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飛 韋明耀 謝有長
摘? 要:新時代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對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追求崇高的價值理念和確立全面發展的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應從夯實理論基礎、創建文明校園、開展社會實踐等途徑,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中圖分類號:D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6-0076-03
理想信念教育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堅定理論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1]少數民族大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可以促進少數民族大學生堅定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明初心擔使命,化信仰為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奉獻青春力量。
一、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決定人生方向和事業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勇、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2]。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作用,決定了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方式的變革,人們“應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3]。在生產方式變革推動下,人類社會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成為人類社會美好未來的必將是共產主義社會。從學理上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性和真理性,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懂得“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方向”[1],樹立共產主義理想,自覺把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統一起來,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為共產主義奮斗終生。
(二)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追求崇高的價值理念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1]馬克思是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是從某個階級或社會群體的特殊利益出發,探究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深刻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因此,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立場,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信仰體系中飽含的最崇高的價值理念。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立場,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懂得,“馬克思主義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始終秉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堅持發展為了人民,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堅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懂得“把自己的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刻苦學習,腳踏實地,銳意進取,在創新創業中展示才華、服務社會”[4]。可見,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少數民族大學生追求崇高價值理念的理論源泉。
(三)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有助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確立全面發展的人生道路
在大學期間,相對于普通大學生而言,少數民族大學生偏重于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當然,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注重職業技能培養是無可厚非的,這是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的需要,但在高度重視職業技能訓練的同時,少數民族大學生應更重視其他方面素質的培養。馬克思主義指出,在人類社會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是馬克思主義對人生發展問題的根本回答。而這里所說的人的“自由發展”包含了人的其他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個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者所向往的。”[5]同時強調“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6],而人終究是現實的人,“不是某種處在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每個人的活動都與他人實踐活動相互作用,國家和社會發展是人們實踐活動相互作用的結果,反之,國家和社會環境對個人發展有重要影響,個人的發展在現有條件下,受社會關系的制約,具有階段性、過程性和時代性。因此,少數民族大學生要成長成為民族和國家的有用人才,僅僅注重職業技能訓練是不夠的,還要確立全面發展的人生目標,富有理想,胸懷祖國,把個人發展融入國家和社會發展之中,自覺成為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可見,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是少數民族大學生走向全面發展人生道路的思想源泉。
二、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路徑探析
(一)發揮思政課的關鍵作用,夯實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基礎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確立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思政課是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渠道、主陣地。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必須發揮好思政課的關鍵作用。思政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緊扣學生關心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以鮮活的案例回應學生,以徹底的理論說服學生,講清楚“生產力堅定論”的基本原理,講清楚“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規律,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普遍性,正確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和過程性,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及共產主義的崇高性。通過系統學習和教育,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思政課教學,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魅力和思想偉力,使馬克思主義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
(二)創建文明校園,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營造良好氛圍
少數民族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離不開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然而,在一些高校中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氛圍不濃、理想信念教育淡化等現象,影響到少數民族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1]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1]。校園文化建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理直氣壯地發出馬克思主義話語聲音,讓馬克思主義成為校園文化的主旋律,成為校園文化最鮮亮的底色。
首先,高校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建設,把學習、宣傳、研究、捍衛馬克思主義的學院建成第一學院,把馬克思主義學科建成第一學科,把思政課建成第一課程。同時,引導各專業課發揮好育人作用,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新模式,形成“全校努力辦好思政課、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
其次,高校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陣地建設。學生黨團組織、社團組織、學生會等機構,是開展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加強管理,引導黨團社團組織開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活動,成立“馬克思主義讀書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會”“青年馬克思主義社團”等組織,吸引更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定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以此打造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陣地。
再次,高校要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戰場建設。新時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是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成長起來的,網絡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供了新的平臺,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網絡成為高校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因此,加強網絡領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揭示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不給各種錯誤思潮留余地,讓馬克思主義真理占領網絡場域,堅守紅色地帶、占據灰色地帶、壓縮黑色地帶,使馬克思主義像空氣一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為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提供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三)開展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中堅定少數民族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僅是一個理論認知、情感認同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實踐問題。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是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中產生的。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態,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在狀況的現實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7]因此,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7]。少數民族大學生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實踐性的認識,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深入理解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動搖,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時期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感受馬克思主義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偉力,增強對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積極投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到人民群眾中去,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8]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在新時代新天地的實踐中,少數民族大學生定能淬煉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三、結語
總之,高校應充分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開展“紅色之旅”社會實踐活動,尋根溯源,通過走訪“紅色根據地”,讓成長在和平年代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觀革命遺址、目睹革命遺物、聆聽革命故事、瞻仰革命烈士,身臨其境地體驗馬克思主義戰士當年勇于奮斗的艱難歲月,感知當下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紅色政權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可使其心靈上受到洗禮,思想上產生共鳴,在內心深處感觸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力量,鑄牢馬克思主義信仰。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219-345.
[2] 習近平.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的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8-12-19(02).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0-741.
[4] 習近平. 致2013年全球創業周中國站活動組委會的賀信[N]. 光明日報,2013-11-09(01).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0.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7] 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M].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538.
[8] 習近平.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