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
(上海建工醫院普外科,上海 200083)
疝氣在普外科較常見,小兒和老年人是該病的多發群體,發生率為5%左右。患者在臨床上會出現腹股溝處隆起的情況,由于發病時疼痛較劇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臨床上,該病主要通過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操作較簡單,但切口較長,患者在術中的出血量較多,因此,預后不佳。目前,微創技術逐漸興起,小切口微創手術逐漸運用于臨床,且有研究[2]顯示,治療效果較理想。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疝氣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比較小切口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方式治療疝氣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疝氣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手術方法分為傳統組和小切口組。小切口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0~80 歲,平均(52.13±12.26)歲。傳統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0~82歲,平均(52.25±12.18)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經專科檢查確診疝氣者;年齡≥18歲;符合手術治療指征;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凝血障礙、臟器功能不全者;不愿參與本研究者;存在意識障礙或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中途退出或轉院治療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
1.2 方法 傳統組接受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后接受腰麻硬膜外聯合麻醉,護理人員協助取仰臥位,手術切口選擇患側下腹部皮橫紋處,在消毒工作完成后,為患者鋪設消毒巾;做好準備工作后,將患者的皮膚切開,做8 cm的橫向切口,剝離患者的皮下組織,使精索充分暴露于視野中,將患者疝囊縱向切開,之后進行游離和剝離;同時,對疝囊的頸部進行高位結扎后,用電凝進行止血,對精索和睪丸進行復位后,逐層縫合切口,將其用無菌貼覆蓋[3]。
小切口組接受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接受神經阻滯麻醉處理,并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患者取仰臥位,手術切口選擇在患者腹股溝韌帶上方,順著患者的腹橫紋肌取一個長度約4 cm 的切口,之后將患者的皮下組織進行剝離,取出腹外斜肌腱膜,后從切口處將患者的精索取出,將睪丸肌和精索外筋膜進行分離;在上述操作均已完成的情況下,將疝囊縱向切開,同時,采取分剝和游離的操作,并將疝囊的頸部進行高位結扎;通過電凝止血,將睪丸和精索復位,進行皮內縫合[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包括住院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自主活動時間。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疝復發、陰囊水腫、繼發鞘膜積液、切口感染。比較兩組治療滿意度評分和術后生活質量評分,采用本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對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進行分析,總分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對治療方法越滿意,采用生活質量核心量表(QOL-C30)評價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小切口組住院時間、術后自主活動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傳統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during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術中和術后相關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ated indexes during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小切口組傳統組t值P值切口長度(cm)4.13±0.31 8.32±2.56 8.89 0.00例數30 30住院時間(d)5.21±1.82 7.83±2.35 4.82 0.00術中出血量(mL)4.50±1.12 8.29±2.56 7.42 0.00術后自主活動時間(h)0.35±0.12 21.35±3.69 31.15 0.00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傳統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切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治療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小切口組治療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兩組治療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生活質量評分86.58±6.14 80.25±4.38 4.59 0.00組別小切口組傳統組t值P值例數30 30治療滿意度評分90.65±3.84 82.43±5.72 6.53 0.00
有研究[5]顯示,男性較女性更易出現疝氣,在患者發生疝氣后,首先影響患者的消化系統,其次是泌尿系統,最后影響生殖系統。由于疝囊內腸管發生碰撞或擠壓后,會出現炎性癥狀,從而發生腫脹的情況,導致疝氣回納困難,從而誘發腸管壞死或腸梗阻等,因此,治療難度較大,且患者的預后效果不佳[6]。
臨床上治療疝氣的首選方法為手術治療,傳統的開腹手術由于切口較長,視野開闊,手術操作較簡單,因此,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有研究[7]發現,由于切口較長,對患者造成的創傷也較嚴重,不僅增加了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還延長了患者的恢復時間,導致患者發生感染的風險較大,對患者造成了二次傷害。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微創手術逐漸運用于臨床,在疝氣手術中,小切口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的治療方式基本相同,均是將皮膚切口后,切除疝囊,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但小切口微創手術切口更小,更符合患者腹股溝的生理特點,既能保證手術的有效性,還能使手術切口更具有美觀性[8]。疝氣手術的治療關鍵及難點是確定疝囊的位置,但小切口微創手術的視野暴露不明顯,因此,需醫護人員不斷提高對患者腹股溝解剖層次的認識,且提高自身的技術和技能,降低尋找疝囊的難度。
本研究結果表明,小切口組住院時間、術后自主活動時間、切口長度均短于傳統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傳統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切口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小切口組治療滿意度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小切口微創手術僅對患者造成的切口較小,有利于患者術后的快速康復且無需拆線,不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且可縮短住院時間,治療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9]。但需注意的是,在進行小切口微創手術的過程中,需避免損傷患者其他組織,同時,為了提升手術的安全性,可選擇三重結扎。
綜上所述,小切口微創手術治療疝氣效果明顯優于傳統開腹手術,可明顯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