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蓉,楊捷,李曉霞,李趙
(1.鹽城市大豐人民醫院科教科,江蘇 鹽城 224100;2.鹽城市大豐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蘇 鹽城 224100)
腎臟疾病分為慢性和急性,均可損傷腎臟,腎臟作為人體代謝的重要器官,損傷后,無法發揮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且在病情進展中,會造成心臟損傷、腦血管損傷,當疾病發展至晚期時,會出現尿毒癥、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既往腎臟疾病多通過肌酐、尿素氮等指標進行診斷,但兩項指標的特異性、敏感性不佳,當指標出現異常時,表示腎臟已出現嚴重的損傷,且損傷難以逆轉,預后差,因此,尋找更敏感的檢測指標具有重要意義[2]。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 是特異性指標,在腎臟疾病中表現出高敏感性,即使是隱匿性腎臟疾病也能引發兩項指標的異常變化,且指標變化程度與腎臟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3]。基于此,本研究探究腎臟疾病中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聯合檢測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腎臟疾病患者75 例作為疾病組,并選取同期于本院進行體檢健康者75 名作為健康組。健康組男43 名,女32 名:年齡24~63 歲,平均(43.85±6.74)歲。疾病組男42 例,女33例;年齡23~64 歲,平均(44.70±6.62)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受檢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疾病組符合腎臟疾病診斷標準;意識清晰,未發現其他疾病;依從度高;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存在≥2 種腎臟疾病;臨床資料不完整;繼發性腎臟疾病。
1.2 方法 血清胱抑素C檢測:所有受檢者均在晨間抽取空腹肘靜脈血3 mL,3 000 r/min離心5 min,樣本血清分離后,根據乳膠免疫透射比濁進行胱抑素C的檢測。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所有受檢者均取晨間空腹中段尿5 mL,3 000 r/min離心5 min,分離上清液后,根據免疫透射比濁法行尿微量白蛋白檢測。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 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聯合檢測效能。血清胱抑素C 的陽性標準為>20 mg/L,尿微量白蛋白的陽性標準為>1.5 mg/L。觀察各指標單獨和聯合檢測對腎臟疾病診斷的準確率情況。觀察腎臟疾病診斷滿意率,診斷滿意率根據腎內科自制問卷調查,調查項目有檢查準確度、檢查方便度、檢查時效性等,0~59 分,對腎臟疾病診斷不滿意;60~79分,對腎臟疾病診斷相對滿意;80~100分,對腎臟疾病診斷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疾病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mg/L)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mg/L)
尿微量白蛋白47.23±1.34 8.05±0.72 223.055 7 0.000 0組別疾病組(n=75)健康組(n=75)t值P值血清胱抑素C 2.31±0.65 0.82±0.22 18.804 1 0.000 0
2.2 疾病組診斷準確率分析 疾病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準確率為100.00%,明顯高于血清胱抑素C單獨檢測(92.00%)和尿微量白蛋白單獨檢測(94.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50 0、4.109 6,P=0.012 4、0.042 6),見表2。

表2 疾病組診斷準確率分析[n(%)]
2.3 疾病組診斷滿意率分析 疾病組對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聯合檢測的滿意度為98.67%(74/75),高于血清胱抑素C單獨檢測的89.33%(67/75)和尿微量白蛋白單獨檢測的88.00%(66/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92 0、6.857 1,P=0.016 1、0.008 8)。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及人們生活習慣的改變,腎臟損傷發病率也逐漸增加。但腎臟疾病多有隱匿性的特點,通常確診時,已錯過腎臟損傷的最佳治療時期,造成慢性腎臟疾病,最終會發展為尿毒癥,給患者自身及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4-6]。既往腎臟疾病經肌酐、尿素氮診斷,雖準確率可得到保證,但特異度較差,在腎臟功能障礙下,需長期服藥,預后差。有研究發現,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對腎臟疾病能做出特異性診斷,其中血清胱抑素C,由122個氨基酸組成,作為非糖化蛋白,檢測結果與肌肉量、運動、性別等無直接關系,生成量始終保持在穩定狀態[7-8]。在腎臟的代謝過程中,血清胱抑素C在通過腎小球濾過膜時有較高的自由度,且曲小管會對此類物質進行重吸收,可作為腎臟功能檢查的敏感性指標。
一般情況下,腎臟基底膜中的屏障功能較強,有電荷屏障、孔徑屏障,電荷大分子物質難以通過,而白蛋白的半徑與相對分子量分別達到3.6 mm、66 000 kD,屬于大分子物質,在腎臟代謝中無法通過腎小球濾過膜。但臨床實踐發現,腎臟疾病出現后,腎小球濾過膜也會受損,此時屏障功能受到影響,大分子過濾難度增加,在競爭性重吸收作用下,腎臟疾病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排出量保持在較高水平,因此,可作為腎臟疾病早期診斷的有效指標。但尿微量白蛋白指標在劇烈運動、飲食等因素下,數值可能出現偏差,單純的尿微量白蛋白檢測無法對腎臟疾病做出準確的診斷[9]。
本研究結果表明,疾病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組(P<0.05)。疾病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準確率為100.00%,明顯高于血清胱抑素C單獨檢測(92.00%)和尿微量白蛋白單獨檢測(94.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疾病組對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聯合檢測的滿意度為98.67%,高于血清胱抑素C 單獨檢測(89.33%)和尿微量白蛋白單獨檢測(88.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對腎臟疾病者行尿微量白蛋白+胱抑素C的綜合診斷,可提高診斷的特異性和準確性,盡早檢出腎臟疾病。此外,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檢測均有重復性強的特點,僅需獲取檢測者血液、尿液標本后,在全自動分析儀下行配套試劑的檢測即可,便捷性及經濟性高[10]。
綜上所述,腎臟疾病對機體損傷較大,行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檢測敏感性和準確性較高,且檢測過程方便可重復,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