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華
“數感”是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敏感程度,也可以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能力。其中包含了很多綜合性的元素。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靈活的思維和想象能力,但缺乏實際的例題訓練過程,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教學,才能理解數學學科之中的奧秘。為了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豐富日常教學的課堂活動,教師要引入“數感”的教學計劃和實例,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思維。
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數感”是指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數學思維的一種感知能力。而數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是幫助學生認識自然的有效工具。想要培養學生的數感,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要經歷一個循序漸進的教學階段,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要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以便展現出自己的“數感”能力,不斷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儲備。
很多數學圖形圖像對培養學生“數感”具有較強的幫助作用。例如,在進行《多邊形立體圖像》這一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做好教學方案的設計,帶領學生們進行“尋寶游戲”,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生活中有很多不規則的圖形,我們可以讓學生們在規定的時間內,采用自己的思維方式,找出教室內的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和三棱錐,并對各種圖形圖像進行劃分,最后選出“寶藏”的得主。比如“燈管”是圓柱體,粉筆盒是正方體等,都需要學生自行發現和研究。這種有趣的課堂活動,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敏感度,學會將教材原有的知識進行融會貫通,轉型升級。
數學這門理性的學科就像一座高山。想要引導學生跨越這座高山,必須從教學本質出發,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思維模式,讓學生激發潛能,利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問題。班級可以成立“數量統計小組”,每個周讓學生輪流當統計小組的負責人,專門統計班級中“每天飲水量、值班次數、上課節數”等,以激發學生對數字的“敏感程度”,借助數感發現并解決現實問題。在這個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主責任感也得到了啟發,能跟隨班級的規章制度進行每日的學習和生活,促進學生的全方面發展。
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培養學生數學感知能力,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帶給學生過多的學習壓力。我們可以從基礎的教學入手,培養學生的口算能力,給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位數運算,培養學生的數學感知力。課前的五分鐘,是培養學生“數感”的最佳時期,因為這時學生的思維活躍,大腦異常清醒。例如“ 60÷3、50÷2、60÷2、80÷4”等,這些常規的數學口算題,不僅能讓學生獲得輕松的計算體驗,還能鍛煉學生的口算能力,幫助他們體會到成就感與愉悅感。活動訓練的方式,可以是“搶答、舉手回答、比賽回答”等。只要是有效的訓練方式,都能幫助學生尋求到數字與數字間存在的內在規律,讓他們學會構建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
“培養學生數感”,是新時代提出的教學問題,能夠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找到對自己有價值的學習素材。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和難懂,有的小學生數學基礎較為薄弱,難以投入過多的學習精力。這時教師可以采用趣味性教學法,引入“數感”的教學實例,并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數學課堂活動,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能力。久而久之,當學生遇到實際的數學問題時,就能快速回憶起教師在課堂中所講解的“數學概念”,憑借自己的“數感”認識知識結構,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實際效率。
在教學《對稱圖形》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引入實質的例題,引發學生的數學感知力。比如下面的A、B、C、D四個圖中,分別有兩個“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說出每個圖形的規律和特征,以及它們的所屬類型。四個圖形外圍都是圓形,而A選項中不存在對稱軸,為中心對稱圖形;B選項中的圖形的內部有四朵一模一樣的小花,有4條對稱軸,是軸對稱圖形;同理,D選項的內部為三角形,有3條對稱軸,為軸對稱圖形;最后C選項為中心對稱圖形。
總而言之,數學是一門理論結合實際的綜合性學科,對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具有嚴格的要求,培養小學生數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我們要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制定教學計劃,并注重“數感”的教學實例,豐富數學課堂活動。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的感知力較強,只有不斷強化“數感”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才能響應新時代的教學號召,綜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