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才
(河北石家莊 050051)
作為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確定的第二輪兩部精品試點志書(另一部為衡水市《桃城區志》),《安國市志(1991—2010)》(以下簡稱《安志》)[1]秉持“全部合格、大部優秀、個類超常”的理念,在依規守正、固本強基,拓篇擴容、厚重載體,改革創新、善作善成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其編纂實踐值得作為二輪修志的樣本進行研究推介。
繼承修志優良傳統,依規守正、固本強基,是開啟精品工程的基礎和首要任務。正確的繼承,才能為后續的升華提供廣闊的空間。
《安志》上、下兩卷,正文26編,共298.9萬字。在篇目設置上,有標新而不失常規,以概述、大事記、史事紀略、建置區劃、自然環境、人口、基礎設施、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物、專記、附錄、索引為序先后排列,主體均為編、章、節、事條四層,隨文附錄一并導出,編與編輕重協調,還置有總目和詳細目錄,可見其排列有序、統轄得當、層次適度、眉清目秀、科學嚴謹、方便檢索。突出重點內容,或平級單設,或升格處理,或序列內濃墨重彩加隨文附錄;一般內容合理歸并,兼顧而不臃腫。每一編的標題頁面正面為本編的章節目錄,反面為編下無題概述。指導思想上,堅持唯物論和辯證法,實事求是,全面系統,客觀公正,秉筆直書。標準把握上,定位一流,從嚴要求,一絲不茍,力求普遍過硬,經得起讀者檢驗,而不是“偷懶取巧”或“偷工減料”,用“一俊遮百丑”來敷衍應付。記述范圍上,立足20年斷限,同時為完整反映改革開放和某些重大事件,以及糾、補前志之誤、缺,適度追溯彌補。如對前志遺漏的古代、近現代人物作了精心補錄;具有展示鄉情、鄉愁的域內生產、生活實物佐證,特設“舊蹤拾錄”予以囊括。
在突出特色(特點)上,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奇,大類破格前移或者歸入專記,小類全面開花、散射透視,力求做到重點、特點、亮點、看點相互映襯,鮮明突出。如安國藥業中的跑合類型、方法、收入、風險;藥商中的十三幫、五大會、安客堂、經紀人;紅色文化中的安國最早的中共組織、安國人參加回民支隊、創建晉察冀邊區銀行、安國土改試點、干部南下北上等;地方文化傳承中的安國茶文化、大五女酒文化、伍仁橋禮儀文化、西佛落農耕文化、石佛集廟文化等,似群星,像美玉,異彩紛呈,光耀在志書的整個記述空間。正所謂“萬物萬色種,一云一情狀;造化真文章,本自無定相”(清·董桂敏《寄感》)。如此用心播撒,種珠得珠,不言亮麗它也會自然發光。采取中觀分散記述方法,充分反映安國改革開放的舉措和成就,彰顯時代脈絡和歷史印記。志書特設藥業、中醫藥文化、關漢卿文化、特色養殖、土特名產、現代中藥、工業園區等,全方位突出安國的地方特點。該志體現特點注重全視域、全時段的貫穿。如限前紀略,囊括58個事條,每條文字不多,但條條鉤玄提要,充滿地域和時代特色,諸如王陵被封侯,始建安國縣;劉秀戰王郎,邳彤葬南關;開挖平虜渠,運糧又灌溉;貞觀重農桑,褒賜立節縣等,記的都是安國的“這一個”,而非各地大同小異的“那一個”。又如限內大事記,經檢索,有12個年份記了23條在安國境內發生的具有時代和地方特點的事物,其顯著特征或者說“關鍵詞”,就是首次、第一、首開先河、最早出現等,處處彰顯著安國的“個性”特征。
安國藥王廟
體例形式上,注重述、記、志、傳、圖、表、錄、索引諸體并用。記述方法上,“會”與“巧”結合,堅持“綜合+典型+表格+照片”多措并舉的表現方法。綜合有三級“述”體的宏觀、中觀綜合,以及章節目實體內容的具體綜合。如該志鄉鎮節中的石佛鎮事條,全目315個字,內里卻集成著多方面的鎮情信息,包括人口面積等基本情況,祁菊主要產地、水泵主導產業等特點提示,以及區位示意圖和水泵廠生產車間照,體現著言簡意賅、文圖相間,也避免了“志中套志”的不必要全面復述。縱述史實,橫陳現狀,著重通過梳理、提煉、綜合、概括來體現,力避“逐年羅列、資料堆砌”之弊端。典型性上,有在保定市乃至河北省頗有影響的“磁河污染上訪和治理”事件典型,有“查處銷售假冒東阿阿膠”典型案例,有五代18人任職教育的群體典型,有“足福堂總經理王建軍殘疾創業”的個人典型等。這種典型事例,其數量用“俯拾皆是”來概括也不為過。
