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峰
(遼寧省金秋醫院腎內科,遼寧 沈陽 110000)
急性腎衰竭是一種病死率較高的臨床危重癥,主要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腎功能急速下降,腎小球過濾效率降低,體內代謝廢物無法被排出而引起的[1]。感染、尿道梗阻等均可能導致發病,典型的臨床癥狀為無尿或尿少、全身浮腫、惡心等。以往治療該病主要使用間歇性血液透析療法,然而其雖能將患者體內代謝廢物(如肌酐、尿素氮等)排出體外,但無法保障患者機體內環境穩定,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2-3]。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是一種通過體外循環血液凈化方式連續、緩慢凈化血液,清除水及溶質的治療技術,屬于近年來治療急性腎衰竭較常用的方法,可為救治重癥患者提供重要的內穩態平衡路徑[4]。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腎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對急性腎衰竭患者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急性腎衰竭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67~84歲,平均年齡(75.45±8.12)歲;體重指數18~25 kg/m2,平均(22.51±1.96)kg/m2;合并癥:高血壓12 例,糖尿病8 例,高血脂8 例;24 h尿蛋白定量3.98~4.36 g,平均(4.17±0.57)g。觀察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72~88 歲,平均年齡(79.95±10.53)歲;體重指數18~25 kg/m2,平均(22.51±1.96)kg/m2;合并癥:高血壓10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11例;24 h尿蛋白定量3.68~4.44 g,平均(4.06±0.62)g。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檢查(腎臟穿刺活檢術)確診為急性腎衰竭者;參與研究前無透析及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史;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功能不全者及精神異常者;合并肝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依從性低者。
1.3 方法 對照組實施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使用德國費森尤斯4008S血液透析機(上海悅心同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碳酸氫鹽透析液,以500 mL/min的流速(血流量200~300 mL/min)進行治療,每次4~5 h,每周3次。觀察組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治療。對患者進行頸靜脈或股靜脈穿刺留置導管,建立血管通路,使用Baxter公司生產的CRRT機,血液濾過器型號為HF1200,置換液置換速度3~6 L/h,在此過程中保持血液流速為180~220 mL/min。抗凝劑根據患者有無出血傾向選擇阿加曲班、肝素(普通或低分子肝素)或無肝素治療。每次6~12 h,每天1次,每周3次。連續治療2周,并在治療中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Cr、BUN 水平及血流動力學指數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于清晨采取患者空腹周靜脈血5 mL,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檢測患者SCr;采用上海賽默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邁瑞半自動生化分析儀(BA-90)檢測BUN水平。血流動力學指數評定標準:于治療前后使用多功能檢測儀檢測患者心率(HR);使用血壓監測儀檢測患者平均動脈壓(MAP)。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Cr、BUN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SCr、BU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血清SCr、BUN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Cr、BUN水平比較(±s,μ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Cr、BUN水平比較(±s,μmol/L)
注:SCr,肌酐;BUN,尿素氮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BUN 30.14±9.43 28.50±8.16 0.720 0.474 20.69±4.19 15.18±3.96 5.235 0.000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SCr 720.19±103.14 700.24±102.35 0.752 0.455 360.71±79.33 290.20±61.49 3.848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HR水平低于對照組,MA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數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數比較(±s)
注:HR,心率;MAP,平均動脈壓
時間治療前治療后MAP(mmHg)57.35±6.08 57.16±6.35 0.118 0.906 60.43±5.67 67.19±6.77 4.193 0.000組別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對照組(n=30)觀察組(n=30)t值P值HR(次/min)112.58±13.09 112.19±12.76 0.117 0.907 96.46±10.36 85.59±8.65 4.411 0.000
急性腎衰竭患者病死率較高,目前,主要采用間歇性血液透析治療,其通過將患者體內血液引流至體外,經透析器及透析液清除機體內多余水分、代謝物,并維持機體內酸堿及電解質平衡,最終將凈化后的血液引流回患者體內[5]。但該方法對急性腎衰竭患者的效果不佳。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是在間歇性血液透析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新型治療方式,即通過對流、彌散的方式對機體內溶質、水分等廢物進行持續性的清除,以連續性的血液凈化替代腎臟功能[6]。SCr、BUN是反映腎功能的重要指標,其濃度變化由腎小球濾過率(eGFR)決定,若eGFR下降,則會引起SCr、BUN水平升高,若機體SCr、BUN水平超過正常值,則預示腎功能損傷,若SCr>707 μmol/L、BUN>21.4 mmol/L,則表示患者已進入腎衰竭晚期,即尿毒癥[7-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SCr、BUN、HR水平均低于對照組,MAP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給予急性腎衰竭患者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SCr、BUN 水平及血流動力學。分析原因為,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能通過體外循環血液凈化的方式連續、緩慢清除機體內SCr、BUN 等物質。與普通血液透析比較,延續性腎臟替代療法可延長血液凈化治療時間,從而將組織器官因血流不穩定而出現缺血或再灌注損傷的程度降至最低,有利于腎功能的恢復,同時,還能避免出現低血壓的癥狀[9]。此外,治療中采用生物相容性較好與通透性高的濾器還能保證置換液量充足,過濾大分子炎癥介質,從而減輕機體內炎癥反應,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因此,可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利于挽救重癥患者的生命[10]。
綜上所述,急性腎衰竭患者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可有效改善血清SCr、BUN 水平及血流動力學,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