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明
(江蘇蘇州 215000)
蘇州御窯金磚是我國窯磚燒制業中的一朵奇葩,誕生于蘇州市陸墓鎮御窯村,是明永樂年間營建紫禁城皇宮建筑的專用特型磚。明清以來一直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被譽為“天下第一磚”。
故宮金磚墁地
蘇州的制磚歷史悠久,尤其是城北陸墓鎮(1993年改稱陸慕,2002年撤銷并入元和鎮,今為元和街道)的燒窯業非常發達。據光緒二年吳縣橫山(今屬蘇州高新區)出土實物資料,早在梁大同元年(535)城北陸墓就有磚窯,并燒制出仿銅雀瓦五萬多片。宋朝時陸墓老鎮西的御窯村燒磚已很有規模,當地村民燒制磚瓦的傳統世代相襲。由于陸墓一帶土質上乘,色澤金黃,而且含膠體多,“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適宜制成細膩堅硬上等的大方磚,陸墓附近許多村莊都以燒窯而命名,如磚場、北窯、南窯、烏窯里、俞窯、御窯頭等,俞窯(即后來的御窯)一帶被蘇州府選為燒制細料方磚的場所。
明代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興土木,建造北京紫禁城。蘇州香山幫的首領蒯祥,設計宮城并指揮營建,正統年間又營建三大殿、承天門(天安門)等,蒯祥一生得到明成祖及仁宗、宣宗、英宗、代宗等好幾個皇帝的禮遇和器重,被尊稱為“蒯魯班”。他將香山工藝(園林建筑)滲透到皇家建筑中,使皇家建筑宏偉壯觀,金碧輝煌。“香山幫”的技藝隨著一座座大型代表作的誕生,其地位迅速在皇城由受寵到受尊,并在全國盛行。由于北京紫禁城的建設需要大批用磚,經蘇州香山幫工匠的推薦,陸墓磚窯被工部看中,決定“始磚于蘇州,責其役于長洲窯戶六十三家”。于是,這里燒出的磚被定為皇家建筑專用,從此,陸墓成為皇宮建筑的專供“金磚”產地。朝廷特派官員到蘇州陸墓監制金磚,因御窯村土質優良,做工考究,燒制有方,所產金磚特別細膩堅硬,“敲之有聲,斷之無孔”,永樂皇帝將燒制“金磚”的雙窯連體窯賜名“御窯”。
蘇州御窯所燒制的“金磚”,實際上是規格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見方的大方磚的雅稱。對于“金磚”的提法,古籍《金磚墁地》有這樣的解釋:“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稱‘金磚’。”《中國古代建筑辭典》(中國書店1992版)解釋為:“最精致的一種地面磚,金磚尺寸多為一尺七寸至二尺見方,在鋪墁前要刨磨加工,鋪墁后還要燙蠟見光。金磚是大型方磚的雅稱,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因專運北京‘京倉’,供皇室御用,所以稱為‘京磚’,后逐步演化,統稱為‘金磚’。”
除了上述從“京磚”演變為“金磚”一說外,“金磚”一詞由來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御用身份和繁縟的工藝及昂貴的造價。在明代,京磚的價格非常昂貴,一塊磚要賣50兩銀子,遠遠不是一般富庶家庭能夠消費得起的,因而人們用“金磚”來代指它。當時,民間有所謂“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金磚”即由此而得名。事實上,民間百姓樂于對紫禁城的金鑾殿展開想象,說金鑾殿的地面都是用金磚鋪成的,從字面意思和絕大多數人的理解來講,一塊造價以黃金計量并專用于鋪設故宮和皇室園林的地面方磚,顯然,這金磚就是用金子制成的磚。
