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娟 肖 鋒 冷 堅
(江蘇蘇州 215000)
緙絲又稱“刻絲”,以桑蠶絲為原料,采用“通經斷緯、生經熟緯、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的獨特技法挖織出圖案和花紋的高檔絲織手工藝品,享有“織中之圣”之美譽。由于技法獨特,使緙絲具備了任何織繡方法所不能比較的優勢,用色和圖案不受限制,織物質地堅實挺括且雙面效果完全相同。直至現在緙絲仍只能全手工織造,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
依照文獻記載和實物資料,將通經斷緯的技法移用于絲織的時間可推斷為漢魏,由西域傳入中原。乾清宮原藏有五代后梁明貞二年(916)時的緙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縱九寸一分,橫二丈二尺五分,這是現存署有題款的早期緙絲作品,但技法較簡單。從這些實物資料判斷,如果在唐以前那種“通經斷緯”的織法還僅用于毛織物的話,至晚到唐代就已出現“緙絲”。到了北宋,從傳世的緙絲《紫鸞鵲譜》 《紫湯荷花》 《紫天鹿》等,用于裱首或封面的就不少了。在遼寧省法庫葉茂臺的遼墓中,還發現以云水紋為襯底的金龍緙絲被面。至南宋緙織名人書畫,更標志著緙絲技藝發展的新水平,逐漸成為歷朝歷代帝王宮殿里大量使用觀賞的紡織品新寵。
宋代是歷史上緙絲藝術品的鼎盛時期,尤其與當時的書畫藝術關系緊密,除了為服裝而做,還大量地將緙絲用作書畫包首或佛經經卷的封面,題材涉及廣泛,風格典雅富麗。在官方,宋代在官署文思院下設“克絲作”,負責專門生產緙絲,用于書畫裝裱。北宋莊綽的《雞肋編》中有一段關于定州緙絲的記載:“定州織刻絲,不用大機,以熟色絲經于木棦上,隨所欲作花禽鳥獸狀。以小梭織緯時先留其處,方以雜色線綴于經緯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連。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如女人一衣,終歲可就。雖作百花,使不相類亦可,蓋緯線非通梭所織也。”北宋的緙絲在技法上基本上承襲于唐代,但紋樣比唐代更加富麗精美,更富立體感和裝飾性。遼寧博物館藏有大量極有代表性的精品。從北宋晚期開始,由于統治者的喜好和受宮廷院畫的影響,緙絲從裝飾、實用領域脫穎而出,并向欣賞性藝術品轉化。
宋代靖康之亂后,遷都臨安(今杭州),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工藝美術由北南遷,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帶到南方,緙絲由原先所制最佳的河北定州傳入江南,開始在松江、蘇州一帶流行并得到發展,后基本集中于蘇州城北陸墓一帶。蘇州緙絲由此得到很大發展,進入歷史上的全盛期。清呂種玉《言鯖》中記載:“刻絲作起于宋”“今則吳下通織之,以為被褥、圍裙,市井富人無不用之,不以為奇”。自南宋起,因緙絲品精巧平細,不受顏色和圖案的限制,將緙絲技巧與傳統書畫藝術融會貫通,發展出臨摹織造書畫作品的緙絲復制品,以經得起長久珍藏。從此,緙絲超越實用工藝品的范疇,轉向了純粹欣賞性的藝術品創作,并取得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宋代的緙絲技法更加成熟全面,緙品大都以唐宋兩代的名家書法和畫作為摹本,風格上追求寫實,不斷增加彩緯數量,能細膩地表現樓臺、山水、花鳥、獸禽和人物,還將正、草、隸、篆等書法表現得氣韻俱全。南宋出現了朱克柔、沈子蕃等一批摹緙名人書畫的緙絲工藝大師,所取得的緙絲藝術水平和成就之高,堪稱中國古代緙絲藝術的巔峰。如南宋松江人朱克柔緙制的《蓮塘乳鴨圖》《山茶》和《牡丹》,緙絲工藝精細,風格高雅,形神生動。又如蘇州人沈子蕃的緙絲《青碧山水圖》《梅鵲圖》(現藏故宮博物院)、宋徽宗《花卉圖》、崔白《三秋圖》,均以名人書畫為粉本,運用緙織工藝將原畫的意境,表現得逼真逼肖,神韻生動。
