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 何斌
【摘要】隨著互聯網思維的不斷實踐與提升,信息技術以其獨有的方式,推動著我國的教育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為一線的教育教學帶來旺盛的生命力,為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方式轉變提供了新鮮的血液。建構基于“互聯網+”雙主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研究,目的在于改變傳統的“教”與“學”的方式。本文旨在研究基于“網聯網+”教育的創設思維下,利用信息技術云計算平臺與大數據建構綜合實踐活動雙主型課堂的優勢,體會與感悟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融合的意義所在。
【關鍵詞】雙主型課堂;云計算平臺;大數據;深度學習
通過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融合,創造出嶄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教”與“學”的方式發生轉變,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教育教學資源配置中的優化與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中。
一、利用信息技術云計算平臺與大數據建構綜合實踐活動雙主型課堂的意義
通過云平臺采集、分析、處理與可視化教學過程中的大數據,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指明方向,對新模式的“教”與“學”提供及時有效的方法決策。通過技術賦能將信息技術課程特色屬性,潛移默化地融入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展現出創新性、靈活性與開放性。在教師主導下,深度融合的課程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主動地成為學習的主體,為其形成數字化終身學習能力與深度學習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高中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激發學生學習主體性存在的問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過程設計對于教學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教育新時代的教學模式不能延續“填鴨式”教學,而是要利用具有時代感且新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成為學習的主體。然而,現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并沒有與之匹配的教學過程設計。
1. 缺乏情境創設,難以激發興趣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應以學生的生活體會與感悟為基礎,實際教學的情境創設受場地、設施、年齡、生活經驗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很難創造出與之適應的真實化情景,沒有感同身受的體驗,學生難以在應付教學任務的情境中,體會到問題產生的原因,不能有效地發現問題,引發思考,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迷失問題主線,難塑學科思維
自主學習重要的培養方式是對學習問題持續不斷的探求,過程中不斷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與自我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問題解決、責任擔當、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目前的實踐活動課堂教學,部分教師對于問題主線缺乏體驗思維的分析、推理、論證等過程,問題的設計缺乏指向性、真實性、綜合性、挑戰性以及開放性,導致學生的思維停留在被動的學習狀態,缺乏自主探求問題能力的培養,無法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科思維能力。
3. 弱化教學活動,難將知識內化
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幫助學生增強社會認知并提升實踐能力,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在活動中辨識與判斷、綜合與分析、探究與建構等維度的能力。當面對具體的問題或事物時,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并遷移學科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內化知識感悟學科核心素養。目前的教學活動設計,并未主導學生持續內化知識。在探究活動中,也未供給學生足以分析與改進自己思維策略的重要過程。制約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無法通過教學活動內化知識。
4. 滯后評價體系,阻礙主動學習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為目的而設計,需要匹配及時有效的教學評價,遵循評價的指導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原則。當下的實際教學評價以教師為主,存在重知識、輕素養;重結果、輕過程。很少設置學生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沒有重視學生在探究學習、成果展示等教學活動中的表現,缺乏對學生所做匯報成果的深入分析與反饋,評價過程缺乏師生交流互動?,F存問題制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無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獲得感與成就感,阻礙了主動學習的興趣與愿望。
三、通過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建構與時俱進的雙主型課堂
創新模式的課堂,教師通過課程活動云平臺、大數據以及互動交流窗口實時進行引導、啟迪、激勵與點撥,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督促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建構理論知識、拓寬視野,逐漸提升自主參與實踐活動的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
1.創設真實情境,提升學習興趣
實踐活動教學要立足于生活邏輯,利用信息技術云平臺搭建與承載匹配教學主題的大數據,創設出豐富多彩的數字化教學情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與喜好,自由選擇情境創設的實際生活問題。通過情境的感受與問題的思考,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與視野,由身邊的生活轉向生活著的社會,從而增強理解社會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更好地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生活的作用,培養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利用問題驅動,深化學生思維
通過教學數據的采集、分析與可視化,教師可以實時監控每一個驅動性問題所產生的教學效能。通過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持續建構學科知識邏輯,輔助學生完成特定的階段性任務,及時查缺補漏。讓學生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間進行遷移,梳理出教學主題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知識脈絡,逐層逐級的建立學科邏輯思維。綜合實踐活動雙主型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需要伴隨著教學進程的遞進而逐層深入,驅動性的問題之間需要保持內在的邏輯關系,整體性控制問題的變化與組合,最大限度地發揮驅動性問題對于學生思維活動的指引效能。
3.深化教學活動,引導知識建構
在信息技術云平臺上,建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完整的網上教學活動環境,圍繞著“教”與“學”的新方式,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實踐活動方式,線上實時互動分享能夠促進問題的解決,各具特色的學習實踐成果展示,映射出個性十足的創新性思維。實踐活動教學強調活動在學生的認知、情感與行為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通過活動建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利用大數據可視化表達,綜合分析與反思活動開展的情況,針對不足之處及時改進。在線撰寫活動日志、反思感悟,分析與總結活動中的優點與不足,積累并分享經驗,同時提升素養,促進知識建構,深化主題探究與體驗,提升自身對活動的組織與調控能力,更好地展現教學活動整體對于學生學習主體性形成的重要作用,讓智慧得以升華。
4.利用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學習
借助云計算平臺與大數據,針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與評價,將自評與他評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學習模式中,與時俱進的評價體系將引導和促進教師在教學中堅守核心素養的目標。通過實時的反饋與評價,教師能夠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元化的評價學生,及時指導學生不斷深化主題活動,完善活動內容。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可以真切地關注到每個學生,不斷調整與改進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深度學習能力。
基于“互聯網+”雙主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建構宛如春風一般,吹綠了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融合這顆茁壯成長的樹木。通過與時俱進的信息技術學科的理念、核心素養以及技術賦能豐富教學內容,將“教”與“學”的傳統模式轉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媒體化的教育教學模式,讓師生在教育教學的日常學習與實踐中,真真切切感受著互“聯網+”模式下數字化的信息浪潮,享受著網絡化的教學模式,沐浴著文化智能化的沁潤。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專項研究;2019年度課題“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深度融合研究”(GDHY-2019-Z-b056)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趙恒斌,米珍美,高攀. 基于核心素養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研究與應用[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442(7):36-39,85.
[2] 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教材研究室. 綜合實踐活動(必修)教師用書[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顧明遠.對教育本質的新認識[J].基礎教育論壇,2016(9):59-60.
[4] 鄭守兵. 全面推動項目學習 催生學校教育變革[J]. 教育,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