蘇州御窯為明朝北京紫禁城燒制了大批優質金磚。到嘉靖時大興營建,“嘉靖十六年(1537),作七陵,造內殿、醮壇。”“是時,營建最繁,近京及蘇州皆有磚廠。”(《明史·食貨志·燒造》)明朝王鏊《〔正德〕姑蘇志》:“窯磚出齊門外六里陸墓鎮,堅細異他處。工部興作,多于此燒造。”陸墓成了當時中國燒制各種建筑磚瓦的重鎮。現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以及十三陵之一的定陵內的地面均為御窯所產方磚鋪墁,這些大方磚上尚有明永樂、正德,清乾隆等年號和“蘇州府督造”等印章字樣。
金磚制作選用的泥土是蘇州陽澄湖畔特有的黃泥,這種泥土質細膩、黏性強,陸墓御窯的先民發現了此土是制作金磚的上好原料,并由此創造了燒制金磚的精湛工藝。這種特殊的土壤、特殊的工藝竟然“變土為金”,制造出令人驚嘆的御窯金磚。
《天工開物》窨水圖
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描述:“又細料方磚以砌正殿者,則由蘇州造解。”張問之的《造磚圖說》更是詳細記載:“自明代永樂中(1413),始造磚于蘇州,責其役于長洲窯戶六十三家。磚長二尺二寸,徑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東北陸墓所產。”《〔同治〕蘇州府志》記載:“在齊門外六里,因陸宣公墓為名,居民多造窯。”《吳門補乘》說:“陸墓窯戶如鱗,鑿土燒磚,終歲不絕”。可見蘇州是當時燒制各種古建筑磚瓦的重要產地。在明代的制磚過程中,產生了專門的制磚工匠,技術比較復雜的燒窯工作由經驗豐富的“陶長”負責,而主管則由知府直接管理,形成了一支專職專營專供皇家建筑之用的龐大人才隊伍。
由于制作技藝的獨特性與精密性,金磚制作經歷代無數工匠的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格的工藝流程與操作方法,從選土練泥、踏熟泥團、制坯晾干、裝窯點火、文火熏燒、熄火窨水到出窯磨光,完成這整套工序,往往需要一年半時間。其工序之多、工藝之繁復精密、制作周期之長,為磚瓦制造業所罕見。一塊金磚凝聚了無數匠人的智慧與心血。今天,金磚制作依然沿襲傳統的手工制作,工序多達近30道,環環緊扣,一道不達、前功盡棄。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選土。“其土必須取城東北陸墓所產干黃作金銀色者”,造磚取的是陸墓當地土質細膩并有黏性的泥土,這種黏土的密度、結構強度、伸縮性、透水性都很大。首先要打探洞,探測土層結構,泥土厚薄,儲存的深度和廣度,鑒別土質的優劣,取樣定點。取離地表一米以下的土(漿泥),在當地稱“起泥”,先挖去表土,就能挖到無雜質、不含沙的黃色黏泥了。
2.凍土。選好土之后,還要經過掘、運、曬、捶、磨、漿、篩七道工序才算完成,然后在露天堆放一段時間(一般需半年),經日、雨、冰雪作用,任憑風霜雨雪侵蝕,使其團粒結構受到破壞而分解,俗稱“凍土”。經歷了“凍土”環節的黏土,顆粒內部會發生化學風化,黏土的質細而黏性強,可塑性高,容易成坯翻踏。
3.熟化。經自然“凍土”環節后,黏土中水分分布均勻,提高了可塑性,并溶解一部分可溶鹽,減少了雜質,使其技術性能得到改善。然后在陽光下曬到完全干透為止,再用粗碓、中舂、細磨的方法,使之成為細粉,用篩子篩去其中的砂石,在“掘而運,運而曬,曬而推,推而舂,舂而磨、磨而篩,凡七轉而后得土”的長達8個月后,才能把生土熟化。