元代,蘇州緙織工藝上的創新較少,但色線的配制卻別具匠心,一反南宋時期的細膩柔美,轉而顯現出簡練豪放、古拙蒼勁、渾樸寫實的風格,極符合蒙古族人剛勇豪爽的民族性格。在宋代緙絲向欣賞品發展之后,元代再度回歸服用品,也成為緙絲的鮮明特色之一。元代承襲了金人的官爵制度,以服飾分貴賤,緙絲已被統治者用于制作皇宮貴族的袍服,為顯示身份威嚴和富貴,在絲織物中又以緙絲為最高級,加施金銀絲,更顯身份高貴。不僅如此,在服飾花紋上也有等級之分,作了等級規定,不可逾越,致使緙絲工藝大盛。《纂組英華》節錄《存素堂絲繡錄》云:“克絲之工,妙于南宋,而元別用尤廣,進御服飾參以真金,組織華麗過于前代,而精雅漸非古法……”
明初,朝廷力倡節儉,反對奢侈,鑒于元代緙絲過于繁縟,因此規定緙絲除用于敕制和誥命外,不許用做各類衣物,所以緙絲產量很少。宣德年間(1426—1435)以后這一禁令逐漸放松,緙絲的織造逐漸增多,并重新以摹緙名人書畫為主,尤其以蘇州當地書畫名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作品為摹本。朱啟鈐于《存素堂絲繡錄》中言:“明太祖鑒于元制之繁縟,詔罷歲織緞匹,禁用刻絲,而勅制誥勅船符,其透織工作,仍與刻絲相似。至宣德再興,設內造司,南匠北來,效技呈能,幾逮宣和之盛。所摹唐宋名跡,及御筆書畫,亦不亞宋元意匠。終明之世,斯藝不衰。”又謂:“此藝能以不墜者,亦唯宣宗振興之力,故余于宣宗宸翰,別有一種感慨。世之尚克絲者,鑒別古今興廢之跡,若得宣朝善本,亦當視與宣窯宣爐,同一名貴。”到成化年間(1465—1487),緙絲的生產更趨繁盛,以蘇州、南京和北京為主要產地,其中尤以蘇州出產的緙絲為上品。蘇州緙絲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名工朱良棟緙織的《瑤池獻壽圖》輪廓清晰,尤為冠絕。明代蘇州緙絲還為朝廷制作皇帝的龍袍,其代表作有北京定陵出土的萬歷龍袍。在明代的兩百余年間,緙絲有了較大進步,如孔雀毛的應用,使緙絲風格艷秀高雅;雙子母經的創用,使緙絲從此有了單經(即粗絲)與雙經(即細絲)之分,增強了緙絲的靈活性和表現能力。故宮博物院織繡館陳列的實物,說明了緙絲工藝在明代這個時期,只有蘇州、北京兩地生產。明蘇州人王綺《寓圃雜記》云:“若刻絲累漆之屬,自浙宋以來,其藝久廢,今皆精妙。人性愈巧,而物產愈多,至于人才輩出,尤為冠絕。”
宋元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人文昌盛,經濟發達,文人士大夫聚居。由于文人審美趣味的影響,絲綢工藝和書畫藝術緊密結合;加上宮廷貴族階層不計工本、精益求精的審美趣味,促使一些高級絲織工藝發展起來,如緙絲、云錦等,絲綢文化技藝達到歷史頂峰。清代絲綢業人士位尊格高,因皇室對絲織品的需要而備受重視。曹雪芹出身于財大氣粗的江南織造之家,其祖父和父輩都做過江南織造,他所著的《紅樓夢》中提到的絲織物不計其數,并多次提及緙絲,可謂集品種品類之大成的絲綢大典。書中第三回寫王熙鳳“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第五十一回襲人“身上穿著桃紅有光刻絲銀鼠襖”。而無論宮廷還是顯貴們的緙絲用料,除了北京宮廷內的少量御用匠人外,緙絲的生產主要出自蘇州地區。清廷在蘇州設織造局,專門督造錦緞、刺繡和緙絲。清代緙絲往往采用緙、繪相結合,別具一格。據清廷內務府黃冊檔案記載,蘇州每年都要批解緙絲產品若干往京城,供“上用”及官用之需,每批少者三五件,多者一二百件。清代的緙絲實用品和欣賞品均大量生產,其數量之多前所未有,除有大量袍褂、官服、補子、屏風、掛屏、圍幔、桌圍、椅披、坐褥、靠墊、迎手、荷包、扇套和包首等實用品外,還有大量以書畫、詩文和佛像等為表現對象的欣賞性緙絲制品,品類豐富多樣,盛極一時。
馬惠娟緙絲《崔白三秋圖》
蘇州生產的緙絲,在明清兩代,都出于蘇州城北陸墓、蠡口和城西南光福一帶的民間作坊。朱良棟、吳圻等都是明代蘇州緙絲的著名藝人。他們都緙織吳門畫派的畫稿(如沈周的《蟠桃仙》)及其他名家作品,輪廓清麗,花鳥神態,栩栩如生。到民國初年,蘇州緙絲藝人以湯長云、李水福等較為著名,他們為當時的政府織造了一些作品。李水福曾受張謇邀請,到南通為他織作不少作品。