行文力求準確流暢,文約事豐。如卷首“概述”,作者通過6000多個字,把安國縱向20年、橫及域內各態各業的發展變化,高度凝練地展現出來,朗讀其中的文辭——安國,位于北京、天津、石家莊中心地帶,東眺渤海,西望太行,沃野田疇,一馬平川;安國,是全國最古老、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世稱“千年藥都”“天下第一藥市”;安國,1991年撤縣設市,黨委、政府制定“以藥興市”方略,以藥業為龍頭帶動全市經濟發展;進入21世紀,藥業進一步壯大,在“藥材之都”基礎上傾力打造“藥品之都”。讓人深深感受到,安國在發揮區位優勢的同時,全市各業競相提檔升級,實現國民經濟全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志中置表553張,關聯到志書自然環境、歷史沿革、基礎設施、人口人物等基本大類,而且為方便查閱還都設置了索引。為體現直觀、生動,志書從始至中到卷末,各大部分均衡地插錄柱形圖、塔形圖、曲線圖等。《安志》上、下冊卷首僅安排了46幅圖照,大量存照是隨文插錄,把“圖文并茂”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
在增加文采和可讀性上,《安志》作者也是下足了功夫。將《安國之歌》置于志書之首,讓讀者欣賞著朗朗上口的歌詞,哼唱著豪邁動聽的曲調,充滿著愉快的心情進入閱讀當中,進而打消那種“枯燥乏味”的審讀感覺。接著進入歷史的畫廊,展現在面前的是7幅手繪插圖和1幅撤縣設市場景照,其中有漢建安國縣,隋建義豐縣,武則天賜立節縣,宋設蒲陰縣,宋代祁州移治,元廷設立祁陽府,民國改祁縣、安國縣,1991年撤縣設立安國市,每圖前有扼要內容說明,后有強化性七言絕句,如漢建安國縣繪圖之下的絕句:“旌旗獵獵戰狼煙,武帝封侯在此間,萬載風云曾蔽日,家國頤洽邑長安。”誦之既增加了美的享受,又加深了對圖義的理解。書前有“凡例”,縱列17條之多,全面貼切,堪為引領;書后有“編后記”,前后照應,字達六千,有修志過程做法,有耕耘經驗總結,為后來者留下了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料。
“夫修志其難矣哉!征引博,或傷于繁;記載約,又病于簡。”[2]可見欲至博而不繁、約而不簡實非易事。因此談到拓篇擴容、厚重載體,也許有人會說不合時宜。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因為“老縣志多是精粹的,它通常字數少,頁數薄,內容卻厚重。時下,縣志寫作有了變化,字數漸多,頁數漸漸變厚,有的狀若磚頭,內容卻變得枯燥”[3]。這就把問題的癥結和志書厚與薄的辯證關系說清楚了。修志的要義和本質體現,是資料的“精粹”、內容的厚重,而不是事無巨細,有聞必錄,看似“厚重”,實則“皮薄肉寡”,失卻精華,含金量低,讀來也枯燥乏味,與《史記》的行文凝練、意涵豐富相差甚遠。如果本真厚重,那么多點也無妨礙,但“華而不實”則貽害無窮。修志正道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安志》的拓篇擴容,正是在這樣一種冷靜分析和強烈責任驅使下的擔當作為。客觀上,斷限內的社會實踐波瀾壯闊,豐富多彩,變化之大、涉及面之廣前所未有。但記述地情實際的一些志書(載體),則與地情客體存在相當差距。這些差距,用方志專家羅再麟的話說,就是所見志書,“雖然基本上解決了‘如何寫’的問題,但沒有很好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大多是寫管理體制和管理工作,鮮活的社會生活被大量枯燥的數據所取代,缺少人文關懷。于是,我們的志書遠離了實際,遠離了群眾,遠離了生活(簡稱‘三脫離’),不能培養各層次的讀者群,僅限于部分領導干部和部分科研人員翻閱和地方志內部循環”。[4]造成如此尷尬局面的原因,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有重視程度和經費方面的原因,有檔案工作滯后的原因,有應當“寫什么”“寫到什么程度”認知方面的原因,還有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寫之態度方面的原因。