4.滌濾。在專設的水池中,把精選無砂磧的泥土,注入水池,和清水攪拌成泥稀漿糊狀,稍后待泥渣子沉淀,上面泥漿糊放入到另一個泥池過濾。經過反復沉淀及多次過濾后,這樣的泥漿顆粒小,純度高且無雜質,能確保成磚后的高密度及堅韌性。將滌濾后“澄漿”取出,濾去水分晾成垛狀,便成了合適的制磚泥料。
5.練泥。古法的練泥也很特別,往泥堆里摻入水,把水牛趕進去,錯趾踏成稠泥。如今練泥的過程已經機械化,但仍保留著人力踏泥的環節。練泥時把泥塊堆到場地上,先用鐵锨斬泥,將泥塊一片一片地扦開,斬細泥時澆水,然后是人們赤腳在泥堆里反復踏踩,把爛泥練熟,如同揉面粉為面筋,把泥巴揉熟。俗話說“踏黃泥”,將細泥以稻草簾覆蓋。次日扒開泥堆后用樹弓切泥。反復切悶,稱為封泥(俗稱“悶泥”),再以稻草簾覆蓋。如此這般反復斬悶5—6天,泥堆具有了極強的黏性后,踏上去像糯米年糕那樣,可用手搓得很長,這樣便可曬干備用了。這種依靠人力和牛蹄重復踏過的泥稱之為泥筋,俗稱“千斤泥”。
6.醒泥。將“千斤泥”放置一段工夫以消弭泥的內力,使其物理性回源,減少制坯的伸縮系數。
7.制坯(制模→裝模→脫模)。《天工開物》記“造方墁磚,泥入方匡中,平板蓋面,兩人足立其上,研磨而堅固之”。在板模中(常用杉木,不易變形)做成磚坯模框,制坯之前,要在地上灑一層細沙,以防泥與地面粘連。從醒好的泥上取下泥團,經過重復摔揉加工,最初用力摔入磚模中(泥團的大小和用力的大小既要保證磚模的四角四棱填滿填實,又要保證不能因泥團太小而添泥,否則磚坯入窯后燒不成一體)。用鐵線弓刮去多余的泥,撒上草木灰蓋面。這個過程俗稱“摜磚坯”。
制坯勞動強度大,手腳并用,待把泥料裝入板模后,須赤腳踏實,使框內泥坯無氣孔。這時候,才可“以鐵線弓戛其面”。再用石輪來回磨平,然后用比木框大的木板覆蓋其上,連木框一起翻轉過來,再表面打光、修整,才可脫模成坯。
解開模框后,兩人抬起泥坯,使它豎立在地面上,晾干1個月,待上面的泥坯硬了,再將下面的泥坯翻到上面來。隔幾天翻轉一次,這樣反復5—6次,晾得磚坯堅硬發白,才能裝窯。從制金磚坯到燒窯和出窯總共花時1年6個月。
8.陰干。磚坯制成后,將它直立在室內通風處晾干,要避免風吹、日曬,以防止變形、開裂,過幾天要上下翻轉。由于可塑性高的黏土干燥收縮值大,一般為5%~12%,干燥時如脫水快,收縮也快,易產生內外不均勻收縮而出現裂紋和變形,很難使磚大小一致,“閱八月而后成坯”(宋應星《天工開物》),因此制坯完成后,還要經過校準、拍手、倒頭、拍光、磚側的刻字等工序,然后需8個月時間陰干,待到晾到磚坯表面堅硬發白,才能進窯燒制。
9.模印。在磚坯晾干30天左右,可在金磚的一側模印,模印后的磚坯在翻轉時要小心,不能損壞磚側的銘文。銘文是一種實名制信譽承諾,是方磚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嚴格的質量跟蹤與監督體系,保證了金磚制作質量的不斷提高。
模印內容一般以年月、尺寸、承辦人等銘在磚的側面,如:“嘉靖拾二年春季分造二尺方磚”“江南蘇州府知府任兆炯、知事張虎文管造、知事范樹仁管造”。
10.裝窯。裝窯需要力氣大的人才能勝任,一塊二尺二寸金磚重量近200斤,兩人抬一塊金磚,十分辛苦。一般大窯能裝一百塊左右的金磚坯,最多不能超過三百塊,裝一窯約需3天。金磚燒制對窯內環境要求十分苛刻,只有窯心部位才能燒制,每層磚塊需按專門的方法迭在窯中央,擺放時磚與磚間隙要整齊、有序,以利于風道、火道的遲滯,不留死角。方磚的四周得用普通磚瓦貼近在窯爐周壁,將金磚圍護好,以防窨水時水滴直接滴到金磚上,避免產生白色斑點或斑紋。據方志記載:御窯金磚或三五而選一,或數十而選一,對其質量要求特別嚴格,所以每窯產優質金磚數量很有限。
