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文,蔡嘉慧,王景飛,張 浪,任軍方
(1.海南省林木種子(苗)總站,海南 海口 570203;2.海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園藝研究所,海南 海口 571100;3. 海南省特種經濟植物種質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海南 海口 571100)
母生,學名為紅花天料木(HomaliumhainanenseGagnep.),別名山紅羅,紅花母生。屬大風子科(Flacourtiaceae)于天料木科天料木屬(Homalium),是一種常綠大喬木,其干形通直,為特種木材。原產于海南島中部山區,在云南、廣西、福建以及越南有分布,多散生于海拔800m以下,濕潤溫暖環境,土坡深厚的山腰下部和山谷地區。其木材紅褐色,結構致密均勻,材質堅硬,可作為樁木、砧木,可作為珍貴的工、商業用材[1,2]、防護林樹種、庭院綠化[3,4]。近年來,母生生境多遭人為破壞,并且有大量的濫砍亂伐,導致母生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其生存已經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已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二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名錄。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母生資源,對其資源調查、評價與保護和擴大繁殖栽培這一珍貴樹種已刻不容緩。
目前還未見有關于海南島母生分布與儲量特征的詳細相關報道,本文通過對海南島進行母生種質資源的調查研究,以期掌握母生種質資源的分布、數量、種群結構特征,種源狀況及天然更新情況等,為母生種質資源的保護及防護林更新改造的替代樹種的選擇、利用及發展提供參考。
調查區選定為整個海南島,包括全省18個市縣(不含三沙市)。海南島位于北緯18°10′~20°10′,東經108°37′~111°03′之間,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中高周低,為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暖熱,雨水充沛,干濕季節明顯。
2.2.1 外業工作
外業調查于2019年6月開始,至2019年8月底結束。參考《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采用踏查,知情人訪談,樣地調查,線路調查和單株調查的方法[5]。
2.2.2 內業工作
調查包括野外樹種和人工種植樹種。野外樹種進行區域典型性調查。人工種植樹種則是海南島各個市縣種植區內代表性林分來進行群體調查。通過《中國植物志》《中國數字植物志標本館》(電子版: http: / / www. cvh.ac.cn)《海南植物圖志》以及相關文獻,來確定典型調查地點。調查內容包括各市縣母生的地理位置信息、數量,分布特點與儲量,優勢種群及古樹。
內業工作主要集中在2019年9月,匯總整理外業調查相關表格,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6]。
根據外業調查,紅花天料木在海南島呈零散式分布,在不包含三沙市以內的其他18個市縣均有分布,現存的紅花天料木野生居群的水平分布范圍是E110°11′38.39″~110°23′27.8″,N20°02′45.97″~N18°37′27″,分布海拔范圍為400~1200 m。
本次調查共調查了全海南島73636株母生,由表1、圖1可知,其中分布量最高的市縣為樂東縣,是海南島唯一的母生存在量超過1萬株的市縣,數量達45680株,占全海南島的62.03%,該市縣母生以人工種植為主,兄弟苗圃種植存有母生3萬株;其次是三亞和白沙,兩個市縣的母生存有量分別為8415株和7460株,分別占海南島的11.43%、10.13%。母生分布量最低的市縣為瓊海市,僅有27株母生資源,僅占全島母生存儲量的0.04%。在海南島東北部的三個市縣(定安縣、文昌市、瓊海縣)的母生資源分布量均不超過100株。由此可知母生主要在海南島南部及西南部分布,且較為密集,特別是低海拔的沿海區域。

表1 海南島母生資源分布與儲量

圖1 各市縣母生數量
據調查,于海南島五指山市、保亭縣、三亞市、昌江縣、樂東縣、東方市、澄邁縣、陵水縣、儋州市察有母生古樹大樹分布,但是在五指山市,保亭縣及昌江縣保留的母生古樹大樹相對較多,對這3個市縣的母生古樹大樹基本特征的調查詳見表2、圖2、圖3。
根據表2,母生古樹在五指山市分布在番陽鎮中心小學和鎮政府,五指山市的母生總平均樹高為27.24 m,最高值為35.00 m;總平均胸徑為47.10 cm,最高值為108.00 cm;總平均冠幅為2.94×3.09 m。在保亭縣分布于新政中學,總平均樹高為22.19 m,總平均胸徑為33.01 cm,總平均冠幅為3.06×3.16 m。在昌江縣分布于霸王嶺,總平均樹高為29.75 m,總平均胸徑為57.78 cm,總平均冠幅為4.00×4.63 m。綜合3個市縣來看,母生古樹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及平均冠幅的最大值均出現在昌江縣霸王嶺,其中昌江霸王嶺的母生古樹樹高是顯著高于五指山市和保亭縣的,胸徑也顯著高于保亭縣,而與五指山市差異不顯著,綜合表現為昌江縣霸王嶺母生古樹保存為最好,其次是五指山市。

