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民 胡玥 劉春洲
摘要:回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汲取中國優秀政治文化中的智慧成果以及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不斷探索、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理論架構。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危機治理中,致力于對人民生命財產的保障是一脈相承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危機處理中的人權保障實現了偉大歷史性跨越。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共產黨;危機治理;人權
中圖分類號:D621.5;D26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5.002
一、引言
一個政黨的執政能力與其危機處理能力呈正相關關系。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就面對著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危機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不管是常態化國家治理還是危機事件處理,中國共產黨均居于主導地位,創造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國家治理的政黨中心主義范式。黨的執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也在一次次的危機治理中經受住檢驗,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政治優勢不斷轉化為危機治理能力。[1]
“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中國優秀政治文化傳統。戰國時期的孟子就提出“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西漢開國則以“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成就文景之治,其后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無不踐行“民水君舟,載之覆之”的政治理念。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既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集中表達,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創新發展。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將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創造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奇跡,創造了中國人民實現和發展人權的根本歷史條件,這就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權。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經歷了兩次“國共合作”破裂以及蔣介石反動集團五次圍剿、嚴酷的抗日戰爭等多次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但百折不撓、浴血奮戰,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歷史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克服各種困難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社會主義建設任務,面對世界發展的潮流,黨又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關鍵抉擇,領導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路,期間黨領導全國人民戰勝了“三年自然災害”“唐山地震”“SARS病毒”“汶川地震”等各種危機挑戰。在上述挑戰中我們發現,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在危機處理中始終堅持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理念,將人民作為危機處理的價值主體、行為主體和評價主體。[2]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回顧黨的百年奮斗,中國共產黨不僅帶領中國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而且始終胸懷天下,堅定維護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在危機治理中的彰顯
中國共產黨在危機治理中也是以風險社會的主體——“人”為起點,立足保障公民享有的合法權益,即“安全”“自由”等基本人權。回溯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充分汲取中國優秀政治文化中的智慧成果以及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不斷探索、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治理理論架構。在“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將自己的黨性鮮明地表達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新時代鮮明提出“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核心價值理念,可以說“人民”這個核心要義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治理的力量源泉,其成功應對各種危機挑戰的治理成就也印證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始終堅持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時代表達,是立足于長期執政的深刻價值體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成為國家主人,中國共產黨躬身實踐“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本身”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權價值追求,“以人民為中心”理念也成為衡量黨的事業發展的根本依據和標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彰顯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危機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重大疫情面前,我們一開始就鮮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3]秉持著這樣的理念,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中國國家制度的優勢,領導人民成功應對一波又一波的疫情沖擊挑戰。秉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執政為民,在執政實踐中始終貫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并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了黨章。“十三五”期間,中國共產黨將切實保障人權作為國家法治建設的主要目標,切實推進了以人權保障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黨和國家又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更高質量的人權發展目標,明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要求。
三、中國共產黨不同歷史時期危機治理中人權保障的出場邏輯及內涵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危機治理中,致力于對人民生命財產的保障是一脈相承的。通過對諸如土地革命戰爭、唐山大地震、SARS疫情、新冠疫情等中國共產黨危機治理的經典個案進行歷史線索梳理,可以更好考察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危機治理中人權保障的不同出場邏輯以及鮮明時代內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1949年):危機治理中人權保障的基礎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人權觀是馬克思主義人權觀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此時的人權觀帶有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以及反壓迫、反剝削的時代特征。1922年,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在第一次公開的政治聲明中就明確提出了改革司法制度等保障人權的內容。1923年京漢鐵路罷工中,黨明確提出了“要自由與人權”的口號。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更是發出了“為人權自由而戰”的全面號召。[4]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開創了以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道路,黨創建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實行土地革命政策幫助農民獲得土地,通過立法保障工人的勞動權,進而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4]在蘇區政權建設中,中國共產黨也特別重視諸如男女平等、民主選舉等權利的實現和保障。長征之后,面對國民黨反動集團的“圍剿”和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復雜嚴峻態勢,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戰略思維對于中國革命最終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性,這也使得中國共產黨真正開始獨立自主地從戰略全局上考慮應對重大危機的戰略策略以及方式方法的選擇。毛澤東在1936年發表的題為《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的講演中強調要研究“全局的規律的東西”。[5]而在這種全局性戰略思考當中,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以及身處戰爭環境當中的根據地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始終處于戰略核心和基礎地位。