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解決修志實踐中的“三脫離”問題,切實回歸到“三貼近”(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方面,都會是困難重重的。只有敢于擔當,“化危為機”,才可能擺脫“山重水復疑無路”,邁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安志》主導者黨政領導和地方志編委會,把領導修志當成一項使命——盛世修志,厚德載物,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存鏡鑒,故而履職盡責,全力支持。《安志》的具體承辦者——一切參與供稿、統稿和深加工的人們,特別是以主編為首的編纂核心班子人員,攻堅克難,破“瓶頸”,去短板,持之以恒,不懈追求。他們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修志,聘用賢達、知情人士作特約供稿和編輯;發動鄉村、市場、企業、學校多方力量,填寫搜集資料表格和問卷調查等。除部門(單位)提供業態行情,社會補充短缺,編纂核心班子不當“甩手掌柜”,既當編劇,又當導演,還負演出,也跑“龍套”,不辭辛苦,自己動手查閱檔案,進行社會調查,采取多種方式全方位搜集資料。他們搜集的第一手資料,占全部資料的70%。搜集對象涵蓋天地萬物,上至領導決策和施政,下到百姓生產和生活,無所不包,使志書成為一部全面系統反映自然變遷、社會變化的立體志書。
“巧媳婦”不畏“有米之炊”。《安志》編纂者在“拓篇擴容、厚重載體”上采取的方法是,先“瘦身”,壓縮一般,擠出水分,騰挪版面;爾后“強壯筋骨”,充實客觀存在而又是以往志書缺乏反映或反映不夠充分的內容。同時還做到網羅散佚,事征其實,善從其長,繁簡得宜,不僭不濫。《安志》大多數編章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
氣候中有1991—2010年和1957—1990年的氣候要素對比,通過對比反映不同時段的差異變化。這正符合世界氣象組織關于把30年的氣象資料作為全球統一資料統計年代的建議。因為氣候的變化具有潛隱漸進和跨度長的特點,選取較長時間的氣象觀測記錄,更便于對某個區域的氣候做對比分析和綜合研究。關于自然災害,除記述災害實錄,還有發生災害規律的如實概括。
以往志書記述人口往往“單薄瘦弱”,不盡如人意,而《安志》人口中則內容極為豐富,有下限年藥市暫住人口的調查,市域外來媳婦情況的調查,師范學校53位外來媳婦子女智力情況的調查,伍仁橋紡織工業區外來務工人員情況的調查,東安國城回民聚居村人口及從業情況的調查,170名藥商文化程度的調查,百歲老人生活狀況的調查,102個村死亡人員發病病種的調查等。
環境保護中,除上題所述“磁河污染治理紀實”外,還有城區部分商業網點塑料袋使用情況的調查。
經濟部分,除綜合概括外,還用了相當的筆墨反映面和點上的情況,有如何降低村民用電費用情況,企業帶頭人情況,生產經營專業村、專業戶和“能工巧匠”情況。為糾正以往記企業情況偏重基本要素、忽視效益的問題,經濟綜覽中特設經濟效益節,記述了工業經濟效益、農業經濟效益;農業編補充了種植業效益,工業編補充了泵業、撕膠效益等。
在政治部分,黨代會內容的改進,體現在正文記述屆別的情況,每次會議列表顯示。為深化記述,載錄了三個時期鄉鎮黨委書記關于鄉鎮黨委、政府轉變職能的訪談。人大內容中,其機構部分改變過去志書只記主任、副主任的偏頗,人大常委會委員也一并錄入。特別載錄了市人大常委會依法糾正市政府應當但未履行法律程序而制發文件的行為,體現出人大有名有實而非“橡皮圖章”。為揭示人大代表履行職責情況,專設了“人大代表主要視察、調查一覽表”。政府施政部分,與黨委決策錯開角度,加重分量,還添加了“重大事件處理”。其中來信來訪部分,記了市信訪局、供銷社聯合赴省接訪,以及市商業總公司化解市食品公司集體訪情況。政協部分,除以往“約定俗成”的常規內容外,政協常委會的組成,也像人大常委會組成那樣得到補錄完善,同時還增錄了26個優秀提案的目錄。
教育部分,擴展了民辦教育、學生生活、優秀學生、家庭教育(包括重教家庭、家長學校,特別是附了父母對子女教育影響的調查、家庭教育家長問卷調查、失敗教育的案例)等。中藥中醫和醫療衛生中,擴記了安國驗方、民間醫技、家常藥膳、病因病例、養生字經、重癥患者康復案例等。
