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大雅幼兒園 陜西西安 710000)
主題課程是幼教課程教學中的一種新型活動,師幼共建構主題框架,通過討論、發散,能夠在自主觀察、探索、實踐中找到活動的目標和意義,整個活動特點不是拘泥于教師的講,正所謂,師者乃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與幼兒共同探索、共同成長、共同進步。在課程活動中,強調自主學習、自由表達,從而使幼兒獲得自身的發展。
幼教工作從沒有開展主題課程的園所到現在的大部分幼兒園所開展此類教學方式,說明了學前教育事業的發展還有更大的上升空間,也體現了對學前教育的關注以及進一步的改革。在主題課程方面,我接觸過兩大類,其一為整合式的主題課程,它是將五大領域與設定主題相結合,以月為單位來開展,教參的統整性也十分豐富;其二是我目前所在園所的主題教學,它是以瑞吉歐教育理念為基礎的主題教學,此主題形式是以學年為單位,主題的內容是教師、幼兒、家長思想碰撞的結果,也是結合生活來進行設定,因為教育理念有所交集,因此家園共育效果良好。對主題課程教學的研究在此基礎之上開展[1]。
主題教學主要是以幼兒為主,教師為輔,著重師幼共同探索的過程,自發決定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兒童在自己設計、自己負責實行的單元活動中獲得有關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學科之間的分水嶺,更加注重幼兒各智能全面發展,在其中更加要求幼兒的主動性,更加注重教師的引導性,在活動中訓練幼兒的思維,促進兒童智能的發展,并通過活動使兒童獲得經驗、重組經驗,促進兒童的成長。
教師的整體專業素養、知識素養和能力素養是影響課程順利高效進行的主要因素。目前,大部分一線幼兒教師都是專科畢業,雖然也是學前教育專業,但幼師的課程中偏重于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對文化知識的學習相對較為匱乏。在主題教學課程當中,對教師的活動設計能力、組織的能力、研究的能力也有著隱性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能力。
主題課程活動的一大亮點在于家園共育方面,在當今社會背景下,主題活動開展時遇到最多的問題大都存在于家長的不放手、不配合、不積極,以及家長的自身素養。今天的家庭大多都是一個孩子,父母雙方都忙于工作,因此家長能自愿貢獻自身的專業所長于我們的課程中,這一優勢其實也是促使主題課程開展的發酵劑。另外,家長在課程中、課外與老師的配合,在某一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家長對主題的了解、家長與幼兒對活動材料的找尋、學習單的完成度,都影響著課程的進行。
在主題活動的開展中,幼兒生活經驗也起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幼兒家長的職業不同,幼兒在某一方面所接受的知識深淺也就不同。例如,在開展有關花卉樹木主題時,某幼兒家中本身就是開花卉商店的,在此基礎之上,這名幼兒就會有較豐富或提前于其他幼兒的認知經驗,但其余幼兒在此方面的探索也不可少,因此教師在與幼兒探討的過程中思考對活動內容的設計以及目標的設計是否考慮此因素的影響,還是按照原計劃進行[2]。
在新課改背景下,一些幼兒園在一味地追求前沿或多元化課程內容時,往往會因為追隨新編教材常換常新,而忘記了課程本身應注重的環節。
教師在開展主題教學活動中對課程照搬照抄,生吞活剝。教師在對整體課時的把控方面,在實施過程中,是否考慮將節日、節慶活動融合或調整整體課時,當遇到不可抗因素(如突發情況自然災害等)時,對課程的進度是否依然按照原計劃進行。其次,是在實施課程過程中時間的長短,雖然各年齡階段課程活動時間要求不一,但是教師應根據課程的著重程度來調整課程時間的長短。
在課程實施前后,設想選擇的主題內容在出現偏差的情況下,在漫長的幾個月內幼兒對此主題保持的興趣。
在對目標的考量下,教師對教育目標和學習目標的可控性,即著重點的傾向。在設定目標時,雖然會根據幼兒年齡特征或課程設定來制定相應的目標,但是因為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有無必要再制定“最低”目標,以保證每位幼兒包括能力較低的孩子也能達到目標。但相反的,相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課程把控有無界限?
