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英
(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3)
伴隨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加速,職業教育的地位與作用愈加凸顯,但在產職業教育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存著著教育無法與產業緊密對接,“教師、教材、教材”改革滯后于產業發展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改革我國職業教育辦學主體,改變傳統職業教育模式,將職業教育回歸行業、產業,依托產教融合,大力推動“三教”改革刻不容緩。
“三教”改革是指教師、教材和教法改革的合稱,由《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對應著教育的主體、客體與內容三大基本要素,三者融為一體,體現出改革的綜合性。“三教改革”是學校深化內涵建設的切入點,貫穿于教育教學的整個過程,是保障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其中,教師是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要素,教材是師生教學的主要憑借,教法是人才培養的方法和途徑,培養人才離不開這三個重要因素,三者相互聯動,形成人才培養的質量閉環。
“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學生能夠真正適應行業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應著重關注教師、教材、教法等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精準施策,深入推進教學內涵建設,這對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深化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產業與教育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的重要路徑。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貫穿“三教”改革的主線,通過校企合作,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用性、職業性和有效性。高職院校應認真分析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提升學校內涵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目標,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作為切入點,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深入實施“三教”改革。
“教師”改革主要解決“誰來教”“怎么教”的問題,通過師資隊伍建設與改革,為教師“賦能”,有助于解決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管理機制不靈活、投入資金不足、激勵力度不夠、發展路徑不暢通等原因導致的教師來源單一、隊伍不穩定、“雙師”素質教師比例和教師專業化水平偏低、教師團隊缺乏創新能力等典型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將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放在完善教師培養與管理機制上,以校企聯合組建高水平、結構化、創新型教學團隊為著力點,大力強化師德師風,提升教師實踐技能水平、創新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為目標,推進教師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師評價體系;結合產教融合的推動,充分利用好行業企業資源,建立與企業聯合開展的“雙師”培養機制,開展高水準的“雙師”培養基地建設,實現教師在文化水平、理論知識、專業實踐技能以及實踐經驗的多向提升,打造起一支技術高超、可專可兼、德技雙馨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材”改革主要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是落實“怎么教”的重要載體。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教材建設還存在以下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是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目前,部分高職教材由于內容與企業生產實際相脫節,往往存在理論篇幅大、難度大,結構系統性不強、知識間關聯度不高、實踐操作比例偏輕、專業應用性內容不足等問題,導致培養的學生理論學不透、技能練不熟,無法與企業生產實際相對接。
二是存在教材內容陳舊滯后,更新不夠及時的現象。教材建設往往在技術、工藝更新等方面存在一定滯后性,新知識、新流程、新技術、新工藝等不能及時在教材進行更新。
三是教材形式不夠豐富、立體化程度不高。一方面企業參與的程度不夠,工作手冊式、活頁式教材等校企合作開發教材還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結合信息化教學的推進,迫切需要大量注重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體驗的新形態立體化教材。
四是與職業資格證書未能有效對接。“1+X”制度的實施要求課程體系設計與教材配套都應結合職業資格標準進行相應的設計與調整,而當前的職業院校教材大多趨于傳統的教學內容,缺少與相應的技能鑒定標準或者職業資格證書有效銜接,還不能滿足“1+X”證書制度實施的相關要求。
基于以上情況,高職教材的編寫者必須深入研究,結合教改的實際情況,不斷更新教材建設理念。一是結合課程建設與教學實際,將教材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改革相結合;二是應聯合企業共同開發,使專業教材能緊跟產業升級、企業崗位需求和信息技術發展,能夠將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工藝規范、工程案例等引入課程教學內容,使教材更具職業教育特色;三是注重教材形式的多樣化,大力建立立體化、形式多樣化的教材和教學資源;四是適應“1+X”證書制度,使教材內容對接職業資格標準,促進學生技能達標。除此之外,教材還要突出育人作用,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
“教法”改革主要解決改革路徑的問題,是提升教學效果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要素。面對生源多樣化的現狀,著力探索針對不同生源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結合企業需求,積極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必然要落實到教法改革上。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指導思想下,學校應全面推進教法改革,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將育訓結合作為切入點,把教學過程緊密對接企業生產過程,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考試方法等方面開展系列改革。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是教法改革的核心,應狠抓教學模式創新,大力推進“課堂革命”。一是結合學生職業發展規劃和個性化學習需要,打造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項目化、任務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入典型生產案例,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等教學方式,鼓勵教師實施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二是大力開展信息化教學資源和智慧化學習環境建設,著力構建信息化教學新生態,滿足學生隨時隨地以及個性化學習的需要。三是運用好企業這個大課堂創新實踐教學模式,通過校企共建校中廠、廠中校、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平臺等方式,深入實施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為推進“雙主體”育人提供重要實踐載體。四是充分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將“立德樹人”基本要求貫徹到課堂教學全過程,可通過融入企業案例促進“工匠精神”培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培養有機融合。
除此之外,為鞏固“三教”改革成果,還應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與改進機制。學校應在教學評價方面與企業加強合作,不斷創新師資隊伍建設的管理與評價機制、建立教材建設與監管機制、完善教法的評價機制,通過建立適應產教融合下的“三教”改革的教學評價與改進機制,以促進各項改革任務的有效落實,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