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普遍制定實施保障根據地人民群眾基本人權的政策法規,例如,1941年頒布實施的《陜甘寧邊區保障人權財權條例》《晉魯豫邊區保障人民權利暫行條例》等等。由于處于革命戰爭的特殊危機環境,中國共產黨提出并實施對人民群眾基本人權的保障,雖然由于條件限制只能做到程度較低的基礎性保障,但從總體上惠及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通過對中國社會的革命性改造提供了中國人民進一步實現自身權利的根本歷史條件,這是中國社會人權保障的歷史性跨越,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人權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留下了寶貴財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危機治理中人權保障實現的制度優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面臨著頻繁的氣象、地質、農作物病蟲害等自然災害。此時的中國危機治理是在以黨為核心和中軸的國家政權結構下開展的應急管理,在面對公共重大危機事件時,形成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危機治理理念,發揮著舉國體制下統籌全局、高效協同以及快速組織動員、資源集中調動的制度優勢。[6]1956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群眾徹底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中國社會發展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的人權保障也獲得了根本制度保障。特別是在應對諸如南方地區血吸蟲病肆虐、河北邢臺地震、唐山大地震等公共衛生和自然災害的危機治理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出發點,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當時生產力有限的條件下能夠實現快速和有效的危機治理,彰顯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對重大自然災害等危機事件的治理應對,開創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危機治理中人權保障的有效途徑,積累了寶貴實踐經驗,彰顯了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績,在整個人權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改革開放時期(1978-2012年):危機處理中人權保障實現的法制化體系保障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危機治理中的人權保障集中體現在生存和發展權上。[7]伴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此時的危機治理歷經了從控制性放權向綜合性協調、賦能性協調的發展轉變。1991年,《中國的人權狀況》對外發布。2004年,“人權”一詞首次寫進憲法,發表《2003年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在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各級政府成功應對了2003年非典、2004年禽流感、2009年H1N1等公共衛生領域的突發事件,在危機治理實踐中黨和政府始終把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提出“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染人群”的科學有效應對措施。[8]與此同時,在應對復雜的國際政治突發事件等危機時,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的人權保障放在危機治理的核心地位。從社會治理的視角審視上述指導方針,不難發現,保障人的生命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和危機治理的首要價值選擇,這在危機應對的具體舉措中都能找到相應佐證。中國僅用7天7夜就建成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傳染病醫院——小湯山醫院,用以專門收治SARS病毒感染者,切實保障了易感人群的生命安全和未感人群的身體健康權。抗擊非典疫情的勝利,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不僅僅是在人權事業探索中的重要進步,還是其危機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轉折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擊非典疫情的危機治理經驗,助推了中國公共衛生應急治理體系的發展完善,應急治理手段開始由行政命令向法制化方向轉變,政府角色開始由資源的分配者向社會力量的動員者轉換,這標志著中國應急管理體系開始邁入法制化階段。
四、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危機治理的人權保障及治理體系現代化構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危機處理中的人權保障實現了偉大歷史性跨越。新時代的危機治理體系建設從根本上堅持和加強了黨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在應急管理體系及各項工作中處于核心地位,推進了應急管理體制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呈現出賦能型和功能型相結合的集成化特點。在應對新冠疫情防控的危機治理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核心理念通過強大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切實踐行。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黨中央決定對武漢這個千萬級別人口的城市實施“封城”,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對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國范圍調集最優秀的醫生、最先進的設備、最急需的資源,全力以赴投入疫病救治,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這也充分顯現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不論老、弱、病、殘,必須無差別、不計代價搶救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保障其應享有的生命健康權。武漢最終成功化解疫情危機,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下的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的保障人權的制度體系優勢和能力。
安全與自由是風險社會治理中的兩個基本價值旨向,而對二者的權衡則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核心議題。在常態社會下,安全順理成章,自由便成為社會治理的中心工作。但在危機狀態下,安全則是自由前提條件,只有人民的安全得到保障,自由才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2021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標志著中國人權事業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在20個有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中,民生福祉的議題涉及7個,旨在通過從教育、就業、女性權益維護、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健全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強應急預案體系、強化應急物資管理建設、整合應急平臺系統、強化信息及輿情引導、做好社會組織參與減災救災的引導、提升依法治安的能力等工作,已經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與此同時,中國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的制定工作也已啟動,中國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連續制定人權行動計劃的國家。
五、結論
中國共產黨在危機治理中的人權保障實踐,不僅創造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權保障之路,更豐富和發展了世界人權保障的理論和實踐,打造了中國樣板。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切實促進和保障人權,是中國的人權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經驗。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人民的人權事業必將得到更充分的發展,也必將深刻影響世界人權發展的格局。
參考文獻
[1]唐皇鳳,黃小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彰顯政黨能力[J]. 探索與爭鳴, 2020,(4).
[2]宋志浩.疫情防控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制度優勢[J].北京教育(德育),2020,(12).
[3]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持人民至上不斷造福人民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實到各項決策部署和實際工作之中[EB/OL].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05/22/c_1126021411.htm,2020-05-22.
[4]丁兆增,關今華.中國共產黨的人權思想與中國人權現狀[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5.
[5]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5.
[6]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年[J].人權,2019,(6).
[7]石小娟,張雪.從中西人權觀比較看中國人權的特殊性[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
[8]焦佩.國外批判視野下的新冠肺炎疫情與資本主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10).
作者簡介
李繼民,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胡玥,吉林警察學院經濟管理系副教授,博士,吉林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研究員,研究方向:經濟、公共管理;
劉春洲,吉林大學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 張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