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浪,田建林
(吉首大學 土木建筑與工程學院,湖南 張家界 427000)
隨著國家全民教育對學習空間更具開創性和創新性的要求,戶外學習空間成為高校重要的學習場所。圍繞如何營造更加人性化、適宜高校大學生日常學習的高校戶外學習空間,國內外學者展開了大量研究,如馬斯·蓋恩斯討論了高校學習空間營造所帶來的學生學習行為心理變化;李嘉昕[1]結合學習人群、方式和學習內容的不同,對大學戶外學習空間進行了設計分析;安明、張曌地、董小龍[2]從生態視角對不同學習空間建設進行了研究;宋澤方、周逸湖[3]以尊重師生的身心需求為前提,對大學校園景觀進行了總體規劃。總體來看,國內外諸多研究都是從校園規劃與景觀設計的宏觀層面對高校內的空間景觀營造進行研究,大多是對戶外活動空間、交往空間、公共空間等空間類型的研究討論,即使是對學習空間的探討研究,也大多偏向于傳統的室內學習空間的研究,而對高校戶外學習空間植物營造策略的具體細節研究較少。
吉首大學是坐落在武陵山區的一所典型的地方綜合性大學,以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為例。基于人本主義理念,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現場觀測,了解大學生的戶外學習心理、行為與學習習慣。同時,分析這些心理、行為與習慣對高校戶外學習空間提出什么樣的配置需求,進一步結合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戶外學習空間植物配置現狀提出針對性的改善策略。以期為同類型高校綠地戶外學習空間建設作參考。
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是吉首大學的三大校區之一,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子午路三角坪(圖1)。張家界市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嚴寒期短,四季分明。校區辦學歷史悠久,是湘鄂渝黔邊區的大湘西區域內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屬綜合性大學。

圖1 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所在位置
研究區由五大功能區組成:教學區、學生生活區、教職工生活區、體育運動區、公共綠化區。學生生活區和教學區是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活動區域,教學區位于校園西南處由教學樓、實驗室、圖書館組成,學生生活區位于校園西部由多棟宿舍組合而成,建筑相對集中,便于師生管理。
研究區戶外學習空間主要零散分布在教學區和生活區,可以分為“圖書館中庭和露臺”“英語角”“文化廣場”“小花園”“操場”“宿舍樓天臺”六大學習空間(圖2)。

圖2 校園主要戶外學習空間分布
為了更準確地觀測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下文簡稱校區)中大學生們的學習行為方式、習慣、學習空間環境狀況,通過在校區的各個學習空間進行學習體驗,并對周圍其他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拍照記錄、對空間進行測量,并對所記錄下的數據進行統計,大致總結出高校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心理習慣,為后續研究做參考。
為了能夠較為明確的反映不同吉大學生對校園戶外學習的心理行為,此次調查內容包括學生學習行為、學習內容以及學習環境偏好,采用現場調查和線上問卷調查以及電話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對校區學生進行調查。調查內容詳見圖3。

圖3 吉首大學張家界校區戶外學習心理行為調查問卷
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48份,其中男生12人,女生36人,男女生比例為1∶3。
調查結果表明(圖4),戶外學習的主要方式[4]包括:單獨學習、小團體學習、群體學習,各自的比例為46.43%、32.14%、21.43%。根據現場實地調查發現,不同的學習方式對空間尺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不同的空間尺度會給予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5]。單獨學習對空間的要求為封閉空間,需要滿足個體對空間領域的占有特性。個人通常會在“小花園”進行活動,“小花園”植物層次單調,空間劃分單一(圖5)。

圖4 戶外學習方式比例

圖5 “小花園”植物層次單調
小團體學習對空間尺度的要求是半開敞空間,既要有一定的私密性,又要有一定的開敞性,能及時關注周邊的動態,小團體會選擇在“圖書館中庭和露臺”、“英語角”等相對半開敞的空間。“英語角”中心草坪平坦、寬敞,但入口草坪踐踏嚴重,缺少下層地被(圖6)。群體學習對空間的要求是開敞空間,尺度要大,空間開放且空間四周沒有植株遮擋,群體可進行大范圍的活動實踐并且能得到他人得關注。學校“文化廣場”以及“操場”一般為群體活動的選擇去向,“文化廣場”植物配置單一,基本無常綠喬木,季節景觀不連續。

圖6 “英語角”下層地被缺少
從調查結果顯示(圖7),戶外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朗讀記憶、獨立思考、交流實踐,各自的比例為57.14%、17.86%、25%。根據現場實地調查發現,學生進行朗讀記憶所選擇的場地多為“圖書館中庭和露臺”、“英語角”,相對其他地方來說,“圖書館中庭和露臺”、“英語角”的學習氛圍比較濃烈。“圖書館中庭和露臺“基本無植物搭配(圖8、圖9),“英語角”空間植物較為單調,缺少彩色葉鄉土植物,草坪地被踐踏嚴重,景觀雜亂,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間的學習氛圍。進行獨立思考的學生所選擇的場所多為“小花園”,此處多為常綠喬灌木,缺少季相變化樹種以及傳統寓意樹種的點綴。進行交流實踐的學生所選擇的場所多為“文化廣場”和“操場”,“文化廣場”銀杏樹種發育不良,有落果,臭味明顯,“操場”樹種單調,喬灌草層次不明顯,空間植被的生長不良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空間氛圍的缺失。

