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博
(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計劃。“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再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堅持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在新時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戰略。大學生寓意祖國的明天、民族的希冀,他們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他們的素質高低將直接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育,使其具備與此相關的意識與行為,有利于在實踐層面上推動建設美麗中國,從而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奮斗目標。
縱觀文明發展歷程,人類前后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現已進入文明發展的第四種形式,也就是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在當代社會文明體系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黨的“十九大”指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必須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理念,這為未來中國的生態文明體系建設和推動實現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北京世園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有著深厚的優秀傳統理論根基,事關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只有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才能贏得未來,人類必須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明晰生態文明意識的內涵。
生態文明意識包括生態倫理意識、生態消費意識、生態價值意識、生態科技意識等。具體而言,可以理解為人類基于自身所處在自然生態系統網格中的一個節點的認識之上,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變化,不斷改正和完善自身的行為活動,逐漸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并在無形中形成的一種意識主動性和自覺性。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在隨之愈加嚴重,生態文明意識正是基于正確理解和解決好人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平衡關系的問題之上,而形成一種徹底的本質觀念。
知,即認知。認知往往作為是行為的基石。由于我國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認知程度及生態文明意識還停留在較為淺層化的狀態,缺乏對相關知識的細致深入了解,所以僅僅是對相關知識有一個大概的認知[2]。對于一些高校大學生而言,可能生態文明、生態保護僅僅是一個經常出現在書籍或者試卷上的詞匯或者概念,與實際生活之間并沒有多大的關聯,甚至很多學生還會對生態文明中的一些概念存在認知誤區。只有積累豐富的生態常識才能形成固定化的生態文明意識,認知不清就會造成似是而非的漠然輕視的態度。
情感是產生行為的動力之泉。情感往往是一個人在具有一定價值觀判斷的基礎之上,分析和評判某事件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體驗[3]。目前,一些高校可能仍然存在對學生培養方式方法過于單一,生態文明的培育尚未緊跟社會發展的趨勢,導致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理論的普及教育尚有欠缺。加之在當今信息爆炸的環境中,大學生不可避免地沉浸在其中,他們的思想受到困擾,他們的欲望被控制,逐漸失去了豐富開闊的視野和遠見。
意志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意志力,是參與行動的重要力量保證[4]。由于長期受到傳統學習方式的浸染,大學生往往更加適應了強迫式地學習新知識,很少能夠主動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而高校的課程學習也更加偏向于成績的評定,恰恰忽略了大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學生們即使是偶爾能有機會參與一些寒暑假期的實踐活動,也很難保持堅定的意志完成活動任務,往往在其他人的負面影響下很輕易就半途而廢,難以繼續堅持下去參與活動[5]。另外,“95”后作為大學生的主要群體,由于家庭的過度關注,導致在其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溺愛,缺乏各種鍛煉意志的機會,造成大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缺乏一定的決心意志和高度的憂患意識。
行,乃道德基礎之上的行動。它是建立在人的知情意品德基礎之上,以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原則的實際行動,也是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的最終目標[3]。大多數大學生了解中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對環境保護和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和意義也有一定的認識,但這并沒有反映在他們的行為中,導致態度和行為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隨著外賣行業的興起與發展,在高校中經常會看到塑料袋的使用,大多數大學生每天都會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對垃圾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也懶得進行分類。甚至很多大學生還存在著浪費食物和水電、隨處亂扔廢舊電池、傳單等不良行為習慣。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生態知識只是保持在較低的認知水平,還沒有達到生態生活的高度。為了使大學生實現“知行合一”,將生態環保觀念落實到行動上,就要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態行為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的頂層設計,關鍵是要筑牢生態安全體系,要不斷完善相應的體制機制。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缺乏對生態文明意識教育的籌劃,國家教育部門和相關環境部門又尚未形成統一的指導和規范,導致重視程度不夠,并且相應的綱要文件缺乏實際上的可操作性和約束性,許多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形同虛設,效果不佳,嚴重阻礙校園生態文明建設的整個過程[6]。因此,要立足國家戰略高度,從多個層面規劃生態文明建設的藍圖。首先,生態文明的培育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保障,只有通過立法才能促進生態文明教育的規范化和合法化。通過社會宣傳,讓相關法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作為高素質人才不僅僅需要熟知法律,更要合理利用法律,為自身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礎[7]。其次,通過生態文明教育計劃提供行動指導,加強教育部門與環境保護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研究制定大學生態文明教育計劃,合理組織高校教學計劃安排,要將生態文明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在課堂教學中貫徹落實。最后,要加大教育的投入,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政府發揮好主導作用,充分調動社會資源,鼓勵支持社會基金投資生態文明教育領域[8]。
