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實娟
(北京市巨山農場有限公司,北京 100093)
北京市巨山農場成立于1949年,隸屬于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農場自成立以來一直代表北京市擔負著蔬菜、牛奶、雞、雞蛋等農副食品的服務保障工作。生產基地承擔著農副產品的生產任務,以生產出品質優質、質量安全的農副產品為工作目標。蔬菜生產作為其中最大的一個版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蔬菜生產尤其是葉類蔬菜生產一直采用憑經驗種植管理的習慣,生產指標比如播種量、覆土深度等均無法量化。隨著蔬菜產業的發展和服務對象對產品要求的提高,生產基地積極作為,從探索精細化生產管理模式入手,致力于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并為今后蔬菜產業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生產管理提供參考和依據。
小白菜(BrassicacmpestrisLssp.Chinesis L.)又名不結球白菜、青菜、油菜,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白菜亞種的一個變種[1]。小白菜原產于我國,品種資源豐富,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小白菜生長周期快[2],一年四季均可種植,適宜選做試驗對象。
肥料:羊娃娃生物有機肥,25 kg/袋。
小白菜種子:京研益農(北京)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小白菜種子,100 g/盒。
試驗器具:直尺(精確度0.1 cm)、掛牌、地簽、電子天平(精確度0.1 g)、臺秤(精確度1 g,量程200 kg)、卷尺、水桶、溫度計、白紙、菜筐等。
據相關研究表明,蔬菜生產設施對蔬菜品質和產量具有很明顯的影響,而使用大屋脊結構、幾字型鋼材桁架能有效解決北方地區的冬季光照不足、溫室濕度較大等問題,從而大幅減少溫室內部蔬菜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施用,提高蔬菜品質[3]。研究表明,采用雙層或多層覆蓋可以大大提高溫室的保溫性能,但影響其采光效果,降低其綜合性能[4~12]。為滿足試驗蔬菜作物正常生長的環境條件,試驗地點選為北京市巨山農場香山基地2016年新建成的日光溫室。溫室室內總長度76.0 m,東西跨度8.5 m,高3.8 m,后背板仰角42°,大屋脊結構、幾字型鋼材桁架。采用單層覆蓋,塑料薄膜選用無滴露聚乙烯材料,保溫被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提供。
2.2.1 溫室土壤理化性狀
試驗地塊土壤結構為原始黏質土、沙質土和壤土混合,土壤有機質含量較低、板結嚴重。2020年11月30日,經農業部肥料質量監督測試中心(石家莊)檢測,得出檢測結果見表1。

表1 土壤檢測結果
結合《土壤養分分級對照表》(表2)和《綠色食品土壤肥力分級參考指標對照表》(表3)可以看出,試驗前的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堿解氮含量缺乏、速效鉀含量中等,基礎土壤條件亟待改善。

表2 土壤養分分級對照

表3 綠色食品土壤肥力分級參考指標對照
2.2.2 試驗前的土壤處理
根據基礎土壤檢測結果,實驗開始前,對試驗所在地塊均勻撒施50袋草炭(20kg/袋)補充土壤中必要的有機質含量。隨后進行旋耕作業,使地塊的土壤條件一致,團粒結構、含水量、疏松程度滿足種植要求。
2.2.3 試驗小區分布與肥料處理
2.2.3.1 確定試驗小區
試驗區域東西長度37 m、南北跨度6.9 m。施肥面積:36.0 m×6.9 m;其中,試驗小區面積為27.0 m×6.9 m;畦的規格為6.9 m×1.5 m,共18畦。按照有機質含量30 g/kg的標準確定總施肥量1200 kg,平均4.8 kg/m2。
2.2.3.2 肥料處理
施肥方法以“充分發揮肥效”的原則,有機肥作為基肥一次性施入[13]。將羊糞均勻撒在對應試驗區域,然后用小型機械旋耕一遍,將羊糞旋入土壤即可。肥料撒施完成后,平整土地,以滿足種植需要。
2.2.4 土地整理與播種
2.2.4.1 做畦與起壟
試驗畦總寬1.5 m,總長6.9 m,畦間起壟,作為兩相鄰畦的分界。壟寬0.30 m、高0.20 m,菜畦內種植面積為6.3 m×1.2 m。詳見圖1。

