,治療12 個月后TG、TC 異常率分別為77.9%(53/68)、38.2%(26/68),高于治療前的45.6%(31/68)、22.1%(15/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Rojas 等[9]研究結論一致。研究中并未發現該方案對LDL-C、HDL-C 存在明顯影響,與Martin 等[10]研究結論不一致,考慮與人群種族、地域差異有關。同時發現ART 治療后患者血脂升高時間主要集中在用藥前3 個月內,此后持續維持在較恒定水平,并未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出現血脂指標進行性升高。對使用含LPV/r 方案抗病毒治療的不同性別患者進行比較,發現治療前,男性組TG 水平高于女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服用含LPV/r 藥物ART治療后對男女患者血脂均有一定影響,但藥物治療12 個月后,兩組TG、TC、HDL-C、LDL-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鑒于男性患者血脂異常情況較女性明顯[11],且男性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明顯高于女性,故男性患者使用含LPV/r 的方案抗病毒治療時更應高度警惕其血脂情況。同時對不同年齡患者基礎血脂數值及藥物治療后情況進行比較,發現不同年齡患者基礎血脂水平之間無明顯差異,但治療12個月后,中老年組TC 水平高于青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對于長期抗病毒治療的中老年患者,應當盡量慎重選用LPV/r,如果必須使用,則應定期隨訪其血脂水平,早期發現血脂代謝異常,及早干預,以降低ASCVD 的風險。
LPV/r 對血脂存在較大影響,但該藥是我國艾滋病患者一線抗病毒藥物耐藥后唯一可選擇的免費二線抗病毒藥物,對HIV 感染者來說,ART 對于降低其病死率和發病率的益處遠遠超過了其對心血管疾病可能的潛在危險性[12],故臨床診療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選用。對于臨床醫師而言,總結經驗建議如下:①針對中老年患者等有心血管疾病等高危風險的人群要慎重選用,若必須選用時應密切監測患者血脂、心肌酶譜、心梗三項,并需監測脂肪組織分布情況,定期行頸部血管彩超關注其頸血管粥樣變化情況;②發現血脂異常,及早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膳食,每日行>30 min 中等強度鍛煉,并調整ART 方案(如整合酶抑制劑等),必要時根據高脂血癥的分型選擇合適的降脂藥物予以干預,如瑞舒伐他汀、貝特類藥物等;③如有血栓及粥樣斑塊形成,則建議在條件允許下行抗凝治療,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此外,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無法明確隨著用藥時間的繼續延長血脂水平是否持續升高可能;有待更大樣本、更長時間的觀察研究進一步了解LPV/r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人群血脂的影響。
綜上所述,HIV 感染者進行ART 常規治療后,其血脂變化也應重視,有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建議定期檢測血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