清朝后期至清朝覆滅,斷絕了以往對民間紡織品的朝貢需求,緙絲工藝也日趨衰落。進入民國后,時局發生大動蕩。百姓人心惴惴,生活上也少了很多的閑情和講究。社會經濟正在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型,但在民國政府支持國貨的意識指導下,傳統技藝也曾有過些許成就。張花村緙絲藝人王錦亭,其作品《麻姑獻壽圖》于1915年參加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并獲獎。民國時期,蘇州緙絲產品主要為花卉、翎毛、山水,以及袍服等。蘇州恒元春出品的緙絲立軸,曾在1923年蘇州總商會國貨陳列所第一屆展覽會上獲優等獎;1924年10月吳縣周渭卿緙制的緙絲團花馬褂、女襖等服裝及《瑤臺八仙壽》獲得江蘇省第三屆地方物品展覽會一等獎。其時,畢竟需求大為減少,緙絲生產逐漸從高檔朝貢品、觀賞品改變為較為低檔的生活服飾品。20世紀20年代,陸墓王茂仙同蠡口沈金水等人曾聯絡上海租界出口商,組織藝人生產。最多時兩人名下有織機80余臺,但大多數藝人以務農為主,有訂貨時才在農忙間隙從事緙織。
1948年12月10日,《蘇州明報》刊登了周希的文章《緙絲工藝在蘇州》,文中稱:“戰前吳中操此業者約百人,在此十數年中,固有因年事之增進而死亡,其遭遇戰爭之逼迫而流亡者亦頗不少。今能織造者恐不足六十人,而藝人精者不過二三十人而已。”當時有流傳于城北郊區的民謠:“一只梭子兩頭尖,緙絲藝人叫苦憐;起早做到黃昏里,飯米無著如油煎。”顯然,缺少需求的緙絲業面臨著消亡的危險。1949年之后,蘇州民間緙絲隨著社會進步而發展,藝人們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地位。
蘇州地區所用的緙絲機是在木機上掛兩扇平紋綜片,下掛兩個翻頭,下設兩根腳踏竹綜桿,以控制經線的上下交替分層。前后機身裝有木制的卷取軸和送經軸,中間裝有用來分隔經線的竹制機筘,以及諸多形如竹葉的梭子和一個帶有梳齒的撥子。機筘、梭子、撥子則都是用竹子制成,竹子質地堅硬,宜于打磨,長期使用之后,更可使表面光亮潤滑,方便使用。
緙絲用線有其特定要求,原料主要采用20/22D的純桑蠶絲,通過選料、絡絲、單并、單捻、定型、倒筒、雙并、雙捻、定型、倒筒絡、并、捻等的工藝流程,制成緙絲生產主要的兩種原料,即經線和緯線。
緙絲的工藝流程復雜。在機臺準備工序完成后,作品制作工序有:
1.畫樣:把線描稿托放在均勻平整經面下,用毛筆把紋樣描摹在經面上,織造時按樣制作。也可直接將線描稿直接襯托在經面下,照樣緙織。
2.審稿、配線:非常重要的環節,正如影視演員熟讀腳本,指揮員深諳戰術,當選定畫稿后,首先要花時間從總體風格、題材、構圖、設色幾個主要方面分析;其次需要深入分析的方面有,紙質顏料畫稿依絲線緙織技術的必要轉化、主次技術分類、重點和難點、工時成本的預計、色線的數量,等等。當對畫稿進行了透徹分析,就可以做到畫在胸中,眼到手到,以梭代筆,事半功倍。
3.配色搖線:把畫稿上需要的線色,分別搖繞在竽筒上,然后根據樣子色彩把竽筒色裝進梭槽,即可織緯制作。
4.緙織:足踏腳棒,控制翻頭上下開口,手工穿梭,穿梭后將梭子在緯線上均勻撥壓,另一手將線條輕輕按捺,逐漸放松,使緯線撥壓好后,交替經面開口穿梭撥壓。緙織一幅作品,根據畫面稿的需要,會使用到多種表現技法。
5.修毛頭:作品完成后,將作品從織機上剪下。再把作品正面的毛頭修剪干凈,圖案呈兩面一樣,這就是緙絲成品。
平緙:又稱齊緙,緙絲基本技法,即依照圖案色彩的變化要求順經緯之理進行平紋交織,適宜表現素底及單一色塊、無立體感需求的圖案紋樣。
摜緙:緙絲戧色法之一種,即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同套顏色的色絲依紋樣輪廓走向順序有層次按色階排列緙織,起到暈色效果,如同疊上去似的一種和色方法。通常用來表現海水的層次等紋樣,具有很強的裝飾性。
