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鈺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全世界都掀起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為更有效提升對外漢語口語的教學質量,更好的傳播中華文化,文化體驗式教學被逐漸應用到對外漢語口語的教學當中。本文對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論述,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學思路,為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貢獻力量。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模式 文化體驗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
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攀升,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漢語熱”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升溫,成為歐美國家外語學習的熱門語言之一。在此背景條件下,對外漢語教學也越來越受歡迎,各種對外漢語教育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目前全球已經有200多所孔子學院。為更好地向國際友人傳播中華語言文化,對外漢語教學已經成為漢語言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對外漢語教育與我國義務教學中的語文教育有很大不同,學習的學生在自身母語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非常牢固的語言思維,學習新的語言時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語言特點的影響,并且漢語也是世界上公認學習難度系數很高的語言之一,更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對學生來說,只有打破母語和本國文化的限制才能讓自身的漢語能力大幅提升,為了更好地適應漢語環境、掌握漢語思維,教師可以科學地運用文化體驗式教學來進行對外漢語口語教學。
一.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文化體驗式教學
文化體驗式教學指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通過創建或模擬真實文化情境將教學內容進行呈現、還原或重復,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掌握口語的發聲方式、接受中華語言的熏陶、提升個人的漢語技能。文化體驗式教學充分尊重個體特征,將知識和文化共同滲透到學生的經歷中,此種教學模式不僅關注學生能在教學中學得多少知識,更能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魅力[1]。
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真實口語練習、與同伴之間的交流、分享和討論對學習經歷進行思考、總結,最終回到學習主體中。對外漢語口語的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已經具備的成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滲透第二語言。改變了我國傳統對外漢語教學模式中以教師單向輸出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合理利用中華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以學生、知識和中華文化為課堂主體,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語言的學習和其他科學知識不同,運用語言主要需要大腦對信息進行有效加工,而不是單純地變成儲存語言信息的載體。因此,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行體驗和運用知識[2]。
二.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在對外漢語口語的教學中采用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創新文化學習感知模式,讓學生在文化體驗中適應漢語語言環境,理解漢語思維和語言邏輯,再逐步內化,通過反復練習,養成漢語思維,進而養成反射性漢語輸出習慣。文化體驗式教學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也有不同的應用方法,可以總結為真實體驗法、動手實踐法、情景模擬法等,還可充分應用多媒體設備,下文分別列舉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1.現場實踐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城市都有不同的博物館或文化體驗館等,教師可帶領學生走進文化體驗館,用文化內容吸引學生提出問題,擴充學生漢語詞匯量,提升漢語口語水平。例如可以帶領學生前往中華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陶瓷體驗館,為學生講解制陶過程,引導學生用漢語提出制作疑問并獲得解答,在制陶過程中為學生講解中國的陶瓷歷史,對學生不理解的生詞進行及時的解答,學生能將制作得到的陶瓷制品留作紀念,作為學習漢語和中華文化的紀念品。還可以帶學生拍攝漢服寫真,在拍攝過程中交流中華傳統服飾的區別,擴充學生對傳統服飾和日常生活中服飾的詞匯量,感受中華傳統服飾的多樣性和別具一格的美。[3]
2.動手實踐法。由于學生時期接受教育模式的不同,歐美國家的學生在某些方面比中國學生具有更強的動手實踐能力,對外漢語口語教師可充分考慮國際學生這一特點,帶領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中華文化,學習漢語口語。比如可以帶領學生制作風箏,風箏發明于東周春秋時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可以制作非常典型的燕子風箏,通過制作風箏骨架、繪制風箏圖案,學會運用漢語口語中常用疑問句,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頻率,提升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還可帶領學生練習書法,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能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能力,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都能夠獲得提升。通過練習書法,教師能將學生學習漢語口語的層次提升到新的高度,讓學生理解漢語中成語、詩詞的意思,感受漢語獨有的對意境的表達,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適當的用成語表達心情,使漢語口語教學獲得質量上的提升。
