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清 余瑋 王海珍
延安,中國革命的圣地。
在這片古老的黃土地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奮斗了13個春秋,培育和鑄造了中華民族的振興奮進之魂——延安精神,構成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的輝煌篇章。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多年來,為繼承和弘揚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接續奮斗過程中創造的精神力量,激發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全國各地延安精神研究會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為研究、宣傳和弘揚延安精神做出重要貢獻。
如今,立足兩個一百年交匯點,各地延安精神研究會正繼續弘揚延安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讓延安精神在新征程閃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延安時期處于極為重要的地位。
回望歷史,“到延安去”,之所以會成為一代青年的心靈呼喚和強烈愿望,是因為那里有指引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精神寶塔”。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在戰爭炮火中的不斷壯大,是延安精神的一個縮影。從瓦窯堡會議到洛川會議,從平型關大捷到百團大戰,在民族危亡時刻,中國共產黨舉起抗日救國大旗,在抗戰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最終迎來勝利,贏得人心。
1945年,黨的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并載入黨章。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探索根據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軍事建設、文化建設,作出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中熔鑄出偉大的延安精神。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任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延安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堅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用以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黨性的差距、校準前進的方向。”
2020年9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第六次會員大會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同志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認真踐行延安精神,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延安精神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武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形勢下弘揚延安精神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必將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副秘書長郭娜說。
在她看來,延安時代之所以偉大,延安精神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實現了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偉大轉折。
延安精神是共產黨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由抗大精神、整風精神、南泥灣精神、白求恩精神、張思德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原生形態匯聚鍛造而成。其主要內涵,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偉大建黨精神是我們黨的精神之源,延安精神是黨的精神譜系中燦爛的篇章。無論是延安時代,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新時代邁向新征程,都需要我們不斷研究、弘揚、踐行延安精神,讓延安精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郭娜說,截至去年5月,陜西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市(區)一級延安精神研究會全覆蓋。
“我們始終不忘,延安精神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昆明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王俊斌說,“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研究、宣傳、弘揚、踐行偉大的延安精神,就是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就是為了偉大的理想和信念而奮斗”。
“多年來,我們用心在做弘揚延安精神的工作,組織會員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弘揚延安精神的重要論述,堅守初心,牢記使命,高舉延安這面共產主義的旗幟,對延安精神堅信不疑,弘揚延安精神堅定不移,用心講好延安故事,扎實有效地做好工作,為黨旗增輝添彩。”王俊斌說。
在青海省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孫萍看來,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對于實現“十四五”規劃和建設文化強國意義重大。“進入新時代、建設新青海,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第六次會員大會的賀信為引領,研究延安精神超越時空的啟示和力量,從歷史中獲得啟迪,從經驗中獲得智慧,要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認真踐行延安精神,將弘揚延安精神與黨的工作大局結合起來,與弘揚新青海精神結合起來,努力為書寫新時代青海新篇章凝聚強大精神動力,讓延安精神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
“在延安王家坪,毛澤東舊居前的那棵柳樹旁,陳列著這樣一張歷史照片……”
這是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延安精神宣講團副團長王曉莉在做宣講時的情景。
“陜西省延安精神宣講團2017年6月成立,由國家一級演員、朗誦藝術家、大學教授、全國講解大賽獲獎者等多家單位宣講骨干組成,每月下旬至少五場義務宣講,形成了宣講常態化、制度化。”王曉莉說。
為了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宣講報告采取詩朗誦、講故事、演唱和陜北說書等多種表現形式,生動表演宣講了《天問 窯洞 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南泥灣的老镢頭》《永不褪色的抗大校旗》《父子深情》《為有犧牲多壯志》《夜空中最亮的星》《半碗饸饹》《餐桌旁的領袖》《小炕桌與沁園春雪》《不忘初心》11個經典節目。