勾緙:又稱“勾邊”。在紋樣邊緣以區別于主體紋樣色彩的另一種色線緙出明顯的邊界或輪廓線,主要運用在圖案、花卉枝葉的輪廓線等具有分別色彩層次和劃分紋樣間界線的地方。在緙織裝飾性圖案或工筆題材作品時,需要運用勾緙模擬繪畫中的線描。在裝飾性紋樣中勾邊線粗細色彩變化較少,只需依色和粗細進行單根或多根勾緙。
結:在緙絲歷史上,通常用相近的二色或三色絲線按退暈的色階層次順序緙織云紋、水紋、山石等,在這些圖案淺、中、深色間,沿著兩色之間的豎向或較陡地方緙織一條線,這條線的技法稱為結。不但能起到調和作用而且能增加色彩的層次感,從而使紋樣具有立體感且更富于裝飾性。現多用于表現作品中較粗而富有力量的線條,以及一些有著較多變化的線條。結所表現的線條不同于勾,可以有更豐富的粗細變化和深淺濃淡變化,如山石、樹木的輪廓線等。
戧:又叫戧色法或鑲色。戧是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色彩調和配織,能起到退暈渲染的效果。戧緙又分長短戧、包心戧、鳳尾戧、木梳戧等。這些戧法在緙絲工藝技法上較常見而且運用廣泛。
搭梭:又稱“篤門閂”,當織到兩種不同顏色的花紋相接的邊緣時,因兩色不能互相連接而形成裂縫,又稱“豎破縫”。為了增加作品的整齊和牢度,故在每隔一定距離處使兩邊的色緯相互搭繞對方色區的一根經線,使之相連為一體,以避免豎向裂縫過長而形成裂口,此種緙織技法稱搭梭。因其像在門中橫了一根門閂,故而也叫“篤門閂”。
1954年春節,蘇州市在拙政園舉辦工藝品博覽會,特邀緙絲藝人沈金水、王茂仙當場表演技藝;同年2月,成立了蘇州市文聯刺繡生產小組,邀請王茂仙、沈金水、張玉明和徐祥山等進行緙絲制作。1957年,更名為蘇州刺繡研究所,落足于建筑典雅、風景優美的著名園林——環秀山莊內,開始了半個多世紀對蘇繡的研究、傳承、發揚工作。緙絲工藝與刺繡工藝都被安置在蘇州刺繡研究所里,最初的一批師傅都是從社會上集中起來的,比如,刺繡名師任嘒閑、顧文霞、李蛾英,緙絲名師王茂仙、沈金水。為了將緙絲技藝傳承和發揚下去,前后不斷招收受過初高中學歷教育的青年學徒,在老師傅的精心傳授下,成長出了一批緙絲新人。20世紀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研究所緙絲技藝發展進入一個高峰時期,創作了一批有藝術收藏價值的作品。如沈金水于1958年緙制的《牡丹》便被蘇聯東方藝術博物館收藏。
自1972年中日關系開始解凍,到1979年正式恢復邦交,緙絲的對日貿易也逐漸擴大,在外貿公司的組織下,蘇州地區大力恢復緙絲生產,為日本緙織傳統和服腰帶,因此帶動了緙絲業再一次的繁盛。20世紀70年代,蘇州先后建立了蘇州緙絲廠及吳縣東山、陸墓、蠡口和黃橋緙絲廠,生產緙絲藝術品和日用品。至1988年,蘇州地區及浙江少數地區總共約有緙絲機6000多臺,織工約萬人,緙絲工藝形成產業化。傳統工藝畢竟需要市場的支持,因此也帶動了緙絲高檔觀賞品的研究,無論是題材的開發,還是技藝的創新,均達到了1949年后的鼎盛時期。
20世紀90年代中期,由于亞洲金融風暴,日本經濟嚴重滑坡,影響到高檔服裝的消費,大量減少了對緙絲腰帶的需求,外貿定單銳減,緙絲貿易迅速走下坡路。同時,國內緙絲行業內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局面非常混亂。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絕大多數緙絲企業轉產或改行,加上緙絲生產成本高、工效慢、銷路狹,從業人員待遇低,年輕人不愿學,蘇州緙絲技藝瀕臨失傳危險。如今,從事緙絲生產的企業僅有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王嘉良、馬惠娟等大師緙絲工作室及光福、黃橋等地民間藝人。
