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們的記憶力逐漸下降,尤其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出了家門就很難順利找到回家的路,而且長時間行走會對老人的膝蓋造成傷害。有些小孩趁大人不備偷偷溜出去玩,想回家時又記不準回家的路。為了保證老人、小孩們能安全回家,家人會為其佩戴定位手表或電話手表。
通過試用,我發現目前市面上的這些設備還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定位不準,未及時充電導致突然斷電等。針對上述問題,我開展了研究。
一、設計目的
制作一款能持續充電、具有GPS定位功能且能減振的鞋子。
二、設計思路
1.在鞋底安裝GPS模塊,定位準確,能及時、有效地引導穿戴者順利回家。
2.人體膝蓋內的半月板一旦受傷后難以恢復,我想在鞋子內部安裝弧形金屬以保護半月板。
3.人在運動時有振動產生,我想在鞋子內的弧形金屬上加裝壓電陶瓷片,通過壓電陶瓷原理,將動能轉化為電能,為GPS模塊充電。
三、設計原理
1.壓電陶瓷的電效應原理
具有壓電效應的晶體被稱為壓電晶體,當沿著晶片的某些方向施加作用力使晶片發生形變后,晶片上相對的兩個表面會出現等量的正、負電荷。
壓電陶瓷發電裝置的核心是壓電振子。陶瓷材料很脆,一般將其與某種金屬彈性材料粘合,共同構成壓電振子。
2.壓電陶瓷發電裝置的電學等效模型
壓電振子的上、下表面在壓力作用下產生電荷,相當于一個電容,在其兩極產生電荷后儲存一定的能量。壓電振子可簡化為一個正弦電流源,與內在的電極電容并聯。
壓電振子在交變的外力或有規則的沖擊作用下,其電壓和電流都呈現交變特性,而給微型電池充電需要穩壓直流,故需對其進行整流。為了盡可能提高輸出電壓,我設計了三倍壓整流電路。
由于壓電陶瓷發電裝置產生的電壓、電流不穩定,瞬時電壓存在突變,而微型電池充電時需要恒壓、恒流的電源,所以要將突變的電流和電壓轉化為恒定的。
四、制作過程
基于壓電效應提供電能的GPS定位緩沖減振鞋由壓桿發電模塊、升壓模塊、鋰電池、GPS定位模塊等組成。
首先,我要找到將腳掌與地面接觸時的擠壓力轉化為電能的方法。我想到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用磁力圈運動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并用鋰離子電池存儲電能。經過幾次試驗發現,磁力圈結構復雜且體積較大,不適合將其裝在鞋子內。第二種方法是,用壓電陶瓷片把動能轉化為電能,壓電陶瓷片體積小,外形可塑,再將電能儲存在微型電池中,即可解決供電問題。
接著是組裝鞋子的底部結構。首先確定壓電陶瓷的位置,因為其有減振功能,將其置于腳掌前端最有效。我將所有元器件組裝后試驗,發現無法給GPS模塊電池充電,原來是電壓不夠大,于是,我用升壓模塊將電壓升高后,此問題得以解決。
最后,在手機上下載云參謀定位App,與鞋子的GPS模塊連接,再運行參謀定位App軟件,檢驗能否查看人的運動歷史軌跡,可選擇智能模式和定時定位模式,實現實時追蹤。
五、創新點
1.GPS定位緩沖減振鞋的壓電陶瓷片為金屬材質,將其安裝在腳與鞋子的接觸面,能起到緩沖、減振的作用。
2.選用超級電容作為充電電容,容量大、壽命長,不易被損壞。
3.連接GPS定位模塊,老人或小孩若不慎走丟,家人及時登錄定位App,便可快速將他們找回。(指導老師:曾 萍)
專家點評
汪嘉瑞同學的“GPS定位緩沖減振鞋”項目從關愛特殊老年人和幼兒出發,體現了發明人的愛心與創新意識。
其一是在鞋子中增加GPS定位功能,便于家人尋找走失者;其二是項目運用的原理較獨特。現在的減振鞋主要有氣墊減振型:鞋跟處敷有氣墊,作為吸收沖擊力的一種方式。油包減振型:利用油包吸收緩沖力。材料減振型:應用吸振聚氨酯材料來達到減振的效果。減振鞋墊型:通過減振鞋墊來達到減振的效果。而本項目則采用金屬雙面拱形結構彈性緩沖減振方式,別具一格。
不過,這個項目值得商榷的方面有以下兩點:第一,老人、幼兒群體真的都適合穿這款鞋子嗎?第二,在“鞋子內部安裝弧形金屬”就一定會“有助于保護半月板,減少運動對半月板的傷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