3.情景模擬法。可在日常教學環境中帶領學生模擬文化場景,將學生帶入到中華文化氛圍中,寓教于樂,用新穎的教學形式帶領學生們學習漢語口語。例如可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體驗中華茶道,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對茶文化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貢獻,并將茶文化傳播到周邊國家乃至世界。教師在帶領學生感受中國茶道的同時,可以為學生講解中國不同名茶的分類,各類茶葉的區別,帶學生學習泡茶的流程,并可為學生拓展漢語詞匯,例如各種餐具和器具的叫法,并及時糾正學生的發音方式和語音語調,由此提升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4]。
4.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有研究表明,通過多種渠道為學生展示、輸入學習內容,能充分調動學習者各項感官,顯著提升學習質量。利用多媒體能更便捷的為學生營造文化體驗氛圍。例如很多國際友人都對中國功夫興趣濃厚,教師可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影片,感受中國功夫的魅力。但是教學用的影片還需要進行篩選,盡量不要選擇非常夸張的影視劇,讓國際友人對中國功夫產生誤解。還可以為學生播放太極學習視頻,既能強身健體,也能在學習中學習關于人自身部位的口語詞匯,準確說出各種動作的名詞,在文化體驗的氛圍中,讓學習質量得到升華。并且多媒體設備還能讓學生在課后自行反復觀看,可以充分對比將自身的漢語發音和標準發音,學生可以在課后反復練習直到標準[5]。
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不僅能為學生更便捷的營造文化氛圍,更能分解發音方式、提供語音語調的示范,為學生及時拓展語言知識,深化對中華文化的印象。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不同種類的關于中華文化的影視資料,正面宣傳中華文化,消除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偏見,并在文化氛圍中拓展自身漢語詞匯儲備量,實現漢語口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提升文化體驗式教學在漢語口語教學應用中的舉措
在對外漢語口語的教學中通過對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應用,使得教學成效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關漢語言教育工作者應該對教學方式進行實時總結和分析,更好地傳播中國的語言文化,可以從以下幾點對體驗式教學模式進行優化:
1.強化體驗式教學意識。教師應強化自身體驗式教學的意識,在授課的各個環節中時刻提醒自己,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練習,盡可能為學生創建豐富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語言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讓外國學生真正感受到中國語言的魅力。
2.合理編排課程。體驗式教學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教師在備課時應精心編排授課內容,與時俱進,不斷優化自身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漢語,寓教于樂,訓練學生的漢語口語能力。根據教學大綱充分選擇貼合學生生活情境或者興趣愛好的多媒體資料,比如歌曲、影視資料、網絡段子、傳統曲藝節目等,讓學生在學習漢語的同時拓寬其運用詞匯的方式,并且能了解傳統中國文化。也可以組織學生分組辯論,展開歌曲、相聲、小品等形式的比賽,在準備節目和表演互動中輕松學習漢語[6]。
3.充分遵循文化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啟發性原則。與應試教育不認同,漢語口語的語言學習是留學生的自主行為,對外漢語口語的教學課程中,教師要做好充分的引導工作,結合學生的實際行程、接受程度制定教學內容,采取的教學方法和為學生教授的可能內容要恰當,循序漸進的啟發學生的漢語思維,穩扎穩打地培養學生的漢語能力,謙遜有度地傳播中華文化,千萬不要將對外漢語口語教學和傳統教學模式混淆。
4.靈活設計學習場所。文化體驗式教學相較于其他教學模式,靈活性更強,能更直觀的為學生打造文化體驗氛圍,學習的場所也不拘泥于課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靈活選擇教學場所,天氣晴朗時可以與學生一起到公園中公開授課,鼓勵學生體驗中國的日常生活文化。通過帶領學生感受中華文字、武術、民樂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積極主動的學習,充分吸收和運用語言知識。
語言并不是不同民族之間溝通的障礙,只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定能打破不同民族間溝通的壁壘。對漢語言教育工作者來說,通過應用創新、優化教學模式,才能使我們在對外漢語的教育質量獲得大幅提升,更好的傳播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謝亞梅.體驗式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2019.
[2]孫立峰.體驗式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民俗課中的應用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43(003):132-137.
[3]胡曉.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民俗文化體驗式教學研究——以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為例[D].2019.
[4]鐘定序.體驗式教學在對外漢語文化課中的應用研究[D].
[5]臧鳳.體驗式教學法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韓國京畿道義王高中為例[D].
[6]周磊.交際任務在初級口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探究[J].才智,2017(17):167-167.
(作者單位:長安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