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燕,姜 龍,陳殿元,于曉明,包 巖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吉林 吉林 132101)
我國地方農業院校一直擔負著為社會培養專門技術人才、普及農業知識、推廣與應用農業新技術的重要任務[1~3]。2015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可見,國家對高校人才的培養非常重視,通過產教融合,實施協同育人已成為當前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轉型期地方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新常態[4,5]。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本,近年來,國家對種業發展和種業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重視。吉林農業科技學院作為吉林省首批整體轉型試點高校之一,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是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按照“依托行業、對接產業、鎖定職業、服務就業”的思路,為適應國家種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專業。本文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期為我國應用型涉農本科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產教融合是高等農業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必備手段,也是高等農業教育的鮮明特色[6,7]。近年來,各農業院校在社會需求和教育理念的轉變下,在產教融合的形勢下,逐漸開始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模式和方法也日趨多元化。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8]。明確要求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無論是構建農業產業體系還是造就農業人才隊伍,均離不開農業教育對它的支撐。因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掌握先進農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進而服務農業、農村事業,振興鄉村,成為“十四五”期間高等農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點目標。校企聯動,探索產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涉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等農業院校亟待完成的時代課題[9,10]。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也是玉米生產大省,被譽為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是玉米種子生產、銷售的大省,在吉林這塊大地上有注冊資金在3000萬元以上的種子公司多家。目前,種子企業普遍存在“新人業務能力低”“高端人才不愿意干”等問題。另一方面,農業院校也普遍存在“學生就業難”“學生就業不穩定”的現實問題。為解決好這兩個問題,實現校企雙贏、協同育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院按照“依托行業、對接產業、鎖定職業、服務就業”的思路,為適應種業發展和國家育種戰略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而設立了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以下簡稱種子經營專業)。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作物新品種選育、種子繁育、加工、貯藏、檢驗及種子經營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育種技術研發、種子繁育、種子生產、種子檢驗和種子營銷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學制三年。該專業實踐性強,與行業緊密結合,其最終培養目標是培養與企業需求零距離的應用型人才。
該專業自成立以來,就備受種子行業的關注,也更加注重與企業的協同育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農學院率先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實施“三進三出”的校企深度融合模式,建設高標準的校內外實踐基地,為學生的實驗、實踐、頂崗實習提供保障[11]。校企合作理事會校企深度融合“三進三出”模式見表1[12]。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校內現有試驗田20 hm2,擁有27個專業實驗室,建有吉林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種質創新研究中心、植物病蟲害檢測實驗教學平臺、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擁有省內外涉農合作企業92家,其中可進行師生實踐、實習、實訓的基地有32個,建成校外創新創業基地2個,與涉農企業和農業合作社建立博士工作站。這些保障條件可以更好培養學生的生產、科研和管理等能力。有效提高了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成效顯著。

表1 校企深度融合“三進三出”模式
加強校企互聯互通,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召開校企合作理事會,聘請科研院所及企業高級人才,針對行業的需求,制定本專業的崗位能力。在企業的參與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課程內容,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推動專業與產業、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良好對接,提高實踐教學比例,形成校企資源共享、共贏的實踐育人格局。把課程內容分成各個模塊,注重生產實踐,對三大作物的選育和栽培等核心訓練課采用作物兩個完整生長季的“雙循環”模式;確定知識、能力和素質三位一體的培養目標,以“必用、實用、夠用”為度,提高知識的實用性。聘請行業專家為參與專業課的授課任務,定期做專題報告,向學生傳送種子行業的前沿知識;教學科研緊密結合生產實際,不斷優化課程大綱和編寫實用性教材示范本,核心課程設置獨立實驗。校內設有實習農場、實訓基地,實行師生全員下場鍛煉。充分發揮校企人才合作培養理事會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引導學生假期積極深入企業實踐實習,學校配備實習指導教師,企業負責協同管理,實行校企共享、共贏的協同育人格局,有效提高了應用型實踐人才培養質量。
根據現代種子企業的崗位需要和本專業學生的最終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強的應用人才[13]。學院通過認知實習、課內實驗、獨立實驗、專業實習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通過專業綜合實訓、企業基地實習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實踐能力通過參與教師科研、職業技能大賽、互聯網+競賽、大學生創業項目、校內遺傳育種平臺和遺傳育種省級重點實驗室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對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的育種和栽培課設置獨立實驗,并由實踐經驗豐富、科研水平高的教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讓學生參與育種的各個關鍵技術環節,一個生長季節學會自交、雜交、制種、擴繁、去雄等技術及田間調查、取樣和室內考種等方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去種業參觀、學習,帶著問題去市場調研,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很大提高。通過上述實踐訓練,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更能適應種業的需求。
學院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多年來一直堅持鼓勵教師到校內基地和合作企業鍛煉。為了使師資隊伍的業務能力得到提升,院、校兩級搭建了多元化的教師培養途徑。采取聘請企業專家到校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引進人才、組織教師訪學、以老帶新、技能大賽、觀摩教學、在職人員進修培訓、學術研討會、下場實踐實訓、科研活動、科技下鄉等手段加強教師培訓,提高其教學水平和科研創新能力[14]。每年選派青年教師到合作企業和科研院所參加生產實踐和專業技能培訓,讓教師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強化實踐技能,學校鼓勵教師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打造了一支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開展與種子行業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與環境,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是應用型本科農業高等院校的育人宗旨之一[15]。在產教融合的模式下,通過建立學校的教育過程與種業的生產過程的互動機制,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把課堂教學與生產過程有效地結合起來,培養出既有知識素養,又具備實踐經驗的與企業無縫對接的技能性人才。通過這種育人模式,使得培養的學生更受種子行業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