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麗


摘 ?要:目的 ?評估腦梗死患者腸內營養期間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的應用效果及不良事件發生率。方法 ?選擇2019年8月~2021年1月如皋博愛醫院治療的腦梗死患者82例實施前瞻性研究,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干預,比較干預前后營養指標、體態指標及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營養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轉鐵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比對照組患者指標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體態指標無統計學差異性(P>0.05),觀察組患者體質指數、三頭肌皮褶厚度、大臂圍度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反流、腹瀉、堵管、墜積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腦梗死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提升患者營養水平,避免患者體質量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相對較低。
關鍵詞:腦梗死;腸內營養;集束化護理干預;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R473.7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12-0052-03
腦梗死患者普遍實施腸內營養支持,但是腸內營養支持期間的護理工作難度較高,極易引起患者發生嗆咳、墜積性肺炎、營養不良等問題[1]。腦梗死患者因病情相對較重,通過常規護理形式極易造成患者發生不良事件,故影響了患者的預后效果,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產生影響,尤其部分吞咽功能下降的患者,易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體質水平下降的問題。對此,本研究針對腦梗死患者腸內營養的護理方案進行分析,討論集束化護理干預的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8月~2021年1月如皋博愛醫院實施治療的腦梗死患者82例,通過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干預。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為53~77歲,平均年齡為(65.25±11.34)歲;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13~22分,平均為(17.52±3.66)分。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齡為53~78歲,平均年齡為(65.29±11.36)歲;NIHSS評分13~23分,平均為(17.56±3.71)分。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同意參加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如皋博愛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本次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顱腦CT及MRI確診為腦梗死;②生命體征平穩。
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患者;②腦萎縮。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依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飲食干預、皮膚按摩、叩背等護理形式。
觀察組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收集腦梗死患者特點、集束化護理措施等相關資料,并查閱相關文獻,總結患者護理措施,對護理人員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等加以培訓、指導,制定符合如皋博愛醫院情況的腦梗死患者集束化護理方案。腦梗死患者實施24 h持續營養制劑泵入,其速率調整為20 mL/h,每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增加其輸注量,如患者無胃潴留問題,則每日增加20 mL,如果腦梗死患者出現胃潴留問題,則停止輸注2 h,逐漸增加患者輸注量至2 L。飲食方面,由于患者長時間臥床,加之腸內營養支持形式具有較高的侵入性,因此腦梗死患者營養制劑以高營養、清淡、易消化為主。患者在院期間,應使用膝關節保護墊、踝關節保護墊等物品,減少患者局部位置皮膚壓迫,從而降低腦梗死患者壓瘡發生率。護理人員需根據腦梗死患者實際情況對其病房環境予以改善,溫度調節保持為24~27 ℃,濕度調節保持在40%~65%。每隔2 h協助患者翻身,期間注意保護患者的管路,防止其出現管路脫落問題,給予腦梗死患者叩背,防止其呼吸道分泌物影響其呼吸通暢性。對腦梗死患者下肢皮膚、肌肉加以按摩,從而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提升患者舒適度,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給予腦梗死患者按摩2次/d。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指標,包括轉鐵蛋白(免疫比濁法測定血清轉鐵蛋白)、白蛋白(速率散射比濁法檢測白蛋白)、血紅蛋白(毛細管電泳檢測血紅蛋白)[2-3]。統計與測量患者干預前后體態指標,包括體質指數、三頭肌皮褶厚度、大臂圍度[4-6]。記錄腦梗死患者不良事件情況,包括反流、腹瀉、堵管、墜積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發生率=發生不良事件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或組內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或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轉鐵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營養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轉鐵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比對照組患者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質指數、三頭肌皮褶厚度、大臂圍度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體態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體質指數比對照組患者高,三頭肌皮褶厚度、大臂圍度統計指標比對照組患者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反流、腹瀉、堵管、墜積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反流、腹瀉、堵管、墜積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發生率(7.32%)低于對照組患者(26.8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腦梗死臨床發生率較高,腦梗死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肢體功能、語言功能障礙,嚴重時甚至造成患者偏癱,導致患者長時間臥床,加之神經損傷,其機體分解代謝水平升高,極易發生全身性代謝紊亂癥狀,其營養狀態欠佳,因此多需要采用腸內營養予以治療[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轉鐵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比對照組患者高,觀察組患者體質指數比對照組患者高,三頭肌皮褶厚度、大臂圍度統計指標比對照組患者大,觀察組患者反流、腹瀉、堵管、墜積性肺炎等不良事件發生率比對照組患者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針對腦梗死患者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其臨床效果明顯高于常規護理。腦梗死患者在治療期間發生嗆咳、胃潴留、誤吸等可能性較大,進而增加了患者并發癥發生的風險。腦梗死患者長時間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其營養狀態欠佳,普通護理形式無法滿足患者的營養需要。因此,通過集束化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避免腸內營養反流,降低發生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在實際護理期間,患者睡眠質量較差,護理人員在腦梗死患者睡覺時需降低室內光線,并控制病房內外音量,尤其在巡護過程中,應降低走路、說話、放置物品的音量,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休息環境[8]。同時,每日清晨及傍晚開窗通風,提高腦梗死患者室內空氣質量,可于病房內放置綠植,增加室內含氧量。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干預于腦梗死患者腸內營養支持中可提升患者營養水平。
參考文獻
[1]劉曉云,羅維思.集束化護理干預在腦梗死患者腸內營養及康復效果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3):12-13.
[2]張錦繡,楊敏.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介入治療集束化循證護理方案的構建及應用效果[J].全科護理,2021,19(2):174-179.
[3]楊瑩瑩.集束化護理對老年急性腦梗死合并低鈉血癥患者營養狀態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1,45(2):206-208.
[4]徐娟.集束化康復護理在腦梗死患者吞咽困難中的護理效果研究[J].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2020,1(18):159-161.
[5]吳虹,劉寧.集束化護理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患者并發癥和神經功能的影響[J]. 四川解剖學雜志,2019,27(1):91-92.
[6]金小鈺,文麗娜.集束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18,27(1):49-51.
[7]陳擘璨.針對性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9,38(1):369-374.
[8]李文麗,張云魁,吉勇,等.集束化護理在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切除術后患者急性腦梗死預防中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1):1984-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