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艷寧
摘要:在課程思政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對思政課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該文以《美麗中國》的教學設計為例,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對思政課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課程思政;信息化;思政課;教學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1)27-0254-03
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在信息化較為普及的今天,思政課教師轉變傳統的陳舊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探究思政課信息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為關鍵。新時代條件下,思政教育是一個關聯系統,整個社會都應該參與進來,實現全員育人的大局面,在高校的專業課的學習中融入思政元素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是很關鍵的問題。在課程思政背景下,結合信息化教學手段重新探究思政課教學模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建設美麗中國》的教學模式從四個方面展開介紹:
1? 教學分析
1.1 課程分析
本課程選自大學生公共課思政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版)》,是大學生思政課的必修課程,是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后的第二學期開設的課程。
1.2 內容分析
毛概課程共十四章,本次課內容選自第十章第五節,建設美麗中國。他的前置課程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本節是十八大確立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后置課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在《毛概》課程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因此這個選題有內涵,有價值,有新意。本節內容用時兩課時。
1.3 學情分析
從優點角度看,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建筑智能化和專業的同學,入學將近一年,通過上學期的《思修》的學習,對思政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同學根據前幾個單元學習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掌握了基本知識。學生受專業的影響,喜歡信息化,喜歡理論聯系實際。
從缺點角度看,00后學生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感官的直觀的學習方式,但是缺乏理性思考,而目前的思政課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灌輸為主,學生還沒有占據主體的位置,不能很好地產生對思政課的學習興趣。
1.4 授課目標
根據高職高專思政課教學大綱,人才培養方案和學情分析,本次課確立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個目標逐層遞進,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實現。
首先知識目標,理解并掌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共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其次能力目標,通過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自覺認識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性,結合自己的專業和實際,提高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能力。
最后素質目標,自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體悟感知作為新時代新青年建設美麗中國的使命感。
1.5 授課重點和難點
授課重點:掌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授課難點: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將所學知識轉化實踐和行動,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
2 授課策略
主要是從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三方面展開。
2.1 教學設計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分析,依托教學平臺,將課程教學活動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
課前:學生自學相關的生態文明小知識,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實際調查,對生態環境的現狀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為課堂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課中:基于翻轉課堂教學理念,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線上世園觀展平臺、發送彈幕討論、辯論、登錄政府官網,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課后:課后檢測部分,老師布置課后任務,學生完成后提交信息化平臺,以更好地鞏固課堂學習效果。同時,完成學習評估任務,并根據經驗值記錄學生參加的活動,實現評估的及時性。
2.2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教師圍繞教學目標將本節課的教學分解成多個學習任務,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積極主動地的完成教學小目標,最終完成教學總目標。
自主探究法,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被迫灌輸。
小組合作方式:教師將授課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對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分工合作,達到教學目標。
學中做: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做中學:在教學中教師將這些問題引導到一個適合學生探索的科學問題中,并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探索。
2.3 教學手段
PPT、云班課軟件、網站、微信、QQ、攝像機等。
3 教學過程
主要從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三個方面展開。
3.1 課前準備
課前階段學生需要去完成知識學習和實踐調查兩個任務。
知識學習:預習課本內容,在線學習平臺觀看武漢大學慕課《厚植生態文明耕耘美麗中國》。通過藍墨云班課完成測試——生態文明知多少,確定學生課前掌握程度,更好地進行教學設計。
實踐調查:一部分學生拍攝身邊有哪些生態文明的現象,上傳到學習平臺。另外一部分學生根據調查的結果制作成課件以備上課使用。
3.2 課堂實施
組織教學:藍墨云班課進行簽到。
導入新課:教師使用多媒體播放《綠水青山看中國》視頻,引起學生注意,導入新課,設計目的,視頻內容緊扣教學內容,直接給予學生明確的學習目的。
任務驅動一:感知人與自然關系。
1)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身邊出現的破壞生態系統的行為和現象有哪些?并且讓學生回答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