圖1 試驗畦的縱切面示意
起壟完成后,平整畦內種植區域的土地,各個部位的土壤表面保持水平,以利于播種和后期田間管理。
2.2.4.2 播種
整地做畦后即可進行小白菜播種。具體方法如下。
(1)用對齒在整個畦內均勻、沿直線劃6條2~3 cm深的溝;隨機選3個畦,在選定畦的南端、北端和中部所劃的溝中各選1處放置1根細線,用于測量播種的覆土深度。
(2)播種前稱量種子的總重量,記作Z0,播種時每次捻取少量種子均勻撒入溝中,應避免重播、斷壟。每播種一畦稱量一次剩余種子重量,記作Zi,該畦播種量即為(Z0-Zi)。
(3)一畦種子播種完后,用笤帚橫向輕掃土壤表面,使土壤覆蓋到溝里的同時不會將種子掃出溝外。掃好后,將土壤表面均勻踩實。
(4)找到此前選定的幾處測量點,小心撥開細線上方的土壤,取出細線,測量線位置距土壤表面的深度,計算各處的土壤深度平均值,記作該畦的播種覆土深度。
2.2.5 澆水
小白菜播種完成后應立即澆水,澆水量宜較大,保證整個畦的土壤濕潤,從而促進種子生根發芽。因此,首次澆水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澆水前在水管末尾綁上布塊,防止水勢過大,沖擊土壤。澆水前測量水流速度:閥門全開,通過秒表和水桶測定60s的出水量,測定完成后,記錄數值W1(單位:L)。
(2)每畦澆水時,通過秒表記錄澆水時間,記作Ti(單位:s),換算出每畦地塊的澆水量,Wi: 60/W1=Ti/Wi。
(3)澆水完成后,及時安插地簽,標明畦編號、小白菜品種、播種時間等信息。測量水溫為17.8 ℃。
2.2.6 溫度統計
小白菜的播種和澆水完成后,每天定時記錄小白菜生長環境的溫度情況。從溫室里往外,氣溫1、地溫1觀測點所在位置為坐標6.5m;氣溫2、地溫2觀測點所在位置為坐標18.5 m;氣溫3、地溫3觀測點所在位置為坐標31.5 m。三個觀測點分別觀測三次重復所在地塊的氣溫和地溫情況。其中,氣溫測量的溫度計高度為地面以上50 cm處,測量土壤溫度的溫度計土壤深度為10 cm。
2.2.7 其他農事管理
間苗,小白菜基本全部出苗,且處于僅有兩片子葉階段,進行間苗,保證種植畦的小白菜密度均勻一致。隨機在不同地塊選取30個測量點,統計小白菜的苗間距,平均苗間距為10.7 cm。同時,隨機選取4畦小白菜,統計單畦小白菜的株數,平均316株/畦。間苗完成后即進行松土和除草。
病蟲害防治,用廣譜性生物農藥稀釋后均勻噴霧,噴霧后制作標牌,標明用藥時間、藥物品名、用藥量、安全間隔期、操作人員等信息。
2.2.8 采收
小白菜生長第48 d,所有地塊的小白菜已經進入成熟采收階段。按照等距取樣法[14]。按照2×6的樣本設置方式從第2畦、第5畦、第8畦、第11畦、第14畦、第17畦選擇第2行、第4行的小白菜各2株,第一株距畦頭0.5 m,然后每隔1 m在上述兩行中各選一株小白菜幼苗。這樣總共選擇12株小白菜作為試驗樣本。將選定的12株小白菜進行掛牌。掛牌時注意將編號牌掛在小白菜葉片上,防止損壞葉片,同時便于尋找。
單獨采收每畦除樣本外的小白菜,稱重,即為Mi1。
輕輕挖取出該畦12棵樣本小白菜整株,洗凈根部、擦干,統計各株小白菜的葉片數、整株鮮重、株高、株高+根長、根重,這12棵植株的總重(去除根重)即為Mi2,則單畦小白菜的經濟產量(鮮重)為Mi1+Mi2。
其中,葉片數是指除子葉外,整株小白菜已經展開的葉片總數,不包含菜心的幼葉、幼芽。
整株鮮重分為兩種,含根的整株鮮重是指盡可能多地挖出小白菜植株的根系稱得的單株小白菜總重,也是單株小白菜的生物產量;不含根的整株鮮重是指去除小白菜根系后,地上部分的小白菜單株總重,即單株小白菜的經濟產量。
株高是指將得到的小白菜樣本平鋪舒展在足夠大的白紙上后,從葉片基部到最長葉片的葉尖位置平行于小白菜中軸線方向上的總長度。根長是指從根的基部到所得到的最長根的根尖總長度。根重是指從根的基部取下的根的總重。鮮重用稱量法測定[15]。
3.1 播種量
依據經驗播種,各畦的小白菜種子播種量見表4。經過后期出苗觀察,各畦均基本保證生產需要。