11.封窯。裝完窯把窯門用泥土封住。
12.觀火。明代開端用煤燒,初點窯用的是“小火”,行話稱其為“熱窯”。熱窯一天后才轉為“中火”,要“防驟火激烈”,初以煨火(即文火或慢火)燒,以麥柴、稻草、礱糠等,以文火熏燒一個月。然后以緊火(快火)燒,為了使窯內溫度逐漸升高到攝氏100多度,以“片柴燒一月,松枝燒四十天”,而窯溫逐步升到攝氏800度以上,這是所謂氧化期,最后為燒結期,此時窯內溫度已很高了。其要領為自始至終不能斷火,要燒得均勻。而后熄火悶窯,立即從窯頂灌水。
13.焙燒。這一工序是制磚的關鍵所在,進出窯要四個多月。由于金磚密實要求高,燒結要良好,不然就不能達到均勻焙燒的目的,易產生變形。陸墓窯一般由火塘、窯室、煙囪三部分組成。窯室高度大于其平面長度,為倒焰窯。窯頂用近似三心圓曲線窯卷,可使窯室內溫度盡量一致。磚坯入窯放置也很講究,這主要是為了讓火焰能在窯室內回流,使各排磚均勻受熱。不斷變換燃料是為了讓窯內溫度逐步提高。
古法大金磚
用糠草燒主要是使磚坯內摻合水逐漸揮發掉,溫度約在110攝氏度左右。換成劈柴后,溫度提高到攝氏350度到850度之間,這時,坯內礦物分解,剩下的碳質被氧化燒盡。經過這一階段燒制后,坯已是不再溶于水的脆性制品,孔隙率大,這一階段為氧化期。此時換能產生高溫的松枝等燃料,使黏土中的易熔顆粒熔化,注入坯的孔隙間,使坯體變得密實,體積收縮,強度增大,這一過程稱為燒結,溫度約攝氏900度以上。當磚坯在高溫燒結時,減少入窯空氣,把窯頂透氣孔用泥封死,使燃料不完全燃燒,這時坯體中紅色三價鐵(Fe+++)被還原為青灰色的二價鐵(Fe++),火焰中大量的游離碳素又可通過坯體的氣孔滲透入內。繼續升溫到攝氏1000度左右,直到還原作用完成。燒火要掌握火候,缺火則曰嫩火磚,遇風雨易散;過火則變形厲害,只能作墻腳。
14.窨水。整個燒窯費時70天左右。燒結完成后,悶窯熄火,進行制磚工藝獨有的一道工序——窨水。將火塘和窯頂用磚封死,然后在窯頂預留的水槽內放水,槽中的水得保持一定體積,在窯頂讓水慢慢滲透窯中。掌控放水的快慢速度,這是焙燒工序成敗的關鍵,滲水快了磚易“傷”,出窯后發脆;慢了則磚的顏色發黃發紅;漏水則會使金磚出現白斑,成為次品。因此窯工需不停地給頂池加水,絕對不能急躁,要耐心地窨水3天。
窨水的原理是由窯頂滲入的水,在窯內遇高溫轉化為蒸汽,蒸汽壓力保證在窯溫逐步下降的情況下,窯內不會出現“負壓”,使得窯外的空氣不能進入窯室,讓窯內的還原氣氛可一直保持到冷卻,防止坯體中低價鐵重新被氧化,這一過程又叫“轉銹”,使燒紅的方磚變成青黛色。
15.出窯。窨水3天后把窯頂和窯門翻開冷卻兩天兩夜后就可出窯了。出窯的時候,打開密封的窯口,進入塵霧彌漫、異常嗆人的窯腹內,雖然已往窯中澆水降溫了多天,但窯中溫度仍可達60攝氏度,長時間燒制過的金磚更是炙熱難當。一塊塊金磚又燙又重,工人們在搬運時須做好防灼傷的防護準備。
電站鍋爐爐內燃燒產物對受熱面的傳熱以輻射為主、對流為輔。燃燒產生的煙氣具有光學厚度,高溫煙氣的輻射能在空間所有方向上被吸收與反射[10-11]。在BRL設計參數下,燃用設計煤種,對于固定爐型,爐內理論燃燒溫度不變。由能量守恒定律,爐內輻射換熱量越大,爐膛上部受熱面煙氣所攜帶的熱量越少,此煙氣溫度越低。把進入爐膛上部受熱面前的煙氣溫度定義為屏底溫度,則屏底溫度反映爐膛輻射吸熱量與尾部受熱面對流吸熱量比例的變化。
金磚顏色以青灰色為最好,磚太脆、太硬不易雕琢,太灰白則不經久耐用。成磚出窯時,須對焦磚、裂磚、變形磚嚴格剔除。一窯成磚中,能挑出六七成左右的方磚正品算是幸運了。
