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香 丁洪瓊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院 重慶 404000)
《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1],實施健康中國行動主要任務之一是全方位干預健康影響因素,實施健康知識普及行動,需要面向家庭和個人普及預防疾病、緊急救援、合理用藥等維護健康的知識與技能。當今社會意外傷害和自然災害頻發,急救場所已經從醫院延伸至事故現場、社區或家庭,院前急救愈來愈受到社會和全民的高度關注。向社區居民普及院前急救知識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課題組于2018年1月依托重慶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微信公眾平臺,搭建了“急救護理”微信公眾平臺,向社會大眾開放,為了解該平臺的應用效果及社區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識普及效果,筆者就近選取南山社區和天臺社區居民進行實證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就近選取南山社區和天臺社區居民各35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6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能熟練使用手機微信平臺。每個家庭選1人。研究對象基本信息:男34人,女36人;初中16人,高中22人,大專16人,本科及以上16人;在校學生13人,工人15人,物業管理2人,服務人員13人,商人5人,公務員6人,離退休人員16人;年齡22歲~59歲。
1.設計問卷
根據華夏急救培訓聯盟專用教材,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問卷為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職業等。第二部分為院前急救知識水平測試問題,共18題,包括緊急呼叫、CPR(心肺復蘇)知識、氣管異物急救知識、突發意外傷害急救知識、犬咬傷的急救、災害逃生等。問卷采用不記名形式,題型有單選和多選題。問卷每個問題回答正確記1分,回答錯誤記0分。
2.組建急救知識培訓團隊
由1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講師、5名國賽急救技能操作學生及1名微信公眾平臺管理人員組成。所有調查人員和培訓人員在調查前均統一培訓?,F場發放問卷及回收問卷,問卷采用雙人錄入的方法。
3.培訓形式
隨機選取南山社區居民為試驗組,天臺社區為對照組。兩組第1次均進行現場培訓,利用多媒體講解,現場操作演示,居民現場操作,教師現場指導。試驗組第1次培訓結束后要求研究對象均關注急救護理微信公眾平號,利用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健康教育。所有普及知識的PPT、操作視頻、操作流程、操作要領、操作圖片均可在平臺查閱,平臺內容每月更新1次。平臺具有答疑討論功能,居民如有疑問可在平臺里面向培訓團隊老師提問,教師在24小時內回復。對照組統一發放華夏急救培訓聯盟專用教材及其他補充教材,內容保持與微信公眾平臺教學內容一致。在學習質量管控方面,建立微信群,兩組所有研究對象及培訓教師成員均入群。每位教師負責固定的6-7名研究對象的答疑輔導,每周至少一次的一對一溝通。培訓時間為3個月。
4.效果評價
兩組培訓前及培訓結束后發放問卷調查社區居民對院前急救知識的認知情況,比較兩組前后差值;研究對象成員對微信公眾平臺的滿意度評價。
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培訓后對院前急救知識的認知情況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情況見表1。具體分析錯題,主要在CPR按壓部位(5.65%)、CPR按壓方法(8.06%)、嬰兒氣道異物梗塞急救方法(16.94%)、懷疑脊柱損傷搬運體位(21.77%)、煤氣中毒的急救(12.10%)、犬咬傷的急救(12.10%)、地震逃生(13.71%)、淹溺急救(9.68%)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

表1 社區居民培訓前后院前急救知識回答正確人數[n(%)]
社區居民對微信公眾平臺的滿意度較高。調查35人,各條目滿意度學習內容簡單易學為100%,平臺知識更新快為100%,教師反饋互動及時為100%,學習者之間有效溝通、分享為94.3%,平臺使用流暢為100%。
帥琴瑛等認為我國居民急救知識知曉率以及急救技能的應用水平總體較低[2]。從表1也可見培訓前社區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識的知曉率普遍偏低,總體得分低于50%。“白金十分鐘”是指從緊急意外傷病事件發生到最初的10分鐘,是急救或處置的關鍵時期[3]。傷者如能在此時間內得到正確及時的急救可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減少致殘率。這就需要對社區居民進行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的普及。以利于社會大眾在面對天災、人禍、急病時可以有逃生、自救、互救,面對傷者時敢救、能救、會救[4],通過普及力爭“人人會急救”“人人敢急救”,以挽救更多傷者的生命,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
我國有14億人口,幅員遼闊,我國社區居民自救互救能力的培養面臨著較大的挑戰,對在不同社區進行急救知識的普及,需選取最佳的急救知識普及方式。微信公眾平臺具有操作簡便、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可成為社會大眾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手段,研究發現社區居民對微信公眾平臺的滿意度較高,他們認為此微信公眾平臺的學習內容簡單易學,知識更新快,教師反饋互動及時,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定期或不定期推送急救知識和技能,使他們在打開微信的同時也學習了急救知識和技能。研究對象認為這樣的方式普及急救知識很方便,很實用,很有必要。
微信公眾平臺通過相關急救知識的推送與后臺答疑能實現一對一、一對多的實時溝通,這種實時性、及時性的交流平臺既方便了交流,還可提高社會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研究發現94.3%研究對象認為該平臺有助于學習者之間、團隊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和分享。通過對認知不足的分析,需要對研究對象強化CPR相關知識、嬰兒氣道異物梗塞急救方法、懷疑脊柱損傷搬運體位、煤氣中毒的急救、犬咬傷的急救、地震逃生、淹溺急救的相關知識,還應增加培訓人員在平臺上答疑討論,使學習者更好地理解相關急救知識。
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幾乎是人人用手機,人人用微信,運用現代信息手段進社區,以社區為單位搭建微信公眾平臺對社會大眾普及急救知識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