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婕
(新余市人民醫院兒科,江西 新余 338000)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出生不久后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引起的肺泡進行性萎陷,導致患兒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呻吟、發紺,甚至呼吸衰竭等癥狀,是造成新生兒病殘、病死的重要原因,嚴重威脅新生兒的生命安全[1]。臨床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多采用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質和機械通氣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病情,但機械通氣會增加患兒出現呼吸機相關肺炎(VAP)的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導致患兒預后較差[2]。而氣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拔管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INSURE)技術在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同時,可最大限度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并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INSURE 技術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血氣指標及VAP發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86 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n=42)和觀察組(n=44)。對照組男24 例,女18 例;胎齡30~36 周,平均胎齡(33.15±2.84)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3 例,剖宮產分娩19例;體質量1 000~2 260 g,平均體質量(1 647±257.28)g;產婦產前使用激素22 例,產婦產前未使用激素20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19 例;胎齡31~36 周,平均胎齡(33.34±2.76)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4 例,剖宮產分娩20 例;體質量1 000~2 265 g,平均體質量(1 620.50±270.50)g;產婦產前使用激素23 例,產婦產前未使用激素21 例。兩組患兒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第4版)》[3]中關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相關診斷標準;患兒伴有呼吸困難、氣促、呻吟、鼻扇等臨床表現;征得家屬同意后,采用呼吸支持治療。排除標準:伴有先天性畸形;合并嚴重中樞性呼吸抑制;伴有重癥感染;伴有遺傳性代謝疾病;循環系統障礙。
1.3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的保溫、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小兒內科治療,并盡早給予患兒氣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氣管插管:患兒仰臥位,將其頭部輕度仰伸,左手握持喉鏡,右手固定患兒的面部和下頜部,將喉鏡沿舌面右邊深入,直至喉鏡頂端剛超過舌根,右手握氣管導管,沿口腔右側緩慢插入聲門,插入氣管導管后撤出喉鏡,操作時間<20 s。采用珂立蘇(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128,規格:70 mg/瓶)進行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用量70~100 mg/kg,將藥液加溫至37 ℃,采用無菌注射器吸取加溫好的藥液,通過氣管插管送至肺內。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機械通氣技術治療。患兒進行氣管插管后,進行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并采用SIMV通氣模式,使用泰科醫療器材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生產的PB840型呼吸機,進行同步間歇指令通氣,參數設置:潮氣量6~8 mL/kg,呼吸頻率30~40次/min,吸氣峰壓15~25 cmH2O,呼氣末壓4~8 cmH2O,并根據患兒的實際病情調整呼吸機參數。治療1個月。
1.3.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INSURE技術治療。注藥后,氣囊正壓通氣2~3 min;待患兒穩定拔管后采用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技術,通過鼻罩連接無創呼吸機維持患兒的通氣治療,呼吸機模式NIPPV,參數設置:初調吸氧濃度為30%~50%,吸氣峰壓10~20 cmH2O,呼氣末壓4~8 cmH2O,吸氣時間0.4~0.6 s,呼吸頻率30~40 次/min,并根據患兒的血氣指標和臨床癥狀調節參數。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1 個月后,根據《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4]評價臨床療效,治愈:患兒血氣指標正常,精神好,呼吸正常,胸部X線片正常;好轉:患兒血氣指標基本正常,癥狀、體征基本正常,胸部X線片有所改善;無效:患兒血氣指標、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胸部X線片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②記錄兩組患兒上機時間、呼吸困難改善時間、氧療時間、住院時間。③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采用血氣分析儀檢測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動脈血氧分壓(PaO2),根據監測的吸入氧濃度(FiO2),計算氧合指數(PaO2/FiO2)。④比較兩組患者呼吸機相關肺炎(VAP)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上機時間、呼吸困難改善時間、氧療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4)t值P值住院時間(d)23.05±4.82 19.81±4.11 3.360 0.001上機時間(h)55.18±7.82 50.27±6.24 3.226 0.002呼吸困難改善時間(h)60.12±13.97 48.97±15.92 3.446 0.001氧療時間(h)54.02±8.65 48.24±7.89 3.240 0.002