宣講團成員飽含深情地講述著革命年代的動人故事,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解讀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頌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精神追求。
一場場聲情并茂的宣講,一張張寫滿歷史滄桑感的厚重老照片,一個個扣人心弦發人深省的故事,贏得觀眾的喜愛,也將延安精神的光芒灑入每一位聽眾心中。
除此之外,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還致力于打造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并舉、線上線下同步的“報網端”宣講載體。拍攝快閃《我和我的祖國》和宣講團宣傳片、宣講視頻,入駐《學習強國》平臺,突出可視性、紀實性、生動性。
“宣講團成立四年來,共宣講百余場,覆蓋省屬各廳局、高校和大型國企的同時,走進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共有六七萬人現場聆聽,百余萬人線上傳播。”王曉莉說。
王曉莉記得,有一次在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宣講后,一位廳級干部在留言中說:“目前為止,我一生中只流過兩次眼淚。第一次是我父親去世,第二次就是聽了這次宣講。”
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專業博士黃翌,是陜西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一名“95”后志愿者。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黨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博士生、陜延會志愿者、新時代青年,應該從延安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學風的力量、力行的力量、奮斗的力量。“延安精神永遠不會過時,它具有非常強烈和鮮明的典型性、代表性、持續性,是我們一代代共產黨人淬煉靈魂,滋養初心的強大精神動力。”
“我們希望通過宣講,觸動他人的心靈,讓他們受到精神的洗禮,以史為鑒,奮力前行。”王曉莉說。
聆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在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秘書長王雄、副會長谷梅都提到已經成立26年,曾經由老紅軍、老八路、老干部、老藝術家、理論工作者組成的宣講團。“如今,老紅軍、老八路、老干部相繼去世了,現在宣講團主要成員已經換成他們的第二代或第三代,接過接力棒,賡續紅色血脈。”
紅軍后代張建華的父親張有才1927年參加紅軍,隨中央警衛團長征到陜北。從2006年起,張建華多次撰寫紀念紅軍、講父輩長征故事的文章,發表在有關刊物上。2021年2月,張建華被增補為天津市延安精神宣講團副秘書長,一次次到社區、農村、學校宣講,還動員多名紅軍后代撰寫父輩長征中的故事。
中共七大代表于志遠的孫女于霽丹系天津廣播電臺《城市記憶》制作人、主持人,2018年加入宣講團后,在宣講團提供的資料支持下,先后在《城市記憶》節目中制作相關專題,把相關人士的事跡通過廣播電臺宣傳,發揮主流媒體傳播面廣、影響大的優勢,弘揚革命傳統。
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廣泛聯系群眾,播撒紅色種子,在各區建立“延安精神宣傳教育基地”及“延安精神學習宣傳小組”。
“老共產黨員是黨和人民的寶貴財富,他們見證并親歷了祖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我們注重將他們的經歷整理出來, 把個人記憶變成精神財富,傳給后人。”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秘書長王雄說。
為了記錄這些老黨員的經歷和事跡,天津市延安精神研究會組織一批中青年志愿者到老黨員家中,請他們講述自己入黨的故事、在黨的教育下成長的故事,并編輯成短視頻,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
在錄制編輯過程中,上百名參與工作的中青年志愿者紛紛表示,受到了極大的教育,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了解,深刻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延安精神將化為自己前行的巨大精神動力。
“我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如何把延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新時代傳承好黨的紅色基因,2021年5月23日,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聯合主辦“延安精神與新時代的人生觀”主題論壇,來自各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學生80余人參加論壇。
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葉駿表示,要在學習、研究、弘揚延安精神的各項活動中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傳承好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我們要進一步做好延安精神進校園活動,結合當代年輕人的特點,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延安故事,把延安精神的火種播撒到廣大青年學子心中,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激勵他們肩負使命,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青春力量。”
近年來,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與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聯合舉辦“延安精神與新時代的幸福觀”“延安精神與新時代的價值觀”“延安精神與新時代的人生觀”等專題研討會,深入挖掘延安時期寶貴的歷史資源、文化資源,深入研究、大力宣傳、認真踐行延安精神,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路徑。
2021年,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與共青團上海市委、上海市學生聯合會、上海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共同開展“我心中的延安”上海青年學生短視頻作品比賽,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創作形式,深度了解延安時期的事件和人物,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的時代內涵,深切感受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的強大動力,用偉大的延安精神激勵當代青年愛國、勵志、求真、力行,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之中。
“青年人有義務、有責任傳承和弘揚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對于當代青年依然有重要價值,在塑造有為青年,促進青年創新創業、成長成才過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大學生郭慶說。
弘揚延安精神,培育時代新人。2021年4月10日,2020年“中國夢 延安情”幸福小康年革命傳統教育紅色文化書畫、微作文比賽頒獎活動在廣州黃埔青少宮舉行。一幅幅“中國夢 延安情”書畫比賽作品吸引師生紛紛駐足,這是廣東延安精神進校園工作的縮影。
丹青書盛世,翰墨頌黨恩。由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和廣州市延安精神研究會聯合舉辦的“中國夢 延安情”革命傳統教育活動自2015年啟動以來,參賽人員規模逐年擴大,參賽作品質量逐年提升,廣州各區、各學校積極響應,廣大青少年學生廣泛參與,成為廣州具有影響力的革命傳統教育品牌。