16.打磨。剛從窯里搬出來的“金磚”還只能算是璞一樣的半成品,要讓它成為光彩照人的玉,還得花一番心血細致的打磨、切片,才能成為細料金磚。“金磚”的打磨是運用極其簡單的工具,在一個圓形的水槽里進行,一邊磨,一邊沖水,不僅要讓“金磚”表面變得平滑,還要讓它使用時間愈長,反而愈加光亮,甚至可以當鏡子用。打磨之后的“金磚”,要一塊塊地浸泡在桐油里。桐油不僅能使“金磚”光澤鮮亮,還能夠延長它的使用壽命。
17.檢驗。出窯的磚,“或三、五選一,或數十而選一,必面背四旁,色盡純白,無燥紋無墜角,叩之聲震而清者,乃為入格”。凡有燥紋,墜角及未燒透者均不“入格”,由此可見金磚制作之精細和艱難。合格的金磚表面還需用一層軟蠟密封,四周用稻柴繩捆縛,以避免碰撞。
磚色以青黛為最佳,太清或色過深質地便硬。出窯成磚抗烈度一般為650至860度較理想,不能太脆太嫩,太脆刀刻易進,太嫩入刀易碎,軟硬適度方合格。
金梅泉(右)與第六代傳人金瑾(左)
清王朝滅亡后,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一度流散陸墓民間。“文化大革命”期間,金磚燒制工藝中斷。1984年,《參考消息》轉載了《明鏡快報》一則消息稱,海外僑胞目睹故宮地面坑坑洼洼,以為國內金磚工藝失傳。時任陸墓鎮黨支部書記曹福南致書故宮博物院,呼吁搶救金磚制作技藝。此后故宮博物院派人專程到蘇州達成重制金磚意向。1989年,蘇州陸墓御窯磚瓦廠基本恢復金磚制作技藝,生產新制金磚,并將鋪墁地拓展至修復的復古建筑,首批200塊用于蘇州玄廟觀三清殿地面鋪設。1990年,御窯磚瓦廠為北京故宮提供金磚樣品,隨后為故宮修復地面提供5950塊金磚。
2006年,御窯金磚制作工藝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陸墓御窯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而蘇州陸墓御窯金磚廠成了唯一的責任保護單位。由此,拉開了相城區啟動陸墓古御窯保護工程的序幕。同時蘇州市也出臺陸墓古御窯保護框架意見,并把泥質相近的北橋街道靈峰村西部地區選為新的御窯金磚生產基地,使御窯金磚形成“南研發展示、北生產燒制”的格局。御窯金磚廠廠長金梅泉招聘部分老窯戶的后代,通過言傳身教,使他們掌握制造金磚的基本技藝。2010年3月,金梅泉在古御窯前舉行傳承儀式,將祖傳一百多年的制磚工具“碰板”和三枚制磚印章交給長女金瑾。金瑾接掌御窯磚瓦廠,正式成為御窯金磚制作的第六代傳人。
金瑾接過“碰板”后,即組建團隊,啟動了“重制御窯古金磚,傳承古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在經過近兩年時間和數千種資料的搜集積累之后,他們在河北省《〔咸豐〕慶云縣志》中找到了明代工部郎中張問之的小傳,在小傳的后面有一篇記錄古法制磚工藝的附文《請增燒造工價疏》。張問之曾在蘇州陸墓三年,督造五萬枚金磚。《請增燒造工價疏》是嘉靖十三年(1534)張問之進呈給嘉靖帝的詳細說明金磚制作復雜工序的圖文并重的一份奏折,也是金磚燒造史上唯一記錄金磚制作古法工藝的資料。遺憾的是,他的《造磚圖說》收入清乾隆年間編就的《四庫全書》存目后,原本不知所終,至今已散佚無存。由于金磚燒造在1911年清代宣統之后就已經停止,金磚制作技藝也因此而流散并封存民間一百年之久,明清金磚究竟是如何制作的,它的工藝流程到底是什么,如何煉泥、制坯、陰干、焙燒、窨水等都成了重制明清原味金磚難以避開又必須面對的難題。金瑾和工匠們以及文化學者等一起,對張問之奏折中所述的金磚制作工序逐一解讀,并實踐試驗和對照研究,思考并盡力理解每一道工序的功用、特點、分寸等。在此項目發掘研究試驗的基礎上,模仿明清版畫的風格,復原了嘉靖本《造磚圖說》,使得金磚傳承有了可憑可據的腳本。