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喬艷,譚瑋頤,冉 潔,羅時芬
(貴州省國有扎佐林場,貴州 貴陽 550201)
目前,人們對健康生活迫切向往,對于回歸自然,享受良好生態環境的意愿增加,為森林康養的發展提供了機遇[1]。森林康養是依托于優質的森林資源,結合相應的養生醫療、康體服務等措施,通過開展森林休閑活動,達到調適人體機能、修生養性、釋放壓力和延緩衰老等目的的森林活動的統稱[2,3]。森林康養一詞源于“Forest of health”,其含義較為廣泛,普遍認為是人類通過購買獲得森林康養服務,而森林在合理利用和保護中得以持續發展和持續供給。森林康養主要是指利用森林中的負氧離子以及植物精氣刺激人體五官,以達到調節神經系統,改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等作用[4,5]。其主體是服務森林和人,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森林康養迅速發展并形成新業態,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6]。此外,森林康養的發展依賴于優質的森林資源,是實現“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鞏固脫貧攻堅和助推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森林康養作為旅游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生的新業態[7],其最初起源于德國,以森林醫療為主,達到治療“都市病”的目的[8]。隨后引入日本并得到快速發展,其以森林浴為主[9]。我國森林康養較之其他國家仍處于起步階段,森林康養作為全新的林業產業發展方向。發展前期主要集中發展康養基地數量,當地經濟、消費群體的綜合分型欠缺,造成一定程度的資金浪費。此外,森林康養建立后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及關注度較低[10]。此外,國內由于起步晚,缺乏相關工作經驗和發展模式,存在對國外發展模式的生搬硬套現象,導致森林資源低效率開發或浪費現象。
森林康養在中國有20余年的發展歷史,但仍處于探索發展階段。為探索適宜于貴州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模式,筆者基于中國知網(CNKI)自帶的檢索工具,通過CNKI對關鍵詞“森林康養”進行檢索并對其進行可視化分析,檢索日期為2020年7月24日。鑒于中國知網不能直接導出可視化圖,筆者通過數據整理,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對于國外,森林康養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第一階段,即1876~1990年的萌芽階段,這一時期相關文獻較少,互引率低,尚未形成廣泛的學術認知。第二階段,1991~2014年,多元化發展期,這一時期,森林康養的關注度逐年升高,年發文量高達60篇,且逐步形成相關理論基礎,互相引用于認知度較高。第三階段,2015年至今,森林康養的研究高速發展,雖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仍不成規模[11]。
我國森林康養起步較晚,還處于起步階段,最早的“森林康養”概念是劉立軍[12]結合國情和森林狀況而提出,其前期為森林旅游,隨后快速發展,且環比增長率高達820%,發文量超過了國外。表明我國森林康養雖起步較晚,但重視度和關注度較大,發展迅速。尤其是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民政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四部委局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后,從國家層面解讀了森林康養,即:①明確了森林康養服務的主體是人和森林;②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生產、經營服務模式;③形成了多元多樣的發展模式[6],為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圖1 基于CNKI的森林康養發展歷程
國外森林康養發展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基礎,其配備專業的療養師和醫療人員,但森林康養在我國作為新興綠色業態,雖是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需求層次轉變的必然結果[6]。但其相應的康養人才卻儲備不足,其專業技術人才應兼具林學、醫學和旅游學等相關專業知識,但至今各大專院校并未設置相關的專業培養這類人才,導致森林康養產業多形成養老型、旅游型等單一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森林康養的發展,與其原始的發展初衷存在一定的出入[13]。
為進一步解決貴州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存在的相關問題,2020年8月10~13日,由貴州省林業局牽頭舉辦的森林康養健康效應與服務營銷培訓在赤水天鵝堡森林康養基地舉行。此次會議邀請了規劃與營銷、中醫、西醫和細胞領域的專家做專題報告,明確了未來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方向是林醫跨界結合和融合創新發展。期間,相關領導指出,未來貴州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支持方式有所調整,從一視同仁支持到分級競爭扶持。即重點支持60家康養基地,打造高端一流基地20家,森林康養中的“航空母艦”5~10家,表明貴州省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即將迎來轉折性的改革。
貴州省森林康養康養基地建設已取得一定的成績。眾所周知,森林康養產業的發展是在守好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下,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森林康養必然存在于森林內,如何在經濟和生態紅線中求發展?開陽縣的水東鄉舍值得學習。“三改一留”(閑置房改經營房、自留地改體驗地、老百姓改服務員和保青山留鄉愁)的創新發展模式,不僅解決了森林康養發展的用地問題,更是助推了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為老百姓帶去了“造血干細胞”。此外,貴州省景陽森林康養基地,采用多元化發展康養,即將康養基地劃分為2個核心區域:一是結合道家文化進行康養,二是結合林場醫院打造醫養結合的康養模式。打破了康養模式單一的現狀,為森林康養的發展開創了新的思路。此外,該基地為貴州省林業學校提供了教學實踐基地,有利于培養康養技術人員。
貴州省森林康養起步和發展在我國均較早,但前期以發展數量為主,存在質量普遍不高、基地基礎設施欠缺、優質康養基地較少的現象。主要表現在:①森林康養發展雖有較好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發展前景,但產業發展與生態平衡仍存在較多不可協調的矛盾[14]。②貴州省森林康養基地多在山地丘陵區,基地的道路交通、水電、吃住設施和接待服務不完善,難以形成“留得住”游客的現象。③森林康養缺乏特色,模式單一,貴州省森林康養基地類型多樣,但定位到某一個基地存在模式單一的現象,多以休閑旅游和養老為主,打造旅游或度假小鎮,并未深入理解森林康養。④資源挖掘深度不足,現有的森林康養基地多以觀光旅游為主,缺乏因地制宜的思維,當地人文和自然文化結合不夠,導致基地沒有“個性”,是限制其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⑤康養人才欠缺,同我國大多數康養基地類似,貴州省康養基地亦缺乏康養技術人才。⑥康養產品有待開發,基地康養產品較少或僅有康養場所,沒有專業人才指導,形成資源浪費。如何開發康養產品,體現貴州特色,打造貴州品牌,是林業人的新使命。⑦森林康養療效理論基礎薄弱,現今森林療養效果缺乏技術手段進行量化,且較短時間的康養也達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導致人們對康養療效存在質疑。
康養產品和康養技術人員的缺口是限制康養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若千篇一律亦導致留著不住游客,因此,康養基地建設應因地制宜,抓特色康養產品研發,抓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抓民族文化傳承,抓人才培養。
森林康養產業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但由于起步和發展較晚,普及性和接納性較差,且森林康養較之森林旅游產生較高的費用,在廣大群眾中仍屬于“奢侈品”。因此,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打造,建立品牌,實現先發展帶動后發展。
康養基地主要是利用森林植物分泌芬多精、植物精氣、負氧離子等來對人體進行療養,后期應加強具體指標的科學試驗,研究日變化、月變化、年變化以及影響因素,并進一步確定負氧離子對人體的最適含量、最佳時段等,為后期康養基地進行康養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加強與文化旅游部門、中醫藥主管部門的合作,在康養步道兩側種植中藥材,增加康養元素。借助云上貴州,實現互聯網+森林康養發展和宣傳模式,此外,結合鄉村振興,建立康養農業園[15],增加互動體驗,實現林文旅云融合發展。
發展森林康養產業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途徑,貴州省應結合實踐經驗,轉變發展策略,由注重數量到重點打造的轉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調整發展模式、發展格局。結合經濟情況、交通、輻射范圍綜合打造康養品牌;不斷融入科學研究成果,加強各部門的交流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全國康養產業的發展提供貴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