“一件件生動感人的微作文、書畫等作品,飽含著青少年學生對延安精神藝術化的表達、對革命傳統文化的傳承、對黨的無限熱愛和對偉大祖國的美好祝福。”廣東省延安精神研究會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延安精神的藝術化表達,延安精神的種子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正在茁壯成長”。
在南京,為在青少年群體中宣傳延安精神,南京延安精神研究會名譽副會長孫洪慶積極打造“延安精神進社區、構建和諧社會”特色品牌。
今年78歲的孫洪慶,退休前任南京市廣播電視大學黨委書記。自2003年退休至今,他致力于傳播延安精神,已義務宣講86場,足跡遍布各個高校,企業,社區,先后有近六千人聽過他的講座。
2004年,在孫洪慶推薦、幫助和指導下,他所居住的察哈爾路社區在全市率先開展“延安精神進社區”活動,孫洪慶定期給社區黨員、青少年宣講延安精神。他和社區其他兩位老人每人捐款2000元,設立社區“陽光助學基金會”,資助社區困難學生。他積極聯系相關部門,使社區獲贈280冊書籍。在社區黨總支舉辦的“惠民工程項目”舉牌認領活動中,他和社區身患重病的老黨員結成助困對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孫洪慶和其他人一起,每年圍繞一個主題,編輯出版社區文摘小報。2017年,在這里建立南京延安精神教育中心,《延安精神教育永放光芒》展覽室內容不斷豐富,從一樓到五樓,發揮教育陣地作用。今年3月,在南延會和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共同關心下,南京市中山小學和延安市實驗小學,察哈爾路社區與王家坪社區結對交流。
孫洪慶認為,學習、了解、宣傳延安精神,目的是為了不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牢記使命,為人民服務。“我期待通過傳播,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延安精神,踐行延安精神,勤奮學習,誠信守紀,奉獻擔當,為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研究、學習、弘揚延安精神的同時,也是不斷深化、領悟和踐行延安精神,從中砥礪初心使命,汲取奮進力量的過程。
“昆明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是一個團結戰斗的集體,是具有過硬作風、敢于擔當和無私奉獻的弘延隊伍。這些年來,我們堅持用延安精神辦好延安精神研究會,以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研究會為目標,切實加強延研會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我們始終把創新發展作為工作的主題,堅持理論創新、思路創新、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大力推廣運用先進經驗,積極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爭當全省弘延排頭兵。”昆明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王俊斌說。
自2013年以來,昆明市延安精神研究會連續八年成功開展從江西瑞金至陜北吳起的重走長征路活動,經受了各種嚴峻考驗。
王俊斌記得,“2015年6月11日,大家一起翻越海拔4100多米的夾金山,面對大雪紛飛的惡劣氣候和零下10多度的高寒低溫,同志們用頑強的毅力堅持,也切身感悟到長征精神。第二年6月,我們又堅持去毛兒蓋和沙窩會議會址考察,記得那天是端午節,考察組一路上找不著吃的,堅持到晚上8點鐘才吃到東西。正因為這種對延安精神的信仰,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對黨的赤膽忠心,才使我們戰勝重重困難,最終完成重走長征路的任務,完成工作中各項艱巨任務”。
王俊斌說,參加延研會工作的同志不圖名,不圖利,全憑自己堅強的黨性,堅守在弘延工作崗位上。同志們懷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延安精神的執著追求,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始終保持良好政治定力,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跟黨走,聽黨話,克服工作上和組織建設上遇到的各種困難,保證了思想不軟、作風不散、紀律不松、工作不亂,兢兢業業地為弘揚延安精神的事業奉獻著、奮斗著,并會繼續奉獻、奮斗下去。
深刻把握延安精神的永恒價值,在奮進新時代的征程中踐行延安精神。
在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戴厚良看來,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杰出成果,黨領導新中國石油發展過程中孕育形成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與延安精神一脈相承,都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和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延安精神所蘊含的不怕困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是我們各項事業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延安精神、石油精神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所呈現出的共同特質,就是‘干、實、嚴。”
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大力支持下,中國石油成立央企第一家延安精神研究會,共同舉辦“延安精神 石油魂”系列活動,這對于百萬石油員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重要指示,凝聚奮進新征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石油連續11年開展“石油魂”專題宣講690多場次,成為近年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覆蓋最廣,影響深遠的一次精神傳播長征。未來,將持續推動進企業、進機關、進基層、進學校,使偉大精神在大江南北落地生根,薪火相傳,培育一代又一代“鐵人”式的先進模范。
踐行延安精神,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盈科律所在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進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進程中,積極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與清華大學法學院建立“世界論壇基金”,搭建全球法治精英高端對話論壇,高舉合作、創新、法治、共贏的旗幟,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提供法律服務方面,盈科著眼于全球,努力建設覆蓋全球的法律服務體系,打造全球一小時法律服務,為全球范圍內的華僑、海外投資基金、海外旅游者、海外留學生等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與法律服務支撐,挑起大所使命與擔當。
“希望盈科律所在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支持與領導下,早日成立盈科律師事務所延安精神研究會,深入領悟延安精神的政治內涵,貫通歷史與現實,奮進當下和未來,弘揚律師行業的延安精神,為法治中國做出貢獻。”盈科律師事務所黨委委員、全球董事會主任梅向榮說。
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延安精神在百年黨史中熠熠生輝。它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革命精神的傳承,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必將在新時代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