2.3 兩組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PaCO2、FiO2均低于治療前,PaO2、PaO2/FiO2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PaCO2、FiO2均低于對照組,PaO2、PaO2/FiO2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血氣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血氣指標比較(±s)
注:PaC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O2,動脈血氧分壓;FiO2吸入氧濃度;PaO2/FiO2,氧合指數。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PaO2/FiO2 95.40±10.28 96.63±10.67 0.544 0.588 210.43±18.64a 270.07±22.85a 13.227 0.00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組別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值P值對照組(n=42)觀察組(n=42)t值P值PaCO2(mmHg)65.24±5.58 65.13±5.61 0.091 0.928 42.85±5.74a 38.95±4.97a 3.373 0.001 PaO2(mmHg)50.16±5.23 50.47±5.17 0.276 0.783 73.65±7.86a 81.02±6.59a 4.720 0.001 FiO2 0.53±0.06 0.52±0.06 0.285 0.777 0.35±0.05a 0.30±0.05a 6.635 0.000
2.4 兩組VAP 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發生VAP 患兒8 例,發生率為19.05%(8/42);觀察組發生VAP 患兒1 例,發生率為2.27%(1/44)。觀察組VAP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87,P=0.029)。
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是新生兒呼吸衰竭的常見病,特別是Ⅳ級呼吸窘迫征患兒,好發于孕齡<35周的早產新生兒;且該病患兒會出現皮膚青紫、呼吸困難等癥狀,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會導致患兒死亡[5]。由于新生兒肺發育不完善,導致患兒的肺表面活性物質嚴重不足,造成肺順應性明顯下降,血流通過肺泡擴張功能下降,氣體交換失敗,重新回到心臟,造成肺內短路,使患兒的氧合功能低下,血氧含量不足;同時,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會增加患兒肺血管滲透性,患兒出現肺水腫癥狀,血漿內物質外滲,形成肺透明膜,進而導致患兒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近年來,隨著機械通氣和肺表面活性物質的廣泛應用,能明顯的降低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的死亡率,但對患兒仍存在一定的不良影響。
臨床多采用傳統的機械通氣輔助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征,但機械通氣后患兒會出現不同的相關性并發癥,例如VAP、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等。傳統的機械通氣是一種有創操作,主要通過應用較高的吸氣峰壓或大潮氣量,維持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的肺泡擴張和血氣指標在正常的范圍內,但由于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肺泡、肺間質水腫等病變癥狀,嚴重時會造成高碳酸血癥,導致患者會出現VAP和酸中毒。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升高,INSURE技術在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治療中廣泛運用,且有研究表明,INSURE技術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中效果優于傳統的機械通氣[6]。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上機時間、呼吸困難改善時間、氧療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治療后PaCO2、FiO2均低于對照組,PaO2、PaO2/FiO2均高于對照組,VAP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INSURE 技術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的效果顯著。分析原因為,INSURE技術是由氣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拔管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3部分組成,其中氣管插管能及時吸出患兒器官內的分泌物或異物,避免異物進入呼吸道,增加患兒呼吸困難的癥狀,保持呼吸道通暢,為進行有效的通氣,提供最佳條件。而通過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能明顯提高患兒肺順應性,降低肺泡表面的張力,改善氧合功能,促使患兒呼吸呈現良性循環;同時,肺表面活性物質是由Ⅱ型肺泡細胞產生,當肺泡萎縮時,表面活性物質較厚,能降低肺泡張力,有利于肺泡擴張,穩定肺泡容積,增加肺泡內氧分壓,使患兒能進行氧交換,促進患兒吸氣功能恢復,從而改善患兒病情。此外,通過拔管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能迅速擴張肺泡,改善患兒肺部的氣體交換,提高患兒的肺功能,促進二氧化碳的排出,增加肺泡的彌散面積,改善患兒PaO2/FiO2指標,提高氧合功能,減少機體耗氧量;同時,增加跨肺壓,提高患兒胸腔內氣體的容量以及功能殘氣量,防止肺泡塌陷。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醫護人員的INSURE 技術愈加熟練,即使在無呼吸機設備的情況下,也能及時搶救新生兒呼吸窘迫患兒;且其明顯降低了有創機械通氣引起的VAP 發生率,改善患兒呼吸通氣功能,提高搶救成功率[7-8]。因此,采用INSURE技術輔助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能避免機械通氣引起的氣道損傷,保證患兒氣道的完整,降低誘發感染的風險[9-10]。
綜上所述,新生兒呼吸窘迫征患兒采用INSURE技術治療可改善患兒的血氣指標和相關臨床指標,降低VAP 發生率,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