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彬彬,鄒曉峰,劉振芳,于君平,任華
(撫順市中醫院內科,遼寧 撫順 113000)
六西格瑪理論是一種以改進工作質量為目標的全面質量管理方法,六西格瑪相關理論創立發展至今,普遍采用定義、測量、分析、改進及控制五步法,六西格瑪能有效改善項目質量流程管理,以零缺陷為追求,能明顯降低治療成本,實現項目整體質量提升。呼吸機相關肺炎是指機械通氣患者在應用48 h后或拔除人工氣道、停用機械通氣48 h內出現肺實質性感染的一種病癥,屬于重癥監護室(ICU)行機械通氣患者中常見的并發癥,可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加重患者家庭
經濟負擔[1-3]。為降低ICU 中VAP 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臨床應予以患者對癥治療及科學、規范性護理干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六西格瑪理論的規范性護理在呼吸機相關肺炎(VAP)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2 例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方法分為兩組,各31例。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30~71歲,平均(53.47±5.16)歲;APACHEⅡ評分16~24分,平均(22.75±4.39)分。研究組男18 例,女13 例;年齡30~71 歲,平均(53.47±5.16)歲;APACHE Ⅱ評分17~24 分,平均(22.82±4.41)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關于呼吸機相關肺炎診斷標準者;臨床資料完整者;均于入院后行機械通氣治療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自身免疫疾病者;肝、腎功能不全以及臟器復合傷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主要內容為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沖洗口腔、監測生命體征等。研究組行六西格瑪理論的規范性護理,①定義:針對呼吸機相關肺炎疾病診療情況制定專門護理小組,并明確工作任務,定制護理項目流程圖表,結合圖表對品質關鍵點可能影響因素分類;②測量:結合流程圖表進行相關數據信息的收集及測量,相關因素包括口腔護理、氣道冷凝水反流、纖支鏡檢查、是否洗手、抗生素應用等;③分析:對比分析實際采集呼吸機相關肺炎相關疾病及發病發生因素和六西格瑪缺陷定義情況,判斷機械通氣是否存在缺陷,并確定改進重點,明確可控因素、重要因素;④改進:加強呼吸機相關肺炎規范護理重要性,對患者及家屬健康教育,向其介紹VAP 相關知識,提升護理人員操作水平,嚴格每項護理工作均在無菌條件下操作,定期清潔消毒醫療設備;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進行定期清除,及時對口腔清潔度進行評估,全面監督并指導患者自我口腔護理等;⑤控制:制定疾病護理流程監督相關制定,并嚴格落實及核查,同時,及時改進相關護理措施,以保障規范性護理效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相關指標(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等)、并發癥(呼吸道感染、壓瘡、交叉感染)、炎性反應指標[白細胞介素-6(IL-6)、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計數]及生活質量。生活質量采用SCL-90 量表[3]評價,包括情緒、社會、認知及軀體功能指標,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明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ICU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d)

表1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s,d)
組別對照組(n=31)研究組(n=31)t值P值機械通氣時間10.24±1.23 7.64±1.17 8.527 5<0.01 ICU住院時間21.82±2.58 12.11±3.29 6.272 3<0.01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炎性反應指標比較 研究組IL-6、hs-CRP、白細胞計數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反應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炎性反應指標比較(±s)
注:IL-6,白細胞介素-6;hs-CRP,高敏C反應蛋白
組別對照組(n=31)研究組(n=31)t值P值白細胞計數(×109/L)11.42±1.29 8.15±1.03 11.029 2<0.01 IL-6(ng/L)5.69±1.47 4.16±1.25 4.414 7<0.01 hs-CRP(mg/L)7.44±1.35 5.36±1.48 5.781 2<0.01
2.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研究組軀體功能、社會功能、認知功能、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心理功能86.83±3.16 71.54±2.93 19.755 0<0.01組別研究組(n=31)對照組(n=31)t值P值軀體功能85.56±4.71 72.21±3.46 12.718 3<0.01社會功能86.23±3.51 73.13±3.21 15.334 4<0.01認知功能87.72±3.24 72.42±2.64 20.382 6<0.01
ICU 患者通常需行機械通氣治療,呼吸機使用較廣泛,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過程中,由于反復吸痰處理可造成氣道黏膜損傷,從而引起氣道防御作用降低,導致細菌生長,最終導致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5-6]。此外,呼吸機應用造成患者口腔內環境改變,其分泌唾液及正常吞咽功能受到影響,呼吸道正常的防御功能減弱,易引起呼吸機相關肺炎[7-8]。六西格瑪相關理論可有效提升醫院護理質量管理。有研究[9-10]指出,ICU 患者出現呼吸機相關肺炎時,應用基于六西格瑪的規范性護理可有效改善炎癥反應,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從而有助于縮短住院時間。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ICU 住院時間、機械通氣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炎性反應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與高麗娟等[11]研究結果一致,表明與常規護理相比,六西格瑪理論的規范性護理干預可有效縮短患者機械通氣、住ICU 時間,減輕患者炎性反應,減少并發癥,進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輕家屬經濟負擔,提升臨床滿意度。六西格瑪理論是指通過利用統計學相關工具,將患者及醫護人員等要素資源整合為最佳服務模式,且過程中對患者行為進行監督、規范,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復[12-13]。六西格瑪理論的規范性護理干預,有助于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形成正確認知及護理流程規范,同時,通過分析、改進并有效控制護理流程項目,保障臨床護理效果,促進患者加速康復[14-15]。此外,在規范性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堅持無菌操作原則,在行呼吸機相關操作時進行7 步洗手法,能有效預防交叉感染發生[16]。護理人員對患者體位進行護理,協助患者調整體位,可提高患者舒適度,且可避免壓瘡。規范性護理期間,護理人員對呼吸機管路進行管理,定期更換呼吸機的回路管道,嚴格消毒滅菌操作,且定期更換呼吸機中冷凝水,有助于預防感染的發生[17-18]。此外,護理人員對患者口腔進行護理,對其呼吸道分泌物進行定時清除,對于排痰困難者,及時吸痰,且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保持患者氣道濕潤,有助于患者呼吸道順暢性增加,減輕呼吸道黏膜損傷。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統計意義(P<0.05),表明基于六西格瑪理論的規范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預后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受時間、樣本例數等因素的影響,尚未對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分析,未來需行進一步探究證實。
綜上所述,基于六西格瑪理論的規范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ICU出現呼吸機相關肺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減輕炎性反應,促進患者早期恢復,縮短住院時間,減輕經濟負擔,并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