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光耀(1976— ),男,漢族,安徽安慶人。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及生產經營管理。
摘? 要:我國水泥企業從改革開放初期的6524萬噸發展到2020年的23.77億噸,水泥產能躍居世界第一,生產技術和裝備也是國際一流,但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固有特征,加之長期粗放式發展造成我國水泥行業結構性產能過剩,水泥企業競爭激烈,退出成本較高。同時水泥企業資產管理較為粗放,制度不健全,部門職責交叉或者缺失,財務參與資產管理不夠,賬外資產造成資金積壓,資產出廠后缺少跟蹤和監管,存在資產流失風險。文章旨在通過對水泥企業資產管理的特點和存在問題的分析,并針對性的提出幾點管理建議,以期為水泥企業資產管理參考借鑒。
關鍵詞:水泥制造;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問題;管理對策
水泥行業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固有特征,加之長期粗放式發展造成我國水泥行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供需矛盾凸顯,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特征使得水泥企業退出成本較高,資產管理點多面廣、管理職能界定不清晰、職能交叉,重視大型設備、忽視小型設備和存貨等其他資產管理,造成資產浪費,降低了企業競爭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資產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減少無效資金沉淀,提升企業經營業績,是擺在水泥制造企業財務管理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水泥企業資產管理特點
(一)內部管理層級和機構較多
水泥企業一般設有采購部門、設備管理部門、行政部門、質量管理部門、銷售部門等職能管理部門,還有熟料、水泥等一線生產部門、發運部門,各生產部門還會根據需要設立多個工段、班組。水泥企業的一大特點就是管理部門較多。一是部門管理職能的交叉增多。公司縱向行政指令與部門間橫向溝通相互交織,行政指令可以通過相關職能管理部門下達到一線生產部門并最終傳達到工段班組予以實施,也可能會直接通過一線生產部門下達到工段班組實施;二是內部信息傳遞環節增加,制度和行政指令的落實受人員履職能力和工作責任心差異的影響較大,可能會導致管理職能的缺失。
(二)點多面廣,管理難度大
水泥企業是資源密集型和資產密集型企業,一是初始投資較大,一條5000噸熟料生產線配套礦山、粉磨站及余熱發電項目一次性投資約10億元。二是占地面積大,熟料、水泥生產區域與配套礦山、碼頭等一般相距較遠,且各自相對獨立;一個全能型水泥生產企業占地少則幾百畝,多則逾千畝,距離礦山和碼頭少則幾公里,多則幾十公里,這些實際情況導致資產管理難度增大,礦山和碼頭相對游離于公司管理體系。三是規模較大的水泥企業往往有多條生產線,如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單一工廠池州海螺,有六條5000噸生產線、一條8000噸生產線和一條萬噸線(在建)。
(三)設備、存貨種類繁多,管理難度大
一說到水泥企業,首先想到的是預熱器、旋窯、篦冷機、水泥磨機及礦山鉆機、礦車等大型設備,這些資產在水泥企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保障,但是這些大型設備的背后,有更多的小型設備,如各類小型風機、電機等,還有更多的各類存貨,如倉庫的各類輔材、備件以及石灰石、熟料、水泥等半成品和產品。水泥企業生產的連續性導致各級管理人員更關注大型設備,容易忽視龐雜的小型設備和各類存貨管理。
二、水泥企業資產管理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泥企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且產能前四的中國建材、海螺水泥、金隅冀東和華潤水泥都是國企。進入21世紀以后,各大水泥企業集團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和環保投入,通過建設余熱發電、垃圾焚燒、SNCR和SCR脫硝降氮系統等節能環保系統,走出了資源綜合利用和綠色節能的新型發展道路,但基礎行業的特殊性,多數企業內部管理仍然偏于粗放型,水泥企業集團內部子(分)公司較多,子(分)公司之間及子(分)公司內部部門間資產調劑較多,水泥企業的資產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忽視財務部門在資產管理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重視,財務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但在水泥等傳統產業中對財務參與企業管理的認識仍然不到位。在資產管理中,很多企業管理層認為財務就是根據其他部門傳遞的資產出入庫手續完成相關會計核算而已。一是資產采購預算剛性約束不夠,資產采購與預算脫節,總會因為“現場急需”而出現很多預算兌現率不高、預算外采購等現象;二是資產采購事前財務監督不到位。認為財務只要管好賬就可以,資產采購是專業部門的事,財務既不懂機械、電氣,更不懂工藝,有時甚至等資產使用幾個月后財務都不知曉;三是資產出庫后財務參與管理不夠。受財務人員責任心和管理意識等因素影響,財務參與資產事后管理主動性不夠,公司對這方面要求也不到位。
(二)內部資產調劑管理欠規范
為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水泥企業集團公司內部子(分)公司間及子(分)公司內部部門間資產調劑現象時有發生,而該部分資產變動大多數都未經過財務,未能進行相應賬務處理,資產變動與賬務處理不同步,短期會產生賬實不符現象,長期賬實不符不能及時調整,就會導致成本核算失真和資產流失,增加資產管理風險。
(三)采購驗收和出入庫重視不夠
首先,采購驗收管理不到位,往往會以“現場急需”“節省人力物力”等各種原因由供應商將采購資產直接送至生產現場,驗收內控管理流程缺失;其次,采購部門驗收不到位,驗收不合格物資和供應商暫存物資長期存放公司倉庫,造成賬卡物不符;再次,出入庫重視不夠,出入庫手續辦理不及時,出庫手續后補、白條借條出庫時有發生,借出物資歸還不及時。
(四)資產出庫后積壓和浪費現象嚴重
資產閉環管理不到位,輔材、備件及低值易耗品甚至小型設備出庫后積壓和浪費現象嚴重。一是對于大型設備和在線設備以外的資產,出庫之日就是被人“遺忘”之日,也是考核系統的盲區,對供應部門和一線生產部門,一般公司考核其輔材、備件噸產品消耗,已出庫物資已經計入當期生產消耗,工段班組長期對積壓物資疏于管理,導致物資積壓嚴重,造成大額資金沉淀,有些物資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失去利用價值;二是小型設備隨意變動,固定資產核算失真。水泥企業從礦山源頭到水泥發運生產流程中,部分小型設備規格型號相同,部分一線生產單位尤其多條同型號生產線之間,小型設備出庫后隨意變動,資產變動信息未及時傳遞到財務部門,固定資產卡片信息與實際不符,造成固定資產清查困難;三是水泥企業、尤其進入成熟期的水泥生產企業,其維修能力較強,經常會通過申報領用各類材料,自主加工各類工具,這些自主加工的工具消耗材料往往在領用當期進入生產成本,這類工具成為賬外資產,未及時進行登記,疏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