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雨舟
摘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布局,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推動高等職業發展的政策,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大力支持,也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態勢。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取得成績的同時,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本文重點探討了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職業教育今后的成熟發展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職業教育;發展;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27-0246-02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出臺了大量的政策推動和鼓勵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發展需求,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各種環境因素的制約,職業教育的真正功能并沒有被充分地挖掘出來,在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有社會的因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這些存在問題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我們去思考,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1 職業教育的發展要認真做好專業建設
高職院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辦學過程中,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為宗旨,作為人才供給方的高職教育應該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把握好人才需求的動向,以市場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做好專業設置的市場調研,挖掘當地的教育資源,建設學校有特色的專業。
學校的專業設置要以社會需求為主要依據,瞄準區域經濟的主導發展方向,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開發出滿足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就業率高的特色專業。
在我國的珠三角、長三角和山東半島地區,高職教育辦得比較好的一些高職院校,能夠抓住當地經濟的特點,設置的專業定位準確、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清晰,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畢業生甚至供不應求。學校的發展緊緊圍繞地域經濟的特色,通過對當地經濟構成分析,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突出產業特色,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通過由產、學、研共同合作形成新科技產業部落群,保證產業群可以持續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和完善,不能一味地照搬普通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和課程體系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求大求全,專業建設是個嚴肅認真的事情,要用心去做,不能太過于隨意。現在有些高職院校跟風的心態很嚴重,社會上什么熱門就辦什么專業,師資還是以前的師資,設備還是以前的設備,沒有認真做過需求分析調查,也沒有契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特點,專業設置顯得比較隨意,甚至有些專業一年換一個名,就像江湖游醫,什么掙錢就說自己能治什么病,專業和師資建設沒有積累沉淀,這樣怎么能發展起來,而且造成巨大的人力資源和設備的浪費。
有些院校出于招生的考慮,設置了一些冠名班的專業,而且也配套建設了相關的實訓基地,可是由于專業設置的缺乏必要的科學論證和市場調研,導致課程設置沒有特色,甚至是照搬了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最后的結果是學生就業效果不好,導致后面的招生到不到預期的目標,只好停辦這個專業。最近幾年像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這類的專業在許多高職院校都在一窩蜂地開設,社會上熱衷什么就去跟風,開設的課程沒有職業教育的特色,基本和本科院校開設的課程區別不大,這是由于專業定位不準確造成的后果,最后的結果就是專業建設做成了夾生飯,培養的學生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專業建設不能很好地和地域經濟特色相結合。
2 打造健康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應該是一個雙方共贏的好事,但是實施這么多年來效果并不顯著。合作雙方的出發點不同,導致雙方無法建立長期、 穩定、 互利互惠的合作機制,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也不高。
職業教育法規定,企業可以舉辦職業教育,應當接納職業院校學生和教師實習。但在實際的校企合作中沒有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好處,致使企業辦學和參與職業教育的動力不足。
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推行了20多年,沒有根本性突破。問題就在于企業要經營、要納稅,把辦教育的事情交給它,這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如果在合作中能夠找到雙方利益的共同體,將校企合作落實在實處,企業還是可以愉快地接受的,如果是從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角度出發,地方政府可以采用花錢買服務的方式,對接受職業實習的企業,政府要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
在對臺灣地區高雄市的職業教育考察中發現,他們的職業教育的發展能圍繞地域經濟的特色,通過對當地的經濟構成分析,同時結合自身的優勢,制定了符合自身發展的戰略策略,整合發展精密機械與光電產業、建構經貿存儲物流場區,攜手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發揮自然資源的優勢,突出能源產業,發展農業生態及觀光產業。
根據政府確定的:光電、半導體、精密機械、塑膠制品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四大核心產業,將臺灣中部地區定位為:研發、創新、生產制造一體的高附加值產業布局, 由產、學、研共同合作在中部形成新科技產業部落群,保證產業群可以持續發展。
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參與企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利用社會資源,建立產學人才合作培養模式,提升公司產品研發的競爭力。
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的優勢,與企業建立長期有效互補的合作機制,實現校企共贏,讓企業有興趣和學校合作,課程的設計要結合公司與學校的資源。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改進的地方,現在我們學院很多專業也有校企合作的案例,但大多是松散型合作模式,雙方的都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點去考慮,合作局限于表面,大部分的學校主要是為了獲取了合作的名聲,有利于招生宣傳,合作的方式也是以購買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為主,雙方形成的人才培養模式也不是針對本院校的實際情況產生的,企業主要是從銷售自己的產品考慮,在關鍵的課程體系建設、課程的實施過程、師資能力的提升、雙方資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