表4 小白菜播種量統計
小白菜播種覆土深度情況見表5。

表5 小白菜播種覆土深度統計
依據經驗澆水,以澆透為標準,記錄澆水時間、每畦澆水量,見表6。

表6 小白菜播種后第一次澆水情況統計
小白菜播種后3 d三個時間段的溫度情況如表7和圖2所示。通過觀察分析表7和圖2,可以看到:同一地塊,不同時間測量,氣溫先升高后降低,變化較大,而地溫隨時間變化一直升高,但變化較和緩;從溫室里往外,越靠近溫室門口,氣溫和地溫都降低。同時,我們可以觀察到,溫室在大氣溫度較低、溫差較大的情況下很好地保證了小白菜正常生長的溫度需求,從而保證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16]。

表7 小白菜播種3天內的溫度變化情況 ℃

圖2 小白菜播種3 d內的溫度變化情況
分析表8和表9,可以看出,精細化管理的小白菜生長健壯,畝產量為3600.8 kg,而根據以往生產經驗,基地常規化管理小白菜畝產量為2000 kg左右,超出常規化管理80%左右。

表8 小白菜生長指標

表9 小白菜平均畝產量
通過該試驗,在憑借以往生產經驗的基礎上,將相關指標進行量化,形成一套小白菜精細化生產管理模式。
(1)統一菜畦規格:畦間距150 cm,壟寬30 cm、高20 cm,菜畦內種植面積630 cm×120 cm。
(2)精細化播種:每畦播種量控制在5.1 g,覆土深度16.9 mm。
(3)精細化間苗:小白菜生長到僅有兩片子葉時進行間苗,苗間距10.7 cm,平均每畦小白菜316株。
(4)精細化溫度調控:監測小白菜生長過程的溫度變化,保持空氣溫度白天在20~25 ℃之間,夜溫在12 ℃左右;土壤溫度在15 ℃左右。
(5)精細化澆水:整個生長期間共澆水2次,播種后和生長期間各一次,播種后澆水平均每畦澆水量為336 L,水溫17.8 ℃,生長期間澆水平均每畦85.7 L,水溫15 ℃。
(6)精細化病蟲害防治: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在小白菜生長期間噴施廣譜性生物農藥進行病蟲害的預防,減少病蟲害發生和整個生長期的用藥量。
該精細化管理模式進行小白菜生產,小白菜生長健壯,株高、葉片數、地上部與地下部都表現優異,產量較以往常規化管理有了很大提高。在今后的生產中會將這一套模式進行推廣應用,并改進和創新,以期為蔬菜產業的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生產管理提供參考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