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印尼會以豐收節的名義,將狂歡的權利讓渡給辛苦一年的水牛,圖為其中最有趣的“水牛沖浪”
今年的9月23日,是中國的第四個豐收節。這個首次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將抽象的“豐收”具象為實在的果實、愉快的歡慶,在年復一年的耕種與收獲之中擁有了一顆坐標,標記榮譽與喜悅。
以各種形式贊美收獲、表達歡欣,也不只限于中國。在世界各地,面對相似的豐收時節,人們總能以不同的方式為慶祝增添真實的紋路,和自然的回饋對話,與更美好的生活相逢。
印象中的豐收節,大多是發生在收獲多種農作物的、令人眼花繚亂的秋天。但有趣的是,很多國家或地區舉辦的豐收節,都是為某種作物的收獲“量身定制”的。

瑞士伯爾尼的洋蔥節期間,人們將洋蔥做成有趣的娃娃
在瑞士的伯爾尼,洋蔥節是當地傳統節日中規模最大、最受重視的一個—顧名思義,它的存在便是為了慶祝洋蔥的豐收,通常在11月的第四個星期一舉行。
在這一天,人們可以極為直觀地感受到洋蔥的豐收:集市上,顆顆飽滿、新鮮的洋蔥簇擁在一起。有的會被編成方便購買和計數的“洋蔥串”,細心搭配好深淺不同色的洋蔥,成了一條錯落有致的秋日“時尚單品”。
除了售賣新鮮生洋蔥,整座伯爾尼老城的餐館,都會在這一天為顧客們準備好各式以洋蔥為主角的特色菜肴。在洋蔥集市上,商家也會就地取材,做起洋蔥系列美食展示,洋蔥湯、洋蔥餅等悉數登場。
很多國家或地區舉辦的豐收節,都是為某種作物的收獲“量身定制”的。
更有趣的是,人們還會依據洋蔥圓滾滾的“身材”發揮一些藝術創意:貼上眼睛、圣誕帽與胡須,一顆顆洋蔥就變身成圣誕老人的臉龐;用洋蔥編辮子,戴在街頭藝人的頭上營造喜劇效果;串成發卡、項鏈,用豐收裝點辛勤的人們;洋蔥兔子、洋蔥娃娃……各式創意一應俱全。
除了瑞士的洋蔥節,在西班牙的布尼奧爾,人們還會為番茄舉行專門的節慶。
布尼奧爾的番茄節,也是歷史悠久的西班牙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8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舉行。番茄節不是一天,而是會持續近一個星期。
有關番茄節的起源傳說并不“斯文”。據說是在1945年,布尼奧爾小鎮舉行一次普通的秋日游行活動時,一個年輕人在人群中被推倒,他順手拿起路邊菜攤上剛剛采摘售賣的新鮮番茄砸向周圍人—大家用番茄打成一片,并在此后逐漸變成了一個固定的節日。
每到番茄節的日子,布尼奧爾的居民們都會在特定的廣場展開“番茄大戰”。隨著宣布“開始”,大家用新鮮的番茄做武器,向身邊的人身上砸過去。游戲規則要求番茄必須捏爛后才能當作“彈藥”出手,于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沾染著喜慶的紅色。如今,砸番茄不再意味著不耐煩與憤怒,而是代表著類似潑水節的祝福與喜悅。
從發揮創意的洋蔥節,到將祝福傾灑滿懷的番茄節,“豐收”的快樂也不僅僅局限在欣賞果實,它們混合著傳說與市井味道,讓碩果的香氣彌漫在整座城市。
從番茄節的狂歡,或能窺得有關豐收節的這樣一隅:“豐收”只是一個時令與形式,真正重要的,是人們以豐收的名義度過或愉快或感恩的節慶,為疾馳的日常生活尋到一處可供停泊的碼頭。
在意大利,同樣出現了和番茄節形式類似的豐收慶祝模式—伊芙蕾亞狂歡節。這個狂歡節還有一個更具象的名字:橙子狂歡節。

西班牙布尼奧爾的番茄節期間,當地人會在特定的廣場展開“番茄大戰”

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區的橙子狂歡節
關于為何特別為橙子舉辦主題狂歡節,意大利有一個與豐收并無關聯的傳說:相傳,在幾世紀前,位于意大利皮埃蒙特地區的伊芙蕾亞鎮被一名殘暴的伯爵統治。他不僅作惡多端,讓當地居民深受其害,還有一個令人不齒的癖好—一旦鎮子上有女孩要出嫁,他就會派衛兵將其搶走強奸。終于,忍無可忍的小鎮居民起義推翻了伯爵,將他的頭砍下來示眾,又用亂石將他的幫兇衛兵們打死。
從此,這種“投擲”便具有了終結黑暗、迎來勝利的意味。而到了21世紀,比傳說更嚴酷的現實擺在意大利農民的面前:嚴格的歐盟農業政策限制,讓“豐收”有時成了一種實在的苦惱。那些賣不出去、又會迅速腐壞的橙子,讓辛苦的農民傷透腦筋。
于是,結合著傳說中投擲的勇氣,大家想出“橙子大戰”的方式來慶祝豐收—這樣,既能消耗賣不出去的橙子,又能夠紀念歷史、形成新的旅游休閑文化。
如今,會有游客特意在橙子狂歡節時來到小鎮,參與這場互相投擲的狂歡。和番茄節一樣,橙子也要盡量捏碎后使用才顯得有趣。每年,有近萬人參加這場神奇的狂歡,用掉數噸的橙子。
而在印尼西蘇門答臘的米南加保人,會以豐收節的名義,將狂歡的權利讓渡給辛苦一年的水牛。在當地,水稻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收成情況意味著下一年的溫飽。因此,人們對水稻豐收的慶祝真誠而繁復,其中最有趣的就是“水牛沖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