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等專家考察后予以充分肯定,認為可用于故宮等皇家建筑原工藝、原材料、原結構、原型制要求的修復;工藝家們認為古法金磚不僅可用于古建筑修復,還是磚雕工藝的上乘材料,更是一種文化工藝的供養收藏品。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處李永革處長說,二十多年來,再也沒找到比蘇州御窯的新制金磚更耐磨更密實的磚。而現在,蘇州御窯廠的兩代傳人繼續堅守傳統工藝陣地,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恢復了明清古法,以近30道工序、歷時一年來練燒金磚,制作出已經跟明清老金磚一樣的細料磚,這對傳承中國古老的工藝和文化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和功德。
關于“御窯”“金磚”“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金瑾在其主筆出版的《御窯金磚》《造磚圖說》兩部專著中,理清了金磚的肇始、發展、消亡過程和歷朝歷代的燒造情況,澄清金磚的歷史概念和現代內涵。除此之外,金瑾還主持了《金磚制作天道人事圖》的創繪,在金磚六百年的燒造史上,第一次將金磚制作做了文化理論和生命精神的高度提升,即“順天道,盡人事,方土窯而出金磚”。三種資料的整理成書,為“非遺”做實了核心依據。
2016年,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開館,展示皇家御用的自明朝永樂至清朝宣統年間的1266塊“金磚”。室內展陳分為開物、成器、致用三個篇章。以一塊金磚的視角,詳細描繪了金磚從生產、運輸乃至成材使用的過程。開篇列舉金磚制造的9道工序,通過時間軸的推移,講述了金磚“由土變磚”的神奇過程;中篇通過展陳格局的布置,構筑姑蘇與京城的對望,將金磚從相城到京城的漕運旅途進行分段解讀;終篇通過對史料和實景的展示,訴說金磚在京城致用的故事。
金磚邊款黑梓木紙鎮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為了籌備紀念故宮建成600周年并“將紫禁城交給下一個六百年”,故宮邀請全國古建筑專家對蘇州御窯金磚廠進行多次考察,確認其技藝傳承完整有序、具有唯一性,所產金磚符合故宮對古建筑修繕材料的要求,于2018年初正式向蘇州御窯金磚廠授予“故宮官式古建筑基地”銘牌。
金磚的非遺傳承,看起來是在復原古法,實則在實踐優秀文化遺產的精神核心。作為非遺傳承人,金瑾一直在思考“繼承傳統和關注當下”的雙向并舉,既要為當下的磚瓦市場提供優質的古建磚瓦材料,也要探索非遺文化的創新發展,為精準傳播、創意產業的未來尋找新思路或新方向。創新需要深深地根植于傳統,創新是生命在當下的獨特呈現。如今,金瑾的文創團隊已開發數款金磚文創產品,如金磚尺方、金磚紙鎮、金磚壺承、金磚書鎮、金磚茶臺、金磚擺件、金磚文化磚等,屢屢獲獎,廣受好評。開發金磚文創產品,不僅可以讓金磚廠產品多維度、多品類,在對外探索多樣化合作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拓展經營和銷售古法金磚及其文化衍生品的渠道和方式,尋找更多有深度的合作機會,如通過展會或其他的各種活動,把傳承和創新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