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傳奇 吳慶躍 周伶敏
雙循環下消費金融業態的特點
需求端:消費金融市場前景廣闊
消費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主要動能。2020年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37.4%,較2019年小幅下降1.1個百分點,但仍是對GDP貢獻最大的因素(按支出法計算)。2021年1~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1.19萬億元,同比增長23.0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642元,同比增長12%;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為11471元,同比增長17.4%,三項指標均已超過2019年上半年。我國消費已從疫情的不利影響中快速復蘇。
消費金融市場保持較快增長。“十三五”期間,我國消費貸款年均增速高達20.8%(此處消費貸款使用狹義消費貸款概念,即剔除住房按揭貸款的個人消費貸款,具體計算方法參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8)》),截至2021年6月末,消費貸款余額為15.75萬億元,同比增長13.9%,較2020上半年提升5.6個百分點。隨著35歲以下年輕人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居民對消費金融的接納程度不斷提高。此外,盡管我國消費貸款滲透率已從2015年末的19%上升至2020年末的38%,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差距較大(同期美國該指標為67%),消費金融市場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消費金融的渠道和場景不斷豐富。隨著互聯網平臺深度參與消費金融市場,消費金融已形成線上、線下、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等多種服務渠道。與此同時,消費金融服務商在垂直領域持續發力,消費金融應用場景得到極大拓展,裝修、租房、醫美、婚慶、旅游、線上教育等場景均可享受消費金融服務。
供給端:多層次消費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市場參與主體眾多,消費金融供給多樣化。商業銀行仍是消費金融市場的最大參與主體,而信用卡是商業銀行參與消費金融最主要的載體。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銀行卡授信總額為20.23萬億元,銀行卡應償授信余額占消費信貸余額的52.1%。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平臺、網絡小貸等消費金融服務商快速發展,在行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僅2020年就批準新設6家消費金融公司,數量超過2017~2019年的總和。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1)》,截至2020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突破5000億元,累計服務客戶16339.47萬人。
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合作助貸成為趨勢。隨著消費市場轉型升級,消費金融各環節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在信用擔保、征信記錄、逾期催收等細分環節涌現出一批專業機構,機構間合作助貸已成常態。商業銀行在資金的規模與成本、風控技術等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而互聯網平臺在場景植入、獲客導流等方面擁有強大的競爭力,兩者合作大幅提升了貸款供給效率。根據中金公司測算,2020年以互聯網公司作為入口促成的消費貸約3.8萬億元,占全市場的23.9%,其中絕大部分資金來自商業銀行。
科技賦能行業發展,消費金融加速智能化。近年來,金融與科技融合不斷加深,科技成為消費金融發展的關鍵動能。在貸前環節,大數據可實現用戶畫像和信用評分,深度發掘消費者需求,通過廣告投放實現精準營銷。在貸中環節,光學字符識別、生物識別被廣泛應用于身份核實和反欺詐。在貸后環節,科技手段也可助力消費金融服務商實現貸后管理、催收等工作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政策端:“開正門、關偏門”,規范經營助力行穩致遠
加強監管力度,引導行業重塑秩序。2016年是消費金融領域監管政策調整的重要年份。監管部門相繼出臺《關于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整頓市場亂象、重塑市場健康發展。目前,曾經歷爆發式增長的P2P平臺已完全“清零”,多數公司徹底退出,少數經營狀況較好的公司轉型為網絡小貸,納入監管范疇。2020年底,監管部門對網絡小貸注冊資本、跨區經營作出限制,將螞蟻金服“花唄”“借唄”業務納入消費金融公司業務并作出要求,進一步規范行業發展。
給予政策支持,保障行業穩健發展。考慮疫情的不利影響,為維護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銀保監會發布通知,適度降低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撥備監管要求,同時允許兩類主體通過轉讓信貸資產收益權拓寬融資渠道、通過發行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助力消費金融服務商更好發展。