表2 母生古樹大樹分布情況
海南島母生古樹樹高主要集中在21~30 m以內,占總體56.00%,少部分(8%)母生古樹樹高超過40 m(圖2),這與海南島多雷雨、臺風氣候有關,調查發現,有少部分古樹在臺風天氣出現折斷的現象,并且也存有人為砍伐的現象。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母生古樹胸徑集中在20~40 cm和40~60 cm,總共占總體的67.31%,其中母生胸徑在40~60 cm范圍的最多,為34.62%,而僅7.69%的母生古樹胸徑超過100 cm(圖3)。

圖2 母生古樹樹高分布比例

圖3 母生古樹胸徑分布比例
母生種群的結構特征可用于表征種群的生長型、其生長情況,以及該種群在不同的條件下的存活質量和受到干擾時的恢復能力[4]。據調查,于海南島澄邁縣、儋州市、三亞市(甘什嶺自然保護區、猴獼嶺林場、抱龍國家森林公園)、昌江縣、五指山市,對海南島母生等優勢種群結構特征統計結果表明(表3~5)。澄邁縣和儋州市的母生優勢種群的樹高主要集中在10~20 m的范圍,分別占了各市縣的52.38%和80.00%,三亞市和五指山市的母生優勢種群則是集中在20~30 m的范圍(表3),分別占各市縣的61.67%和70.27%,而昌江縣則集中在10~20 m和20~30 m的兩個范圍,均占45%;澄邁縣與三亞市的母生優勢種群胸徑集中分布20~30 cm范圍,分別占45%和60%。而儋州市則是41~50 cm的范圍內,占55%,(表4)。昌江縣的母生優勢種群胸徑主要分布在在10~40 cm內的三個范圍,共占整體的90%。五指山市母生優勢種群胸徑在6個范圍內分布較為均勻,其中以20~30 cm和30~40 cm占總量較高。

表3 5個市縣母生優勢種群樹高分布比例 %

表4 5個市縣母生優勢種群胸徑分布比例 %
綜合表5發現母生優勢種群的總平均樹高為21.76 m,總平均胸徑為34.76 cm,總平均冠幅為4.36 m×4.42 m。其中,五指山市的母生優勢種群平均樹高為最高大值,25.84 m,樹高最大值出現在三亞市,為45.00 m,五指山市母生樹高與三亞市差異不顯著,而這兩個市縣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市縣;母生樹高最低值出現在儋州市,僅為17.88。胸徑最大值出現在澄邁縣,為151.50 cm;平均胸徑的最大值出現在儋州市,為35.73 cm,其次是五指山市,兩個地區間差異不顯著。平均胸徑最低值為28.71 cm,出現在三亞市,其母生優勢種群胸徑顯著小于儋州市。平均冠幅的最大值也出現在儋州分布區,為6.44 m×7.08 m,其次是昌江縣霸王嶺保護區,為6.08 m×4.93 m。

表5 海南島母生優勢種群結構特征
通過此次調查,已對海南島母生資源的分布及儲量特征有了一定的探索,海南島最大的母生儲存地區為樂東縣,在調查過程中發現,母生野外生存受到威脅,母生古樹的保存較差,野生資源匱乏,不僅僅是受臺風氣候的影響,還有人為的濫砍亂伐,加之保護措施不到位,這都導致了母生野生資源破碎化嚴重。基于此,需在母生的栽培育苗上需加大研究,通過規模培育母生苗木,來緩解野外母生資源的壓力和滿足市場的需求,同時建議相關部門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加大宣傳力度,來保護現有資源。
(1)母生在海南島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區,整個海南島(三沙市外)均有分布,以樂東縣儲量為最多,高達4萬棵以上,在該市縣是以人工種植為主。
(2)母生古樹在多個市縣均有分布,其中以五指山市,保亭縣,昌江縣保留最多。其中,母生古樹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及平均冠幅最大值出現在昌江縣霸王嶺,分別為29.75 m,57.78 cm,4.00 m×4.63 m。這表明該區域母生古樹保存為最好。
(3)整個海南島母生古樹樹高主要集中在21~30 m的范圍內,占總體的56.00%,僅8%的母生古樹超過40 m;胸徑主要集中在20~40 cm和40~60 cm,共占總體67.31%,而僅7.69%母生古樹胸徑超過100 cm。經調查,于母生古樹種植地區存在有因人為砍伐和臺風天氣而出現的母生古樹折損的現象。
(4)在海南島澄邁縣、儋州市、三亞市、昌江縣和五指山市都有母生優勢種群,海南島的母生優勢種群樹高多集中在10~30 m的范圍內,母生胸徑的分布范圍較為廣泛,其中以在20~30 cm范圍的分布最多,但儋州市的母生優勢種群胸徑主要分布在40~50 cm的范圍內。
(5)海南島母生優勢種群的總平均樹高為21.76 m,總平均胸徑為34.76 cm,總平均冠幅為4.36 m×4.42 m。樹高最大值出現在三亞市,平均樹高最大值出現在五指山,顯著高于昌江縣,儋州市和澄邁縣。胸徑最大值出現在澄邁縣,平均胸徑最大值出現在儋州市,為39.79 cm,顯著高于三亞市。平均冠幅也出現在儋州市,為6.44 m×7.0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