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良
摘? 要:課程思政是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審計學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學專業的核心課程,高校教師應遵循“立德樹人”的育人要求,努力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新方法。本文以廣東省某地方高校為例,通過闡述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必要性,運用調查問卷、訪談及文獻研究等方法,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期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審計學專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6-0146-03
近年來,黨中央對課程思政的重視,給高校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課程思政是貫徹和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的體現,是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有效途徑。然而,目前針對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較少,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不明確。因此,審計學專業教師應當主動轉變思路,開啟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審計學專業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課程思政的實施,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其實現人生目標奠定思想政治基礎。
一、課程思政融入審計學專業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課程思政隱性教育,構建全課程育人新格局
當前,思政課程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但僅靠思政課程教育遠遠不夠,應當將專業課程的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全課程育人新格局。課程思政能夠發揮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完善和成長,提升學生的品德和素養。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融入審計學專業知識的教學當中,將育人目標貫穿于課程教育的全過程,能夠使審計學知識變得更有深度和廣度。同時,開展課程思政,可將審計學專業課程與思政內容有機結合,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接班人。
(二)實現立德樹人功效,培養德才兼備的審計人才
應用型本科高校審計學專業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堅定政治理念的審計人才。課程思政正是培養德才兼備審計人才的重要方式。隨著審計職能的完善和審計地位的提高,社會對審計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審計工作除了要求審計人員要具備專業技能外,還要具備誠信正直、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大數據時代要求高校培養既有專業技能又有職業素養的審計人才,將思政元素融入審計學專業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發揮專業實際教學效果
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求教師將德育意識貫穿整個專業課程教學當中,提升專業課程的育人功效。因此,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專業課教師必須改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在課程和教學模式上有所創新。教師應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以合適的方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進一步發揮專業實際教學效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
二、關于廣東省某地方高校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現狀調查
廣東省某地方高校審計學本科專業已有16年的辦學歷史,2019年獲廣東省特色本科專業立項建設。本次調查對象是在校學生,采用問卷調查,問卷通過問卷星發放,共回收有效問卷269份,其中大一年級100份,大二年級72份,大三年級44份,大四年級53份;同時對審計學系5位專任教師進行了訪談。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
(一)審計學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很重要
審計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經濟衛士”,審計人員在執業中要保持獨立,做到公平公正,更應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審計學專業學生對此也有較高認識,認為很有必要在審計學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以有力培養未來審計人員的職業操守。在有效問卷樣本中,對審計學專業課中引入思政元素重要性的認識中,選擇“重要的”有52份,占比19.33%;“比較重要的”有71份,占比26.39%;“極為重要的”有128份,占比47.58%;“重要及以上”有251份,占比93.3%。表明審計學專業學生比較重視在專業課程中引入思政元素。
(二)思政內容與審計學專業知識融合度不高
盡管學生比較認同專業課程思政,但本次調查中,有49.08%的學生認為目前思政教育在審計學專業課程中的融入程度不高。一方面,是因為目前較多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育各自為政,又缺乏相關專業思政教師指導,導致思政內容在審計學專業課堂上乏味無趣;另一方面,由于審計學專業的課程思政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較少,課程思政教育還未有明確的方向,也沒有相關的教材可以運用,甚至沒有成熟的案例參考,因而教師難以將思政內容與審計學專業知識很好地結合,存在相對脫節現象[2]。
(三)有些專任教師對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對審計學專業課教師而言,較多教師存在固化思想,認為思政教育是輔導員和思政專業課教師的工作,自己的任務是教好專業課、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而對思政教育抱有事不關己的態度,不注重思考思政內容如何在專業課程中加以呈現,使得隱性思政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本次調查中,40.67%的學生認為有些審計學專業課老師較少涉及思政內容的講授,即使有講授,也是蜻蜓點水。在對專任教師訪談時,他們的認識度也不是很高,認為思政教育并非完全是自己分內的事情,高校也沒有統一明文規定如何衡量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效果,找不到具體標準,更缺乏相關的績效考核指標。
(四)有些專任教師未能及時調整專業課程內容設計
課程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頂層設計是課程建設的突破口,有了頂層設計,課程建設才有目標、方向和途徑。近年來,盡管黨中央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高度重視,但由于課程思政對專業課教師來說,存在不少挑戰,部分教師的態度是“得過且過”。通過調查,當前有些審計學專業課程建設,未能與時俱進地重新對課程內容進行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導致思政內容融入課堂變得雜亂無章。調查中,41.55%的學生認為有些專業課中的思政內容分散碎片,未成體系。訪談中,不少專任教師也認為學校課程整體規劃中的育人目標不清晰,對德育資源缺乏整體規劃,使得教師難以合理開展課程思政教學。
(五)審計學專業課程的思政育人資源挖掘不充分