雙循環下消費金融行業面臨的問題
法律法規與監管措施較為滯后。2020年以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數據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規相繼修訂或出臺,極大地填補了消費者保護、信息運用規范等消費金融領域的立法空白。但與歐美各國相比,我國消費金融法律法規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法律體系不夠全面。以美國為例,美國已出臺《公平借貸法》《公平信用報告法》《公平信貸結賬法案》《公平追債債務實施法案》等多部消費金融相關法律,涵蓋貸款合約、征信管理、糾紛解決、催收行為等多個環節,而我國在部分領域仍存在法律真空。二是現有法律位階較低。作為消費金融領域的核心制度,升級后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也僅僅是部門規章,央行在規章授權范圍內規制市場的能力仍然有限。比如,央行對金融機構濫用消費者信息、虛假宣傳等行為所能采取的處罰力度明顯弱于歐美國家。除了法律法規外,我國監管制度仍有不足。隨著大量互聯網平臺涉足消費金融,各類服務商行為、客戶的邊界越發模糊,導致該領域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傳統以分業監管為主的監管體系難以實現有效監管,監管空白、監管重疊問題大量存在。此外,我國監管長期以來秉持“權力導向型”理念,與消費金融行業對監管的客觀需求存在差距。
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征信體系是消費金融市場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當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以人行征信系統為核心,政府公共信用、社會征信機構相結合的征信體系。截至2019年底,人行征信系統覆蓋人數逾10.2億人,2019年個人征信日查詢達567萬次,我國征信體系的覆蓋水平和使用頻次都有明顯提升。但是,我國征信體系仍然存在三個方面問題:一是征信業相關法規滯后。征信業法律位階最高的《征信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出臺已八年有余,隨著電商分期、網絡小貸等新業態的不斷涌現,《條例》中的部分規定已落后于消費金融市場需求。此外,《條例》多以原則性表述為主,實踐中操作難度仍然較大。二是缺乏全國性標準化制度。當前我國尚未建立國家層面的征信標準制度,關于信息搜集、歸類、公開等各環節標準的規定散見于各地方、各行業的文件中。作為準公共品,征信體系的建設需要統籌謀劃、系統推進,“令出多門”導致各地征信發展水平不一,阻礙了有效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三是征信有效供給不足。當前我國個人征信市場規模僅為美國的一半,國內消費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對征信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人行征信系統仍未納入部分消費金融服務商。此外,社會征信機構產品的同質化程度較高,高質量征信產品較為缺乏。
消費金融行業潛在風險相對較高。潛在風險偏高是消費金融行業的核心特征之一。以消費金融公司為例,2019年消費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貸款率為2.63%,高于信用卡平均不良貸款率。此外,平均數與中位數(2.03%)差值明顯,反映出部分機構風險承壓較大,行業“馬太效應”凸顯(參見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0)》)。從供給端看,倉促布局市場導致機構風控能力較差。2013~2016年消費金融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各類資本競相入場,甚至包括部分毫無金融行業經驗的企業。大量“弱風控”機構的進入也導致了后續諸如P2P大面積“暴雷”等風險事件的發生。時至今日,消費金融服務商的風控能力雖有所提升,但與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仍存在風控制度不完善、風控人才缺乏、風控意識薄弱等問題。從需求端看,客戶信用下沉決定機構風控要求更高。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平臺的客戶大多是以往銀行授信難以觸及的長尾客戶,具有學歷低、收入低等特點。相關調查表明,長尾客戶對合理負債消費、個人信用價值等問題的認知也較弱,也是“多頭借貸”、信貸欺詐等市場亂象的高發群體。服務該類客戶對消費金融服務商風控能力的挑戰更大。
