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婧
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起點,是學生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筑基期,在這一階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學習能力,可以為其以后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讓學生受益終身。小學階段的學生除了具有較強的向師性以外,還會模仿同伴的行為,所以小學班主任在進行日常班級管理的過程中要注重促進班集體的形成,要營造出和諧、向上的班風,讓學生在健康的班級環境下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發揮集體的育人作用,實現班風的良性循環。
教師的期望效應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指的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教師將這個原理應用到日常班級的管理中,便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來增強學生的信任感。教師可以及時地表達出對學生個體、對集體的期望,并將這種期望轉化為學生和集體奮斗的方向,強化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促進班集體凝聚力的增強。
教師在日常班級生活中可以及時地給出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其的期望。比如在上課之前可以對班級的衛生作出一定的評價,面對座位干凈的同學教師可以道:“該同學的座位特別干凈,值得大家學習,下次上課前在保持座位干凈的基礎上再做好課前準備就更好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保持這種狀態,那我們的班級一定會更干凈、更舒適。”教師通過評價強化學生的優良行為,為班級其他成員樹立榜樣,并且教師還通過評價表達出了對學生提出的期許,會促進班級同學的學習,有利于班級成員樹立起共同的目標,營造出更舒適的學習環境。
期望效應的合理運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與關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附屬內驅力,便于班級向更明確的方向發展,促進班級的集體進步。
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鏈狀效應,其意思為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存在著相互影響的現象。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就要求教師在班級管理中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在低年級的學生當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同時,鏈狀效應的影響可以是同伴間的相互促進,也可以是不良學習習慣的蔓延,需要教師的及時評價與引導才會發揮鏈狀效應的優勢,促進學生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進步。
鏈狀效應的影響并不是單方面的,而是會在同伴的交往中對對方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心理狀態等多方面都產生影響。在這樣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在座位的安排上可以有所作為。比如教師可以將內向不善表達的學生與開朗外向的學生安排為同桌,讓其性格上相互影響;可以讓衛生不好的同學與衛生良好的同學成為同桌,讓其在生活習慣上相互促進。通過座位的安排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優化學生身邊的環境,讓學生的性格發展、習慣塑造更加具有傾向性,促進學生個體的進步,發揮同伴之間的教育性,實現教育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重運用鏈狀效應的規律,還要注意觀察班級中是否有不良鏈狀效應的產生,要及時地遏制消極思想在班級中的蔓延,營造良好的班風,為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也容易出現在班級生活中,教師容易更多地關注成績好的學生,忽視學習差的學生。對于好學生而言,教師的過度關注會讓其變得麻木,面對任何的表揚都激發不了其努力的動力,對于差生而言,教師的冷漠與疏忽會讓學生產生自卑心理,變得更加脆弱,不利于其成長。所以為了確保班級生活的民主性與良性發展,教師需要杜絕馬太效應的產生,要將教師的關注合理地分配在每一個學生的身上,以確保班級的民主。
想要杜絕馬太效應的產生,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的評價觀念,不能以成績論英雄。比如在班級日常生活中經常存在成績一般但紀律很好的學生,面對這樣的同學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評價,對其的行為給予肯定,而不是單純地認為學習一般的孩子就應該老實一點。教師在評價中還應合理地利用教師的期望效應,讓該生在其他方面獲得更多的成長。
民主的班級狀態會讓學生更具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對班級的歸屬感,讓班級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團結、和諧,有利于班級穩定、向上、持續的良性發展。
總之,教師在日常班級管理中要注重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的運用,利用各種規律,促進班集體的和諧健康發展,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讓學生可以在集體的作用下獲得源源不斷的向上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