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雨
(鞍山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01)
牙周病在臨床口腔科已成為一種較常見的疾病,主要因厭氧菌感染導致發(fā)病,如治療不及時,牙周病可能會影響患者前牙的位置,使其發(fā)生移位或松動,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觀程度[1]。有研究[2]表明,在對牙周病治療后,再進行正畸治療,不僅能有效促進牙周病的恢復,還能改善面部美觀程度?;诖?,本研究旨在探究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2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齡27~60歲,平均年齡(43.25±8.26)歲;前牙扇狀散開移位4 例,前牙傾斜6 例,牙扭轉(zhuǎn)8 例,前牙擁擠、前牙伸長、牙間隙增大10例。
納入標準:確診為牙周病;X線檢查存在牙間縫隙增寬、牙齒咀嚼功能衰退、前牙移位、出現(xiàn)伸長等情況,且部分患者伴有覆牙合癥狀;前牙松動程度為Ⅰ~Ⅱ度。排除標準:合并他器質(zhì)性疾??;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性疾??;意識障礙、無法正常交流;依從性差;有凝血障礙。
1.2 方法
1.2.1 牙周病治療 治療前,先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的宣傳,醫(yī)囑患者注重口腔衛(wèi)生的重要性,治療期間,醫(yī)囑患者需保證飯前和飯后的口腔清潔,并堅持早晚刷牙。修復患牙周根面,避免患者口腔內(nèi)滋生細菌,從而導致牙周病復發(fā);此外,還需為患者清除口腔內(nèi)的病變組織。對患者的牙周炎進行常規(guī)治療,并給予抗生素輔助治療,從而有效控制病情的發(fā)展和復發(fā)[3]。
1.2.2 口腔正畸治療 在患者牙周癥狀得到緩解后,進行口腔正畸治療。選擇直絲弓矯正技術(shù),不使用帶環(huán),盡量靠近切方后粘結(jié)托槽;之后對患者的尖牙進行結(jié)扎,注意連續(xù)向后,通過鈦鎳圓絲對尖牙進行初步的排列,使其能正畸;用奧斯搖椅弓壓低下牙尖和上牙尖,將橡皮鏈掛在尖牙間,將前牙進行內(nèi)收,使患者的牙齒得到支持;最后,根據(jù)患者臨床的耐受力、牙周支持組織等情況調(diào)整正畸力量。正畸的時間為4 個月~1 年,治療期間,醫(yī)護人員醫(yī)囑患者每隔3 個月來院復查,拍全景片,以更清晰觀察患者牙槽骨的恢復情況,并每隔3 個月進行牙周治療。在矯正技術(shù)成功完成后,選擇改良式的固定技術(shù)保持固定器,并定期來院復診[4]。
1.3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治療前、治療后、治療3 年后相關指標,包括出血指數(shù)、覆牙合、牙周袋深度、前牙覆蓋以及牙槽骨高度。分析臨床療效,評價標準:患者牙周病癥狀完全消失,牙齒位置正常,牙齒松動情況明顯改善,未發(fā)現(xiàn)咬合創(chuàng)傷,牙槽骨的吸收受到控制,3年內(nèi)牙齒恢復情況良好,美觀性高為治愈;患者牙周病癥狀緩解,牙齒位置正常,牙齒松動有所緩解,牙槽骨吸收得到部分控制,3年內(nèi)恢復情況良好,偶爾發(fā)生咬合創(chuàng)傷為有效;未控制牙周病發(fā)展,牙齒發(fā)生脫落或松動,有明顯的咬合創(chuàng)傷,未糾正前牙松動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比較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包括IL-2、TNF-α、IL-6。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前、治療后、治療3 年后相關指標比較 治療后和治療后3年,覆牙合、出血指數(shù)、牙周袋深度及前牙覆蓋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后和治療后3年牙槽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的相關指標比較(±s)
注:t1、P1,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t2、P2,治療前與治療后3年比較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后3年t1值P1值t2值P2值牙槽骨高度(mm)5.48±1.68 5.43±1.57 5.32±0.45 0.11 0.90 0.81 0.42例數(shù)28 28 28覆牙合(mm)4.63±1.24 2.27±0.45 2.19±0.38 9.46 0.00 0.71 0.47牙周袋深度(mm)5.94±1.28 3.14±0.58 3.02±0.52 10.54 0.00 0.81 0.41出血指數(shù)(%)97.82±7.45 24.31±3.58 24.14±3.05 47.06 0.00 0.19 0.84前牙覆蓋(mm)6.75±1.28 2.31±0.31 2.35±0.33 17.83 0.00 0.46 0.64
2.2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后,患者IL-2、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表2 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
注:IL-2,白介素-2;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6,白介素-6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t值P值IL-6(pg/mL)189.68±54.25 162.84±43.29 2.04 0.04例數(shù)28 28 IL-2(ng/mL)4.65±1.03 1.84±0.52 12.88 0.00 TNF-α(ng/mL)2.65±0.68 1.15±0.43 9.86 0.00
2.3 治療效果分析 治愈20 例(71.43%),有效8 例(28.57%),無效0例(0.00%),治療總有效率為100%。
在牙科臨床中,牙周病主要是由于細菌感染所導致的疾病,發(fā)病率較高,臨床上會出現(xiàn)前牙唇散開、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等表現(xiàn),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影響患者的牙周組織,如未得到及時治療,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牙齒松動或移位的現(xiàn)象,即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疾病[5-6]。該病會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導致牙槽骨高度降低、牙齦經(jīng)常出血等,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甚至還可能損傷患者的牙周組織,導致牙齒脫落[7]。
傳統(tǒng)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方法為先對牙周炎進行基礎治療,之后再通過藥物對炎癥進行控制,從而有效控制病變。雖然該治療方法有一定效果,但治療后,患者仍然會出現(xiàn)明顯連續(xù)的咬合性創(chuàng)傷,且前牙移位畸形的狀況也未得到改善[8]。近年來,臨床牙科的治療技術(shù)不斷發(fā)展,口腔正畸技術(shù)得到了廣泛地應用,口腔正畸技術(shù)通過正畸的方法對患牙進行內(nèi)收和壓入,并可有效矯正前牙區(qū)的咬合,使前牙覆蓋關系達到正常水平,同時,為保證前牙咬合的長期正常,聯(lián)合正畸舌側(cè)固定術(shù),治療效果顯著,且還能滿足患者對美觀度的要求,恢復前牙的位置,最終達到良好的應用效果[8-9]。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和治療后3年,覆牙合、出血指數(shù)、牙周袋深度及前牙覆蓋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治療后和治療后3年牙槽骨高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患者IL-2、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提示,口腔正畸治療效果顯著,可恢復牙周膜間隙,避免牙齒松動,且可明顯緩解牙齒咬合,減少咬合性創(chuàng)傷,此外,可較好的復位移位前牙,恢復美觀效果,提高滿意度。
綜上所述,采取口腔正畸治療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可明顯改善牙周出血、牙周袋、前牙覆蓋情況,降低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