消費者保護還不夠到位。與廣大消費者相比,消費金融服務商優勢地位突出,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層出不窮。一是未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消費者知情權保障不到位。以利率條款為例,有的合同名義貸款利率較低,但額外收取手續費、服務費等砍頭利息;有的合同采用分期還本,但后續利息仍按初始本金計算。這些做法極易給消費者造成“利息幻覺”,變相抬高實際貸款利率。部分貸款合約實際年化利率高達50%以上,遠超民間借貸利率上限的規定。二是未落實信息保密義務,消費者隱私權受到侵害。近年來消費者信息泄露事件時有發生,不少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因侵害消費者信息安全而被處罰,消費者隱私保護問題亟待解決。在消費者信息安全糟糕現狀的背后,折射出服務商在信息內控制度、信息系統建設、員工行為管理等多方面存在問題。三是過度引導非理性消費,消費者的償債能力令人擔憂。互聯網平臺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精準匹配消費者需求,并通過“免息”“分期”“0首付”等字眼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導致眾多消費者做出與自身還款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消費決策。消費者違約后,部分機構又通過暴力催收等行為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社會影響惡劣。
雙循環下消費金融破局的路徑
加快法律法規與監管制度建設。一是完善相關法律體系。202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明確加強互聯網金融相關立法。在廣泛吸取國外立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實際,盡快補齊消費金融各環節的法律空白。與此同時,通過配套下位法細化與司法實踐推廣,增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二是穩步推進監管轉變。我們應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提升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核心職能監管部門的地位,改變只重視機構監管的現狀;推動消費金融監管體系由“權力導向型”向“權利導向型”轉變。監管當局應定位為消費金融市場上的信息提供者,矯正信息配置缺陷,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完善征信體系建設。一是完善征信業法律法規。應結合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特征,推動征信業法律法規的修訂,明確相關概念,提高法律位階,強化法律執行保障。針對征信重點領域,應適時出臺關鍵政策,進一步完善征信業配套制度建立,包括信息互聯互通機制、征信負面清單制度等,為征信市場健康發展奠定重要基礎。二是加強征信標準化建設。要打破地域差異與行業壁壘,形成全國層面的征信標準指引;重點關注征信流程標準化建設,對信息的征集與查詢、使用與公開,糾紛的投訴與處理,行業的監督與管理等環節的標準化程度作出規定。三是加快征信市場的有效供給。堅持征信業市場化發展方向,監管機構注重維護公平的市場秩序,引導各類機構建立功能互補、合作共贏的市場格局;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協調作用,推動征信業自律機制建設。
提升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一是完善風險控制框架。消費金融服務商必須樹立風險防范底線思維,加強風險文化建設,提高員工的風險意識;形成層級清晰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搭建貫穿“貸前、貸中和貸后”的風險管理機制,嚴格落實不相容崗位分離等內控原則。二是強化技術賦能管理。金融機構應加強智能風控建設,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反欺詐、用戶畫像、精準營銷環節的應用,最大程度地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的風險管理;在持續提升風險管控有效性的同時,進一步減輕信貸人員的工作強度,降低操作風險。三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金融機構應健全風險管理人才引進規劃,通過內部挖潛與外部招聘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優化風控人才選拔;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完善風控內部課程體系,打造學習型組織;制定與高端風控人才相匹配的薪酬激勵機制。
進一步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一是規范消費借貸行為。金融機構營銷時應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特別是涉及實際利率、還款方式等重要條款,要充分尊重消費者知情權。上海金融法院發布的2020年案例之一就認定貸款機構未向金融消費者履行實際利率披露義務,應返還多收取的利息并賠償相關損失。所以,應發揮此類司法實踐的示范效應,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倒逼金融機構規范消費借貸行為。二是構建理性消費文化。金融機構與消費者的關系應是魚水之情。只有消費者理性消費,消費金融市場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樂信旗下分期樂推出的“有度青年生活指南”,倡導年輕人“不為非必需品負債”,樹立了消費者合理消費的理念,這類有益的做法應成為行業共識,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三是加強金融消費者教育。監管部門、行業協會、消費金融機構等各類主體應共同承擔消費者教育的社會責任,通過開展常態化、多形式的教育活動,提升消費者對消費金融的認知,強化自我保護能力。
(作者單位:重慶銀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