風俗中,為弱化各地“大同小異”之傷,借鑒《清明上河圖》作者張擇端繪制之法,補充了安國種種活靈活現的風俗實錄。
人物部分,以往類下多數無“述”,有者亦屬特色不彰。而《安志》化弱為強,用2800多字,寫出了一篇二級(編一級)“述”體力作。五個大的自然段,分類清晰,題文相攜,層層遞進,勾勒出了安國人杰地靈、磁吸天下、群賢輩出、守土創業、敢作敢為的人文底蘊。
觀念困惑、所思所想,是無形的但又是實際存在的,記起來也非易事,因此許多志書避而不談。《安志》敢于直面應對,通過采訪、問卷和分析,寫出了2節14目2.2萬字的觀念困惑志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安志》立足互聯網思維,運用融媒體手段,設置了53個視頻二維碼,如藥王祭禮視頻、祁州藥戲視頻、安國耍獅子視頻、集上打鐵視頻、老人紡線視頻、方言講故事音頻等,都進入了二維碼當中。可以說小小一方科技碼,包含一片大天地。二維碼信息的拓展和延伸閱讀,可以擴展文字、圖片和音頻視頻,并可以在志書出版后根據需要進行更新,打造更大容量“活”的志書。視頻和音頻特有的表現優勢,是文字和圖片所不能媲美和替代的。音視頻二維碼出現在志書當中,會立即吸引讀者眼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用手機一掃,內容引人入勝,把讀者帶進一個全新的閱讀空間。[5]
《安志》的改革創新,其實在前述內容中已有顯示,不論形式還是記述對象,當會給人留下廣泛深刻的印象。其實,所謂“改革創新”是相對于記述對象而言,用最為恰當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和語言,去真實、準確甚或生動地反映具有“新意和變化”特點的天情、地情、行情,而非脫離實際、主觀隨性的“編造加工”。這里的關鍵詞是“反映”而不是“編造”。以下僅以《安志》幾個重點作分析。
一是網絡信息內容的創新。這些內容,過去志書或缺失或一筆帶過。而《安志》用了8.1萬字詳加記述。在互聯網絡這個新生事物,在中國已生根有年,其普及程度也相當廣泛的情況下,《安志》濃墨重彩記述這些是十分必要的。地情在變,志書也得與時俱進。該編統轄信息網絡設施,信息網絡建設和應用,信息網絡安全,信息網絡管理等五章內容。特別是對網民、網絡利用和網絡風險的敘述,言之有物,自然讓人帶著一種一探究竟的愿望和興趣去認真拜讀。其中記了網民分布、網民結構、網上購物、網絡教育、網上學習、網絡閱讀、網上娛樂、網上交友、網上求職等,據此使人知悉安國網絡與網民的密切關系。作者也通過事實,嚴肅地告誡人們信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樣存在著網絡侵權、網絡欺詐、網絡盜竊、妨礙健康、誤人上進等風險隱患。
二是居民生活讓人耳目一新。第二十五編“居民生活”寫出了不同行業和階層的收入狀況和生活特點,連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生活也未忽略;盡量接近底層和微觀,增加“原汁原味”和真憑實據,諸如附載了環衛工人的收入,種糧大戶的收入,外出打工人員的收益,結婚、育嬰支出,建房、教育支出,一戶夫妻服飾支出等。這一編共計5章16節97個條目,緊隨其后還附文24個,達10多萬字,不能不說其是貼近實際、新意迭出、沉甸厚重。
三是方言部分。特請方言專家實地考察,廣泛比對研究,親手撰寫志稿,以增加方言的準確性、權威性、學術性。經方言專家考證,安國雖距北京僅250公里,但其方言與北京話多有不同。這些不同之處,正是華夏古語的遺存。其中的一些語音特點,和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所述頗為相似。如此細心發現的問題,為今后深入探究破解提供了新的動力,意義不可小覷。該志方言章概括出了安國方言的片區所在及其特征。城區片屬冀魯官話保唐片的定霸小片,內部又分為城關話和大五女話兩個小片;伍仁橋片是一個獨立的大片,有入聲調是其最明顯的特征。為彌補文字反映方言的某些不足,增加方言的真實感和聽覺效果,特安排了六幅二維碼方言音頻,涉及城區、大五女、固城村、伍仁橋、西佛落、石佛村六個典型區域,把方言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統一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