專業課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缺乏相關的經驗,不了解思政教育的技巧,導致其難以充分挖掘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專業課教師由于在思政方面的知識受限,缺乏對思政育人更深層次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調查中,72.49%的學生認為多數專業教師在思政教育時理論聯系實際不夠,課程思政育人的實踐資源挖掘不充分。訪談中,有的專任教師也認為存在這種現象。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教學應充分挖掘育人資源,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現實,貼近實際[3]。
三、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改革的途徑
(一)加強審計學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
首先,明確課程定位,引入德育內容。審計學專業課程應以培養德才兼備的審計人才為基本目標,從整體層面完善審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將德育內容引入其中,明確規劃德育教學內容,使得思政元素在審計學專業教學中能夠有效體現。其次,加強頂層設計,優化課程設置。學校要從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全面育人的整體規劃出發,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在課程開發策略、課程實施制度等方面進行系統思考,構建審計學專業課程之間的銜接。專業課教學應當參照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來合理安排課程內容、調整教學節奏、評估教學效果,使得專業課之間的思政元素相互貫通、相互融合,讓教師在教授課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領學生的價值觀[4]。
(二)創新審計學專業課程教學方法
高校應根據課程思政目標設計相應教學環節,構建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多元化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活動,采用案例分析教學法、小組討論互動法、情景體驗演示法、專題嵌入講授法、歷史故事人物共鳴法等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如歷史人物故事專題法,教師可在課堂上通過講故事、專題嵌入、潛移默化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審計源于西周時期,當時該類人才被稱“宰夫”,屬天官范疇,一出現就是“高大上”的職位。北宋時期設立“審計院”,“審計”一詞正式出現,歷史悠久。教師可通過講授審計的發展史,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產生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又如在審計學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將思政案例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向引導,從而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
(三)構建審計學專業課程的思政邏輯
一是挖掘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元素。學院可多舉辦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教學例會,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分享審計學專業中的思政元素,共同探討思政元素與專業課堂融合的教學方法。審計學專業教師應多積累思政案例,主動挖掘思政知識點,積極閱讀與審計相關的時事新聞,與審計學專業知識結合分析,以案例教學法等方式進行教授,使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巧妙融合,培養學生對時事熱點的興趣,引導學生的價值觀。二是形成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格局。教師要以審計職業道德和企業精神為基礎,培養學生遵守基本的職業準則,形成職業情懷和職業操守;以職業倫理滲透為價值依托,培養學生形成基本的職業素養;以審計專業歷史、人物及新聞事件為德育支點,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提升學生對專業領域的興趣,規劃自身職業發展方向[5]。
(四)建設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師隊伍
一是組織開展審計學專業教師思政教育工作。教師應當時刻將自身道德素質放在首位。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學校和學院應當重視課程思政工作的開展,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審計學專業教師進行思政教育的專題培訓、專業研討、集體備課,幫助專業課教師開拓思維、提升素養,利用課堂反饋、實踐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二是加強審計學專業教師與思政專門教師的合作。由于審計學專業教師缺乏對思政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課程思政過程中會存在生搬硬套、不符合課程邏輯的情況。思政教師在思政方面具有專業性,能夠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有力幫助。審計學專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課程設置時可以請教思政專門教師,雙方通過溝通交流與探討,將適合學生的思政內容融入專業課堂,提高課程思政的有效性[6]。
(五)設計實施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各項機制
一是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規劃和實施機制。高校應從審計學專業整體層面對課程思政的實施進行規劃,明確規劃思政教育目標,將目標細化到審計學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案中;在考慮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與思想政治有機結合的基礎上,通過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學方法、優化課程設置等,設計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路徑。二是審計學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評價考核機制。該評價考核機制需考慮兩個方面,即對專業課教師的考核與對學生的考核。對專業課教師的考核,應當注重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采用學生評價、教師互評等方式進行。對學生考核而言,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發現,同學們希望考核方式以心得、日志、報告、課堂互動或以課堂觀察記錄的方式進行。評價考核機制能夠推動課程思政改革,進一步發揮專業課教師課程育人的主體作用。
參考文獻:
[1] 康楚意. “課程思政”在審計課程的應用[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1):170.
[2] 張彥惠,常銘洙. 審計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思考[J]. 中國農業會計,2020(09):4-6.
[3] 陳容. 應用型會計本科專業審計學“課程思政”教學研究[J]. 作家天地,2020(24):131-132.
[4] 馮曉雙. 審計學課程思政教育的開發初探——基于元素凝練、內容設計與實踐路徑[J]. 商業會計,2020(24):118-120.
[5] 陳娟. 新時代思政教育融入審計學課程教學的應用探索[J]. 會計師,2021(02):83-84.
[6] 王文燕. 課程思政在審計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 教育信息化論壇,2021(02):59-60.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