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后,蘇州緙絲織造技藝的傳承保護工作便被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建立了一套從國家級到省級、市級、區級的比較完整的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體制和措施。當今蘇州緙絲制作技藝代表人物主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蘇州緙絲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王金山(1939—2020),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嘉良和馬惠娟,另外蘇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華惠英、陳文、王建江、吳文康、范玉明、曹美姐、蔡霞明7人。
王金山,正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9年,成立王金山大師工作室。2006年后,王金山大師工作室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蘇州緙絲制作技藝)保護單位。王金山于1956年進入蘇州刺繡工藝生產社(后為蘇州刺繡研究所),師從緙絲名人沈金水學藝。1963年派往故宮博物院緙制宋代緙絲作品三年,先后復制南宋緙絲名家沈子蕃的《梅鵲》《青碧山水》和緙絲名家朱克柔的《梅花寒鵲圖》 《牡丹》 《蝴蝶山茶》等緙絲作品,被故宮博物院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20世紀70年代,緙織的《金地牡丹屏風》 《花籃》分別作為國禮贈送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領銜創制的巨幅金地書法緙絲作品毛澤東詩詞《西江月·井岡山》,創新了金線與玄色線相結合的絞花線新技法,收藏于毛主席紀念堂西大廳;80年代初創制的緙絲三異(異色、異樣、異織)《牡丹·山茶·雙蝶》、全異緙絲《壽星圖》,被列為珍品收藏于中國工藝美術館。21世紀以來為首都博物館修補破損400多處的清乾隆緙金十二章龍袍、緙織的《金地牡丹蝴蝶中堂》參加文化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并被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并著有《蘇州緙絲》一書。
王嘉良,1939年10月生于緙絲世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蘇州民間工藝家。其高祖父王金定于乾隆年間即為清宮緙制龍袍;其太祖父王新亭在光緒年間為慈禧太后壽慶緙制八仙慶壽袍料;其曾祖父王錦都為晚清至民國時期緙絲名匠;王茂仙是王家緙絲第四代傳人,早年從父王錦都學習緙絲,能緙制龍袍、各式官服、屏條、中堂等。1951到無錫蘇南美術工場從事緙絲,1952年隨工場遷至南京工作。1954年受聘蘇州市工藝美術合作社任技術指導。1957年參加全國第一次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王嘉良將一生獻給緙絲藝術,其代表作有《牛郎織女》、仿宋朱克柔《蓮塘乳鴨圖》等。王嘉良繼承祖上為皇家緙織龍袍的技藝,帶領其子王建江為首都博物館復制了多件明清皇帝龍袍。
馬惠娟,蘇州市吳中區人,正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1972年成立吳縣緙絲總廠后,她有幸成為第一批藝徒,師承沈根娣、陳阿多、徐祥山,從此將緙絲藝術作為畢生追求的方向。她精通各種緙絲技法,并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2003年退休后,定居在蘇州吳中區光福梅園紫藤塢,建立緙絲研究所,繼續從事緙絲制作、傳承與研究。在從事緙絲創作的四十多年中,作品經常獲得國內外大獎。代表作:仿《蓮塘乳鴨圖》、《虎嘯圖》、《云龍圖》、《六駿圖》、《寒月孤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