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雨

潛水員與白令狼魚
海洋占據地表71%的面積,若是把海水鋪到地面上,有約3700米厚。
廣闊的海底世界里,人類已探索的地域僅占5%。不少深海生物,長著像人類一樣睿智的眼睛,仿佛能洞穿造物主的用意。但它們的奇形異狀、行事邏輯,很多卻在人類的理解范圍之外。
比如,有的看似體積龐大的深海巨怪,只吃小蝦和浮游動物;有的魚卻在母胎里,靠吃兄弟姐妹長大;部分魚類尤其喜歡成群結隊、精挑細選出遠門產卵。邏輯何在?
壓強大、水溫低的海洋深處,總能發現怪異生物。在太陽無法直射的地方游泳,這些生物會長出奇特的身體結構,比如蹼狀手臂、巨型身體,還有密集的似針頭一般的牙齒。
俄羅斯海員Fedortsov,過去6年因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捕撈到的深海魚類而收獲百萬粉絲。在他的Instagram上,珍奇魚類的形狀、顏色、體積不一,配上各自兇狠、猙獰或呆萌的表情,令人感嘆生物多樣性的奇妙。

白令狼魚
魚類的器官在Fedortsov的照片中,常常得到放大。他拍過有斑駁“雀斑”的麻雀魚腹部吸盤—在類似三文魚橘黃色腹鰭下方的一個圓形,表面有如同人類牙齒一樣的白色凸起物,像在牙科診所里看診時張開的嘴巴。“最有趣的特點是吸杯,圓形吸盤可以讓它們穩固附著在石頭上棲息。”
他也記錄過渾身像火焰般顏色、有修長身姿的紅魚。它死后吐出的長舌頭,像紅章魚一樣,既艷麗又肥大。不過這次,Fedortsov不只是分享其外形,他寫道:“它們在海底陡峭的地方生活,但無人在意。最重要的是它的味道很好,肉質細膩而且多汁。用砂鍋燉的味道可以說是無與倫比。”
“自然是最好的怪物設計師。”Fedortsov形容。他長期在挪威附近海域、北冰洋和格陵蘭海進行商業捕魚。由于海平面上難以提供與深海一樣的環境,他拍攝的魚大多已經死去。也正因如此,它們會呈現出更為怪異的外觀—控制浮力的魚鰾上升到壓強更小的海平面會炸開,導致其眼球凸起和扭曲。
奇特的外表加上諸多電影情節的渲染,令不少人堅信深海里的靈怪事件真實發生過。2016年,日本一名男子吃力地抱著一只怪魚,配上一臉痛苦的表情,在全球走紅,他還因此變成網絡熱門梗和表情包—起因是他在社交網絡上,自稱在北海道附近海域捕獲一條巨型海怪,其頭部大得驚人,面目猙獰形同外星人。
后來,經海洋專家鑒定,該“海怪”實為太平洋里并不罕見的白令狼魚。它們通常不大喜歡動,習慣“宅”在海底洞穴和珊瑚礁里,由于滿嘴的鋒利犬齒和頭部的累累傷痕,看上去像個狠角色。不過,后者在雄性狼魚身上才會展現—為了對雌性求愛,它們要用頭部攻擊情敵,再緊咬住對方的頭不放,爭取一勞永逸的勝利。
至于大眾對“海怪”“外星人”的擔心,專家指出:“可能是拍攝角度的問題。”
盡管海怪出現的可能性不大,但一些罕見的深海巨物的露面,常被人類賦予含義,將其與環境、地質變化聯系起來。
2016年4月,日本漁民在本州島上的三重縣附近海面,捕到了一頭體長達5.2米的罕見深海巨口鯊。從照片來看,巨口鯊體型龐大,像是一艘停泊在人類海岸的潛艇,饕餮大嘴上一排排的鋒利牙齒尤為醒目。已經失去生命體征的它,眼睛露出了似乎和人類相通的絕望感。

巨口鯊
控制浮力的魚鰾上升到壓強更小的海平面會炸開,導致其眼球凸起和扭曲。
晝伏夜出、壽命可達100歲的巨口鯊,屬于極其稀有的物種,自1976年首度被發現以來,總共只在公眾面前出現60余次。巧合的是,巨口鯊出現的時候,當地剛好在4月1日發生6.1級地震。有專家推測,可能因為地殼變動致其生存環境改變,巨口鯊才跑來近海。
矛盾的是,這個長著大嘴的龐然大物并不殘暴,僅靠吃浮游生物和小的海洋生物為生,是人類僅知的三種吃“素”的鯊魚之一。
與巨口鯊類似的還有皇帶魚,人類接觸這個深海巨物的經驗十分有限。當前,大家對皇帶魚的了解停留在“某地驚現皇帶魚”的階段,且捕捉到的大多已經死去。見到它的身姿的人們,便熱衷于賦予它一些意義。
生活在海面下1000米左右深度的皇帶魚,外形和帶魚相似,但與后者不是一個品種,而是屬于月魚目。它的奇特在于長度,從歷來漁民曝光的合照來看,抱起一條皇帶魚常常需要多人。一字排開的人在3~10米長的皇帶魚面前,也顯得渺小了很多。它因此有了個“世界之最”—最長的硬骨魚。

皇帶魚

水族館里的鋸鰩(前)與黃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