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思遠
[摘 要]中國是外國直接投資最大的東道國之一。文章以大眾汽車集團作為案例,基于鄧寧的OLI框架理論,從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三方面分析了德國在華直接投資的動機、面臨的挑戰和前景。
[關鍵詞]OLI框架;外國直接投資;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0.004
1 導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東道國之一。根據Bende-Nabende(2017)的定義,外國直接投資可以指一個國家的投資者在另一個國家進行資產收購以管理資產的過程。對外國直接投資問題進行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基于這樣一個事實:由于金融自由化的蔓延,全球國際投資顯著增加。隨著全球市場的建立,出現了有利于各國進行外國直接投資的開放機遇。這些國家及其企業進行外國直接投資通常帶有具體的意圖。借助外國直接投資,企業得以發展和進一步擴大生產能力,獲得更多的資本,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Perri & Peruffo,2016)。外國直接投資背后的動機可以用各種理論工具來分析,比如由英國經濟學家鄧寧(J. H. Dunning)提出的OLI(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框架。根據OLI框架,跨國公司在考慮投資進入模式時會考慮三個變量:所有權優勢——這一因素側重于控制問題、實現的成本和利益、交易和公司之間的關系;區位優勢;內部化優勢(Brouters等,2015)。
2 文獻綜述
現有文獻對外國直接投資有不同的定義。為了將外國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其他資本流動區分開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其定義為國內企業擁有外國企業10%或以上的所有權(貨幣基金組織,201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還將這一行為定義為一種跨國界投資,在這種投資中,不屬于某一特定經濟體的組織對東道國經濟中企業的管理具有重大影響。外國直接投資主要有兩種類型,即縱向和橫向外國直接投資。橫向外國直接投資指的是在東道國完全模仿母公司的活動。由此,企業在選定的國家建立新的基礎,可以獨立開展活動(Sirr等,2017)。關于縱向外國直接投資,母公司將其生產過程分解到母國和選擇的東道國之間。外國直接投資在世界經濟增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項重要的國際經濟活動,影響著資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跨境流動,從而為東道國提供了實現增長的機會(Danakol等,2017)。根據Iamsiraroj和Ulubasoglu(2015)的數據,1970—2008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實現了從世界GDP的約0.5%到3%的實質性增長。然而,只有當外國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的技術進步相關時,才能實現長期經濟增長(Silajdzic和Mehic,2015)。這些文獻還闡明了外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外國直接投資通常在東道國享受優惠稅收待遇和各種激勵,這可能最終扭曲經濟(Iamsiraroj和Ulubasoglu,2015)。外國投資還可能導致國內市場擁擠,從而將資源從各種生產部門轉移。
一些動機被認為是外國直接投資的驅動因素。比如,弗農的生產周期理論主要闡釋了外國直接投資的四個主要生產階段,即創新、增長、成熟和衰退(Crowley,2017)。這一理論主要關注創新生產的優勢,即一個組織將其業務擴展到國外市場。不完善資本市場的匯率理論也解釋了外國投資的動機。根據這一理論,匯率升值刺激了外國直接投資,反之亦然。Yu(2006)認為,中國的匯率在其外國直接投資繁榮中起著關鍵作用。Buckley和Casson還提出了內部化理論來解釋FDI背后的動機。他們認為,當跨國公司組織內部活動已獲得國際優勢時,就會刺激外國直接投資。
前述理論都被認為是鄧寧的折衷范式。折衷理論主要由三種范式組成,即所有權優勢、區位和內部化(Denisia,2010)。根據鄧寧的理論,這三個優勢在確定外國直接投資的結構和規模方面都很重要(Popovici和Calin,2014)。所有權優勢可以通過獲得不可模仿的原材料、有限的資源和商標等壟斷特權來實現。這種優勢也可以通過有利于創新和規模經濟進而實現金融資本和學習成功的區位技術優勢來實現。投資地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優勢才能吸引外國企業。與有利可圖的外國直接投資相一致的區位優勢是生產和通信成本低、市場規模大、政治支持和穩定以及文化多樣性(Denisia,2010)。內部化是鄧寧激勵理論的最后一個方面。為了保持上述優勢,組織必須通過使用內部技術在普遍飽和的市場上脫穎而出。這些理論可用于進一步重新分類外國直接投資的動機因素(Agarwal & Wu,2015)。由此,外國直接投資可分為尋求資源、尋求市場、尋求戰略資產和尋求效率幾類。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外國直接投資有利可圖的地方。 2003年,中國是外國直接投資的最大接受國。同年,外國直接投資增長最快。外國直接投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Pengetal,2016)。德國和其他金磚國家以對外國直接投資而聞名,也促進了其東道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德國便主要在中國進行投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條件之一,就是中國必須開放其外國投資資本市場(He,2014)。這使得中國成為外國直接投資有利可圖的市場,而德國是最早進入中國進行投資的國家之一,是中國最重要的歐洲貿易伙伴,在國際上排名第6位。由于中國制造業的專業化,大部分外國投資者都集中于這一行業(Li,2018)。德國在中國的直接投資之一是大眾汽車集團。眾所周知,作為汽車行業巨頭,大眾汽車集團為了提高市場份額,大量從事對外貿易。
3 基于OLI框架分析德國在華直接投資的動機
3.1 所有權優勢
企業可以通過利用自身目前在外國的一些優勢獲得所有權優勢。企業可以利用的一個優勢是它的品牌。一個知名品牌很可能會吸引外國市場的注意力,從而為現有產品創造一個現成的市場。這也是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投資的一個優勢。大眾汽車是一個成熟的品牌,以其豪華性和經濟性而聞名,這使得大眾汽車集團能夠有效地與中國的競爭對手競爭,因為消費者熟知其品牌。大眾汽車集團還可以通過與先前存在的外國企業合作,在競爭中取得壟斷地位,從而獲得所有權優勢。大眾汽車集團是中國第一家從事汽車生產的公司,因此能夠獲得這一優勢(Liu等,2018)。如果當前的普遍條件繼續有利于企業,那么所有權優勢可能是短暫的。這可能是由于市場新進入者加劇了行業內的競爭,也可能是由于東道國政府為所有企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在中國進行外國直接投資面臨一些不可預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