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軍,鄧莉,龔良國,柏園
(1.南昌市第一醫院創傷急救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0;2.南昌市第一醫院普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0;3.南昌市第一醫院ICU,江西 南昌 330000)
重癥胸部創傷是指在臨床上胸部受到重創導致體內臟器出現損傷、引發循環功能障礙、呼吸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一旦未實施及時、有效的干預,患者會并發更嚴重的癥狀,如創傷失血性休克。創傷性患者在臨床救治過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患者生存率,其中最有效的治療措施為液體復蘇。液體復蘇主要是通過液體、電解質的輸入,維持患者體內器官的灌注和底物的輸送,其目的是糾正低血容量,增加患者體內的有效循環血量,保證心臟輸出量與器官的血液灌流達到最低標準,維持患者的生命體征。實施有效的液體復蘇措施能及時維持創傷性患者體內器官的血液灌流,為患者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提供氧氣與鹽分,避免機體功能休克引發的不良反應及并發癥[1]。但在實際應用中,關于復蘇中的液體選擇仍存在較大的爭議。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重癥胸部創傷合并創傷出血性休克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重癥胸部創傷合并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接受限制性液體復蘇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0 例重癥胸部創傷合并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干預方式分為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35例,女10 例;年齡19~54 歲,平均年齡(36.54±1.35)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34例,高空墜落9例,暴力致傷2例。干預組男33例,女12例;年齡21~56歲,平均年齡(36.49±1.28)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32 例,高空墜落10 例,暴力致傷3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建立靜脈通道,補充血量逆轉休克癥狀,維持生理循環功能,并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及中心靜脈壓、動脈血氣等血氣指標變化,及時實施復蘇休克干預。對照組接受常規性液體復蘇干預,救治早期建立靜脈通道,注射0.9%氯化鈉或采用706代血漿作為輸注液,盡快完成快速補液,維持患者血壓指標>90 mmHg[2]。
干預組接受限制性液體復蘇干預,至少≥2條靜脈通道,以保證限制性液體的通暢度。使用1-乳酸鈉林格注射液(浙江天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3783,規格:500 mL)作為輸注液,進行持續性靜脈輸入,待患者收縮壓恢復至70 mmHg左右后降低注射速度,限制晶體液的輸注量[3-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急性腎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血癥。比較兩組患者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C-反應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包括輸液量、膠體液量、復蘇耗時。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44%,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2.2 兩組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C-反應水平比較 干預組紅細胞壓積高于對照組,凝血酶原時間短于對照組,C-反應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C-反應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紅細胞壓積、凝血酶原時間、C-反應水平比較(±s)
組別對照組干預組t值P值例數45 45紅細胞壓積(%)24.35±2.15 33.25±3.15 15.654 5 0.000 0 C-反應蛋白(mg/L)135.25±8.35 100.27±6.35 22.368 7 0.000 0凝血酶原時間(s)18.35±1.81 10.25±1.25 24.702 0 0.000 0
2.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組輸液量、復蘇耗時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膠體液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s)
組別對照組干預組t值P值復蘇耗時(min)18.56±0.52 15.15±0.58 29.365 5 0.000 0例數45 45輸液量(mL)3 105.35±30.25 2 564.35±25.35 91.952 5 0.000 0膠體液量(mL)756.35±7.65 884.74±8.65 74.584 6 0.000 0
在胸部受到重創尚未喪失生命體征患者的臨床急救中,失血性休克為常見的不良反應,并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急性腎功能衰竭、膿毒血癥等相關并發癥,病情嚴重時極易致患者死亡。重癥創傷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后,常并發出血性休克癥狀,休克早期,患者肌體血容量降低,心臟泵出量、器官血液灌注量等均受到極大的影響,受到氧氣、養分供給不足的影響,易出現器官衰竭等不良現象。液體服務基于維持患者血容量、保證器官、組織血液灌注到達最低標準為目的[5]。在休克早期干預中,大量晶體液灌注后無法達到有效的臨床干預效果,甚至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功能障礙、出血量增加等不良反應,故在重癥創傷型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臨床干預中,液體復蘇措施的實施與液體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患者在重創失血的現象,液體復蘇的實施既要兼顧維持血液循環、穩定內循環功能、預防相關并發癥,同時,還要避免長時間低氧、低灌注狀態導致的臟器功能衰竭,故在液體復蘇的實施中,一旦患者血壓穩定在標準范圍后,應立即增加電解液的輸入,但需注意灌注量,控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發生[6]。限制性液體實施液體復蘇實施是指在患者存在創傷出血性休克階段進行限制性液體輸注,維持基本的生理需求,將血壓維持在標準范圍谷值左右,指導手術完成徹底止血后增加輸注量,促進機體器官功能運轉,提高造血量,快速恢復血容量指標[7]。該措施能保證手術期間機體功能的正常運轉,且不會影響患者生理代償機制產,從而有效改善患者臟器功能衰竭現象。同時,在使用限制性液體復蘇措施時,將收縮壓維持在70 mmHg左右,術后增加輸入量時,患者腎小球濾過壓增加,降低了大量液體快速輸注時引起的相關并發癥,同時,有效的保證心臟、腦部器官的基本血供,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8]。
本研究結果表明,干預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紅細胞壓積高于對照組,凝血酶原時間短于對照組,C-反應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輸液量、復蘇耗時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組膠體液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限制性液體復蘇用于重癥胸部創傷所致的創傷失血性休克癥應用價值較高,可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重癥胸部損傷患者合并存在創傷失血性休克癥期間采用限制性液體復蘇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