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輝,萬玲玲,夏群英
(江西省兒童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肱骨外髁骨折好發于5~12 歲兒童,多因間接暴力所致[1-2]。因肱骨髁內有肱動脈及正中神經,發生骨折時神經血管易受損,嚴重影響患兒的正常生活[3-4]。目前,臨床主要通過石膏、鋼板以及克氏針內固定等進行治療,其中克氏針內固定是目前臨床效果較好的方法[5-6]。依據針尾處理方式不同,克氏針內固定分為暴露法和埋藏法兩種,但二者療效存在差異。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暴露與埋藏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小兒肱骨外髁骨折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10月收治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兒100例,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各50例。甲組男29例,女21 例;年齡2~14 歲,平均(6.13±0.54)歲;左肘27 例,右肘23 例。乙組男26 例,女24 例;年齡2~14 歲,平均(6.18±0.49)歲;左肘25例,右肘25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表現、影像學確診;②年齡≤14 歲;③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①伴其他部位脫位或骨折者;②凝血功能障礙者;③肝腎功能障礙者;④惡性腫瘤者;⑤精神障礙者;⑥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⑦過敏體質者等。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克氏針固定治療,全身麻醉,取仰臥位,患肢外展,并清潔、消毒術區皮膚,取一干凈毛巾覆蓋;切口位于肘關節上側、下側的2/3、1/3。于肱二頭肌、肱橈肌間進入,分離至股骨外踝,伸肌總腱分離,充分暴露關節前方,軟組織保留(后方),以保證骨折部位完全暴露,清理斷端軟組織及積血,對骨折中斷、肱骨滑車進行仔細檢查。準確判斷患兒的骨折類型、骨塊大小和組成,骨膜斷端推開,關節面對齊,復位,巾鉗維持,于固定骨折端處,用光滑的鈦制克氏針(1.0~1.5 mm)2~3枚釘入,并穿透對面皮脂層,對骨折復位及內固定位置情況使用C型臂機透視檢查,若未見活動關節骨折微動,修復伸肌止點(術中需部分切開關節囊)后。甲組針尾留于皮膚外,乙組針尾置于皮膚內,具體為:克氏針尾端剪斷,并將其折彎,埋入皮下組織,切口逐一縫合,包扎固定(酒精敷料),石膏托外固定前臂及腕關節處于功能位4 周。密切關注傷口恢復情況,14 d 后拆線。患兒出院后,醫囑定期X 光復查,有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入院檢查等;骨折愈合后(6~8周),入院拔克氏針,術后連續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指標,包括骨折愈合時間、拔針時間、住院費用。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針道感染、皮膚激惹。比較兩組肘關節優良率,采用Casstbanm[7]法評定,分為優(關節伸>45°、屈曲>130°)、良(關節伸<40°、屈曲>110°)、差(未達到上述標準者)。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甲組拔針時間短于乙組,住院費用低于乙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住院費用(元)15 387.16±358.54 18 346.52±360.15 41.177 0.000組別甲組乙組t值P值例數50 50骨折愈合時間(d)5.86±1.23 5.43±1.19 1.777 0.079拔針時間(d)45.39±2.42 51.26±2.34 12.330 0.000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甲組針道感染率為12.00%,皮膚激惹率8.00%;乙組針道感染率為10.00%,皮膚激惹率為14.00%。兩組針道感染率、皮膚激惹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肘關節優良率比較 兩組肘關節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肘關節優良率比較[n(%)]
肱骨外髁骨折為小兒常見骨折類型,多見于低年齡段,其病因與跌倒、外界暴力等相關,不僅損害患兒身體,還易出現肘內(外)翻、神經損傷等,不利于小兒的健康成長[8]。一旦小兒發生肱骨外髁骨折,若未實施有效固定方法,則會影響患兒關節靈活度。臨床中,肱骨外髁骨折因牽拉伸肌起點,若開展傳統手法外固定治療,復位后易出現移位,復位多次或暴力復位,易對軟組織造成嚴重損害,引起畸形、骨化性肌炎等,不僅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更增加患兒家屬的心理負擔[9-10]。因此,如何避免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是小兒肱骨外髁骨折臨床治療研究的重點。
有研究[11]指出,對肱骨外踝骨折患兒實施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效果顯著,可精準確定骨折點,解剖復位,并可清除骨折部位積血,恢復前傾角,固定骨折處以免移位,從而加快患兒骨折處恢復速度,有利于患兒早期運動。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因操作方便、價格低廉、拔出難度小等優勢,廣泛運用于骨科骨折固定治療中[12-14]。暴露法是將克氏針尾留于皮膚外,雖然能減少后期拔針麻醉費用,但因針尾暴露于皮膚外,導致針道感染風險增加,且暴露法可能對患兒的心理及生活產生一定影響,不利于早期肘關節功能鍛煉的開展。而埋藏法能阻斷外界與克氏針接觸,從而預防術后并發癥。但隨著患兒病情的好轉,埋藏的克氏針若異常突起,可能會引發并發癥,如深部感染、疼痛不適等。此外,埋藏法的另一優勢是固定時間較長,待骨折徹底愈合后,才能拔出埋藏的克氏針,從而避免二次骨折及不愈合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甲組拔針時間短于乙組,住院費用低于乙組(P<0.05),表明實施暴露法可降低拔針時間,并減少后期治療費用。兩組針道感染率、皮膚激惹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肘關節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暴露法和埋藏法均可有效改善患兒的肘關節功能,促進骨折處痊愈[15-16]。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小兒肱骨外髁骨折,可復位骨折解剖結構,內固定效果穩定,骨折二次移位發生率低,從而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有助于患兒肘關節功能恢復[17]。石膏拆除后,可盡早指導患兒行功能鍛煉,有助于正常運動的恢復,顯著提升生活質量[18]。
綜上所述,應用暴露法克氏針內固定治療肱骨外髁骨折患兒療效顯著,可有效縮短拔針時間,并能降低住院費用,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