圖7 戶外學習內容比例

圖8 “圖書館露臺”基本無植物

圖9 “圖書館中庭”植物配置單調
從調查結果顯示(圖10),學生到“圖書館中庭或露臺”“操場”“宿舍樓天臺”“文化廣場”“英語角”“小花園”進行戶外學習的人數比例依次為60.71%、39.29%、28.57%、21.43%、17.86%、10.71%。根據現場實地調查和訪談發現,學生偏好于空氣流通性好、 光線性適宜、安全性高的學習空間。“文化廣場”的銀杏雌雄株間種導致落果期污染嚴重,白果臭氣熏天,造成空氣質量不佳(圖11);“圖書館露臺”以及“宿舍樓天臺”基本無植物配置(圖12),在正午陽光強烈時,不能夠有效遮擋光線,不適宜進行戶外學習;“英語角”入口處種植有帶刺貼梗海棠,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且“英語角”下層地被缺少,景觀層次單調,不能營造良好的色彩季相景觀。

圖10 戶外學習壞境偏好比例

圖11 銀杏落果期(圖片引自百度)

圖12 “九棟宿舍樓”天臺基本無植物配置
要充分考慮植物的空間構建功能,利用植物的尺度來構造不同私密程度的空間。其中,個人單獨學習一般以誦讀記憶為目的,所以對空間的私密性要求較高,可以選用樹干低、枝葉茂密、分支點低的喬灌木形成多層次的私密隔音帶[6]。例如,“英語角”原來為一片較為寬敞的圍合林下草地,平時主要是組織口語交流活動的場所。該處高大喬木主要有香樟、廣玉蘭、桂花樹、含笑,灌木主要有山茶、貼梗海棠、杜鵑、金彈子等,地被植物主要是草坪草狗牙根和麥冬,總體來看,地被植物較為單調,可以在灌木和喬木下片植美人蕉、二月蘭等葉片寬大、高度適中的植物形成良好的視線遮掩,增加空間的私密性。又如圖書館無論是中庭還是露臺,綠色植物都較少,且都為比較開放的戶外學習空間,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缺少一定的私密性,對于“圖書館中庭”的植物營造而言,可以用小型的瓜子黃楊或者四季桂灌木球在空間的四周圍合起小型的綠色學習空間,提供比較私密的戶外學習空間。
傳統的植物和鄉土的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寓意和鄉土寓意,結合校園的歷史和文化在植物配置上有目的的選擇寓意豐富的樹種,能夠加深學校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以延續學校的文脈特質[7]。例如,“文化廣場”的銀杏自古有著瑞祥、長壽的寓意,因此可將原有的銀杏更換成樹形優美、生長健壯的銀杏品種,更能烘托出文化廣場的深厚悠久的學習氛圍;“圖書館”是校園的知識寶庫,是學習氛圍最為濃烈的場所,可以通過種植梅、蘭、竹、菊等象征著傲、幽、堅、淡的植物來感物喻志,警示激勵學生們學習,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奮勇拼搏的學習氛圍。
植物層次的豐富性既能夠增加空間的色彩變化,又能夠營造穩定的植物群落[8]。高大喬木、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3者在垂直結構上的合理配置,可以充分發揮其小氣候效益[9];利用不同花期花色的植物豐富景觀空間,根據植物的栽植顏色、規格、形態和密度進行綠化搭配,可以通過五感來提高學習舒適性。例如,“英語角”戶外學習區在植物層次方面缺少色彩草本植物,可以在林下和灌木層周圍種植二月蘭、鳶尾、梔子等色彩草本。此外,為保證安全性,選擇無毒無刺、無飛絮、形態美、氣味芳香的植物,可將原來帶刺的貼梗海棠改成無刺柔軟的灌木,可選擇女貞、海桐等無刺灌木。對于“圖書館露臺”以及“宿舍樓天臺”,考慮到屋頂的承重受力安全問題,應選用須根較多,水平根系發達、小體型、易打理的植物[10],如米蘭、蘆薈、石榴、佛甲草等盆栽植物,不同盆栽高低錯落,形成綠意蔥蘢的舒適性空間。
如何從使用者的心理行為出發,合理地進行植物配置,是一個需要不斷去細化研究的問題。在戶外學習空間的植物配置上,利用植物的生長習性和生態特征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植物品種,保證植物空間后續的穩定性;充分利用好鄉土樹種,營造鄉土特色景觀,讓校區更具文化特色;充分發揮藝術美學原則,打造高低錯落、韻律有致的多樣化植物空間景觀。如何用植物空間景觀去引導學生的學習心理行為的問題值得繼續探討深思。這就要求深度挖掘校園的潛在戶外學習空間景觀,優化植物配置,創造出私密與開放兼具、學習氛圍濃厚、舒適的校園戶外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