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方,謝財華
(高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江西 宜昌 3308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多由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因素引發,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患兒常表現出進行性呼吸困難、發紺等癥狀,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病情惡化,將增加患兒呼吸衰竭、死亡等發生風險,嚴重降低患兒的生存質量[1]。既往,臨床上針對該病癥患兒多采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但有研究[2]表明,部分患兒在應用該治療方式后,存在張力性氣胸、間質性肺氣腫等問題,導致治療效果達不到預期,因而應用范圍受到局限。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與成熟,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也逐漸應用至該病癥的治療過程中,然而臨床上關于其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效果尚存在爭議。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7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1~10 h,平均年齡(5.54±2.09)h;體質量1.5~3 kg,平均體質量(2.25±0.46)kg。觀察組男19 例,女16 例;年齡2~10 h,平均年齡(6.04±2.03)h;體質量1.6~3 kg,平均體質量(2.30±0.41)kg。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凝血功能正常者;心、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者;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傳染性疾病者;合并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精神、認知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應用德國斯蒂芬的小兒呼吸機進行鼻罩式無創呼吸,吸氣峰壓15~25 cmH2O,呼吸末正壓4~6 cmH2O,潮氣量4~6 mL/kg,氧濃度40%~60%,呼吸頻次25~40 次/min,吸氣時間0.35~0.45 s,通氣量6~8 L/min。
1.3.2 觀察組 給予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吸氣峰壓15~20 cmH2O,呼氣末正壓:4~6 cmH2O,呼吸頻次:20~40次/min,氧濃度參數以維持經皮血氧飽和度(88%~93%)為參考,調整范圍25%~50%。根據患者情況調整合適的呼吸機參數。兩組均治療12 h。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2 h 后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應用GEM Premier 血氣分析儀(江西瀚珂商貿有限公司,型號:GEM-3500)檢測。比較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張力性氣胸、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間質性肺氣腫。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aO2、PaCO2、SaO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PaO2、S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氣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注:PaO2,血氧分壓;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SaO2,動脈血氧飽和度。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SaO2(%)61.75±4.26 62.06±4.13 0.309 0.758 87.58±5.37a 92.36±6.16a 3.460 0.00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對照組(n=35)觀察組(n=35)t值P值對照組(n=35)觀察組(n=35)t值P值PaO2(mmHg)42.87±2.29 43.08±2.21 0.390 0.698 64.08±11.28a 73.21±11.64a 3.332 0.001 PaCO2(mmHg)50.37±8.59 50.44±8.73 0.034 0.973 44.75±9.83a 39.84±8.76a 2.206 0.03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臨床兒科中較常見的一種危重病癥,該病多發于早產兒,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及致死率。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通常在6~12 h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并逐漸加重,伴有呻吟、吸氣三凹征、發紺等,病情較重的患兒會發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病急驟,病情進展迅猛,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安全[3]。因此,探尋有效的治療方式,對改善患兒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上在治療該病患兒時常采用機械通氣治療,然而該方式屬于有創治療,會增加患兒創面感染、聲門損傷的發生風險,不利于患兒預后,因而應用范圍存在局限性[4]。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無創呼吸機械通氣治療也逐漸應用于該病的治療過程,且逐漸受到患兒家屬青睞。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與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均為無創呼吸機械通氣治療的方式,其中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可有效阻止患兒呼氣末肺泡萎陷,利于氣體交換,可有效改善患兒的通氣、換氣功能,其可有效維持吸入氣體的溫度、濕度的穩定性,最大程度的符合患兒呼吸道的生理要求,進而有效降低對患兒呼吸道的損傷[5-6]。然而有研究[7]表明,部分患兒在應用該方式治療后,增加了張力性氣胸、間質性肺氣腫等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因而效果不理想。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是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的基礎上,將壓力進行間歇升高、膨脹,以刺激患兒的呼吸運動功能,通過增加每分鐘的通氣量、潮氣量,可使氣體有效的到達患兒肺部組織,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肺泡氧彌散面積及肺泡的充盈程度[8-9];同時,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血氣指標,在呼吸周期內可有效維持氣道正壓,降低患兒呼吸肌疲勞及呼吸做功,減緩患兒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消耗速率,擴張氣道,并維持在一定的擴張水平,進而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肺部組織的順應能力,對患兒的呼吸功能具有保護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PaO2、SaO2高于對照組,PaCO2低于對照組,且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應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血氣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兒康復。
綜上所述,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采用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血氣指標,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利于患兒病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