黨的“十九大”強調,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建設美麗中國是每個公民的強烈渴望的追求,也需要全社會共同形成合力參與進來。在這種社會整體氛圍下,發揮社會輿論監督機制的作用,加強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就顯得十分迫切。第一,開發網絡多元化渠道,通過時尚元素的宣傳和吸引鼓舞大學生參與生態文明的建設活動。發揮互聯網迅速、同步、監督的優勢,可以通過網絡公眾號定時定期更新相關內容,打造一個多元潮流同時符合學生需求的平臺。第二,利用媒體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的作用,并通過電視、書籍、報紙和雜志等各種媒體引導公眾加強自身的文明建設和道德修養[9]。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凝心聚力、積極主動響應號召參與其中,增強自身的生態實踐體驗,從而直接獲得最真實直接的經驗,讓生態文明在社會和校園內蔚然成風。
如今,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高校仍然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需要,這是由多重因素所導致的。首先,學校沒有系統地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道德意識,同時缺乏對學生進行高效的行為監督和管理機制。其次,鑒于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點較晚,而且忽略了對所有大學生的普遍生態文明教育。最后,高校嚴重缺乏生態教學資源,而且尚未形成一個整體性的計劃方案[10]。所以,高校應主動承擔起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責任。第一,必須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要渠道的作用,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意識。第二,在校園中營造濃郁的綠色氛圍。環境在塑造人中的作用不可忽略,高校應從“應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宏觀角度重視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利用多媒體平臺全方位宣傳生態環境狀況,建立健全校園節能環保的強制性規則并由學生社團監督實施,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自律意識[11]。第三,大力提倡和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強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和參與度,讓學生自覺主動融入到生態建設的隊伍中去,讓生態文明成為大學生的一種自覺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家庭家風的建設,強調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具有潛移默化,榜樣作用的特點,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11]。大學生最初的生態文明意識理念大多源自于父母,家長的文化程度、思維觀念也都會對孩子的生態文明修養產生重大作用[12]。首先,家長可以多途徑從社會資源中獲取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運用自己的理解對子女進行教育,鼓勵他們課下多參與學校和社會團體開展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幫助子女養成正確的生態行為習慣,讓孩子真正成為環境保護的參與者;最后,父母要能夠與孩子進行定期性的交流對話,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生態文明培養氛圍下進行雙方的互動,從而緩步提升其生態文明意識。
新一代的大學生難免會在成長中受到來自家庭的偏愛和過度關懷,長此以往,這就會造成他們在人格形成上的缺失,向來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感不斷弱化,逐漸喪失了像生態文明這種高瞻遠矚的生態思想,更不用說是積極主動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去[13]。所以,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各種生態保護公益活動,以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其次,是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并利用它們來限制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真正有效地將知識與行動結合起來。同時必須了解開展大學生生態意識教育和加強大學生自身的生態德性修養是型塑大學生之生態美德的主要方式[14]。最后,是加強對生態文明知識的研究,不斷完善知識體系。經常參加學校內外組織的生態文明大會,報告和講座,不斷優化生態文明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養,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綠色公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系到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和后繼者,以及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力軍,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任務注定與其今天所接受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程度密切相關[15]。盡管目前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過程仍然存在一些現實困境,但相信通過國家、社會、高校、家庭、個人五位一體的多層培育途徑,以此逐步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意識,使其慢慢形成生態文明習慣,最終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堅信“美麗中國”的愿景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