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芳,李倩
(1.江西省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眼科,江西 吉安 343000;2.上海市東方醫院南院,上海 200124)
白內障是一種致盲性眼病,也是一種多發性眼病。白內障的治療方法較多,超聲乳化手術是治療該病的首選方案[1-2]。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的普及率也不斷提高,同時,超聲乳化手術也得到進一步優化。飛秒激光輔助手術是一種通過超短脈沖運轉的激光手術,具有無熱效應、瞬間功率高以及無沖擊波損傷等優點[3-4],在臨床應用廣泛。本研究旨在探討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對白內障患者眼表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部分白內障患者10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雙色球分組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3例。實驗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57~81 歲,平均(69.37±5.43)歲;病程2~11 年,平均(6.72±2.54)年。對照組男29 例,女24 例;年齡58~81 歲,平均(69.55±5.49)歲;病程1.5~11 年,平均(6.57±2.59)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治療,散瞳,浸潤麻醉,開瞼,在鼻上、顳上140°透明角膜緣做2.2 mm的主切口及1 mm的側切口,將適量粘彈劑置入前房,連續環形撕囊(5.5 mm),并通過傳統超聲乳化吸除皮質,將適量粘彈劑注入囊袋,植入人工晶狀體,嚴格清除殘余粘彈劑,并對角膜切口實施水密處理。
實驗組給予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治療,散瞳,浸潤麻醉,輸入相應數據,保證參數無誤,踩下腳踏開關,進行激光手術。依次完成連續環形撕囊、劈核、做角膜切口(主切口及側切口),完成激光手術。手術后將患者轉移至另一手術室,應用切口分離器依次打開角膜主切口及側切口,將適量粘彈劑注入前房,采用撕囊鑷將囊膜取出,分離十字劈開的核塊,將后方氣泡排除,進行常規超聲乳化吸除,后續操作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眼表癥狀評分,采用調查問卷[5]評估患者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眼灼熱感、流淚干、干澀感、畏光感、視物模糊感等。根據不適感的發生頻率進行評分,偶爾不適為1分,輕度不適為2分,明顯不適為3分。比較兩組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六角形細胞比例,術前、術后3個月進行非接觸式內皮鏡檢查,患眼拍照3 次,選取清洗照片錄入計算機系統,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前后眼表癥狀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眼表癥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周、1個月、3個月,實驗組眼表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眼表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ocular surface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score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眼表癥狀評分比較(±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ocular surface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scores)
術后3個月0.30±0.27 0.61±0.34 5.213<0.05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3 53術前0.33±0.25 0.35±0.26 0.765>0.05術后1周1.18±0.79 1.60±0.85 7.229<0.05術后1個月0.80±0.57 1.19±0.65 9.336<0.05
2.2 兩組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六角形細胞比例比較 術前,兩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以及六角形細胞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實驗組角膜內皮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及六角形細胞比例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六角形細胞比例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and proportion of hexagonal cells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六角形細胞比例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and proportion of hexagonal cells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s)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3 53角膜內皮細胞密度(個/mm2)手術前3 204.31±320.44 3 207.92±322.55 0.228>0.08術后3個月2 613.28±236.32 2 279.54±221.41 4.553<0.05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手術前24.86±3.13 24.94±3.05 0.117>0.08術后3個月30.27±2.15 34.24±2.95 8.097<0.05六角形細胞比例(%)手術前53.06±4.26 53.22±4.35 0.022>0.08術后3個月43.54±3.87 35.73±3.38 6.775<0.05
導致白內障發生的原因較多,如年齡增長、眼部營養障礙、免疫異常、代謝異常、輻射、外傷等[6-7]。上述致病因素會導致人體晶狀體代謝紊亂,晶狀體蛋白質變性表轉變為晶狀體混濁。晶狀體混濁后,會干擾光線正常投射視網膜,繼而導致患者視力模糊。有研究[8]顯示,白內障多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該病發病率和人體年齡呈正相關。白內障手術治療的目的在于恢復患者的視力,而使角膜恢復透明則是改善患者視力的關鍵。角膜內皮細胞維持正常結構、正常形態是促使角膜透明的重要條件。角膜內皮細胞屬于終末細胞,在損傷后不可再生,因此,角膜內膜細胞修復主要通過健康細胞擴展移行達到目的[9]。
隨著傳統超聲乳化手術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有研究[10]指出,傳統超聲乳化治療過程中,超聲能量會對角膜內皮造成一定損傷,繼而導致角膜形態功能損傷,影響患者的視力改善情況。在超聲乳化手術的治療中,采用飛秒激光輔助治療,可進一步提高角膜切口的穩定性、密閉性,提高晶狀體前囊膜切開的精準性、可控性,控制人工晶狀體的植入位置居中性,縮短有效超聲乳化時間,減少超聲能量對人體角膜內皮的刺激[11]。此外,飛秒激光主要通過脈沖式沖擊波達到晶狀體核粉碎的目的,可減少抽吸過程中需要的超聲乳化能量,有效維持患者的角膜厚度與透明性,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視力狀態;同時,飛秒激光對角膜神經反射環路造成的影響比較小,因此,患者術后的眼表癥狀較輕,恢復速度更快[12]。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術后眼表癥狀評分低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術后3 個月角膜內皮細胞密度、角膜內皮細胞變異系數以及六角形細胞比例均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飛秒激光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眼表癥狀及角膜內皮形態與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