在當前教育形勢下,雖然學前教育也備受公眾關注,但是在實地實施的過程中,教育部對幼兒園教師的配備及待遇存在不足,幼教行業人員的流動性以及公眾對幼兒教育階段的看法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對教師設計的某項活動中準備階段就有所困難,參與度與配合度(社會各界、家長方面)也會隨之改變。
主題的形成并不源于教師,更多的是教師可提供適合本年齡階段幼兒主題可選性的范圍,并與幼兒一起發散思維,共同探索幼兒有興趣的、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可操作性強的主題活動,在開展主題教學活動之前,需要教師與幼兒共同探討即將生成的主題網絡圖或幼兒的已有經驗。
1.確定主題內容及名稱
教師與幼兒進行談話、討論活動,并隨時發現、記錄幼兒活動中的問題和關注的問題,共同確定所要開展的主題活動,包括主題活動的內容、名稱等。確定幼兒園主題活動的內容與名稱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教師與幼兒一起回顧參與上一個主題活動的感受與問題,激發幼兒開展主題活動的興趣。
(2)傾聽幼兒對新的主題活動的想法和需求,教師錄音、錄像或用文字記錄幼兒的想法和表達的意思,并歸納在表格里,進行統計和對主要問題的提煉。對于中大班,可由幼兒先提出問題,再進行討論。
(3)與幼兒一起進行投票,推選出幼兒最想開展的主題活動。
(4)與幼兒一起給所選擇的主題活動起名字。
(5)針對所選擇的主題活動,進行幼兒現狀調查,了解幼兒在此主題下的已有經驗。
2.主題活動相關資料的收集與準備
幼兒通過各種方式收集來的資料,要進行分類、歸納、整理、分享。在分類的過程中,幼兒可以集體討論,制訂分類標準,邊分類邊記錄。如:對于文字性資料,可以按照相關書籍、打印文字、手寫文字、符號文字等進行分類,也可以按照主題活動的內容進行分類;對于圖片性資料,可以按照手繪作品、打印作品、剪貼作品、宣傳報紙、雜志、照片等分類,也可以根據主體發展的需求及幼兒的興趣需求來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滲透了統計、記錄、歸納、排序等內容的學習,同時,幼兒一邊整理一邊分享大家搜集的資料內容,這個過程能夠實現知識由點到面的轉化,是幼兒了解了知識的積累過程,使其感受到分享的重要性[3]。
在主題課程目標制定的過程中,根據《3-6歲兒童發展指南》,依據幼兒年齡特點在各領域方面的發展目標情況,結合設計的主題整合設計目標(即在目標三元素情感、認知、技能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接下來根據前期教師與幼兒討論主題后他們對這一主題所產生的反應,根據反應,教師對目標的深淺以及延伸進行思考和預設,從而更能貼合本年級組或本班幼兒適合的目標,加發展幼兒的能力和潛力,更好地發散幼兒的思維,進一步達到有效的教育教學目的[4]。
在實施主題教學內容方面,大方向的內容都源于生活,并基于某類背景進行開展,如人、社會、自然、季節、節日等兒童已有的經驗、兒童的興趣和所需從而建構主題知識的系統性學習。
例如:中班主題活動“輪子轉轉轉”。
主題活動由來:在剛剛結束的“交通工具”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各種各樣的輪子產生了興趣,他們在活動區里比較車輪的大小、寬窄,用小車在建筑區里開來開去。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交通工具,還有許多物品都輪子,為什么要為柜子、箱子、椅子裝上輪子呢?輪子又是怎么來的,是誰發明的呢?孩子們對我提出的問題很感興趣,于是我們便開展了關于輪子的一系列活動。
主題網絡圖分支活動都涉及五大領域,并將其整合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活動網絡圖。因此本次活動的總目標設計為:
1.尋找生活中帶有輪子的物品,了解各種輪子的功能與特征。
2.初步了解車輪的演變歷史,引導幼兒對促進車輪演變的人心存感激。
3.體驗和感受輪子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在主題活動中,可將評價分為整體性評價與個體性評價。整體性評價是在主題活動開展之前,教師根據班級幼兒的發展現狀制定的評定指標,與整體評價不同的是,個體性評價是在幼兒活動之后,教師根據幼兒某方面的表現作出相應的評價。評價也可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及總結性評價。通常我們會對幼兒的評價實施診斷性的評價,即對幼兒的發展現狀進行診斷性評價,以達到了解幼兒的目的,這也能更好地直觀地將此反饋給幼兒的家長。
中班某幼兒在“探究式種植課程”中的發展評價表:

發展目標 具體表現 發展評價(符合的打√) 小結親親自然1.喜歡接觸新事物,經常問一些與新事物有關的問題2.常常動手動腦探索物體和材料,并樂在其中喜歡探究1.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和比較,發現其相同與不同2.能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問題,并大膽猜測答案。3.能通過簡單的調查收集信息。4.能用圖畫或其他符號進行記錄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1.能感知和發現動植物的生長變化及基本條件2.能感知發現常見材料的溶解等性質或用途
主題教學課程的反思一般分為教師對自身能力的反思以及教師對教學活動和幼兒的反思。
在主題活動開展中,大方向離不開國家教育政策的推行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小方向也必然需要園所、教師、家長、幼兒的默契合作。一方面,園所加強完善教師教育制度,有針對性地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或通過專家聽課方式對教師進行實質性的建議和意見;另一方面,園所建立主題專項研究小組,使主題教學活動能夠高質量、高效率地呈現和實施;最后,建立家園聯系驛站,發動家長資源或社會各界支持,為主題教學活動獻計獻策。
主題教學活動不僅是對幼兒自身的開創和腦力激蕩,也是對家長,對社會甚至對我市及我國幼兒學前教育事業的推進,教育部應更加注重和完善學前教育目前所存在的空缺部分,加強師資建設,關注幼兒身心健康,提高全民文化素養,進而推動學前教育的向前發展!
在研究主題方面的內容過程中,主題教學在開展實施到評價反思一系列的程序都是整合和配合的過程,在主題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幼兒自主性的探索,以及教師對主題的發掘和引導,主題教學活動全面響應《綱要》的主旨內容,整合幼兒多領域的平衡發展,不是一味地死板教學方式,將幼兒與教師的角色平等化,主題教學更能體現幼兒的自主探索性和有效實施性。
對于主題課程實施中,目標的設定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雖然可以根據本班幼兒的能力進行設定目標或“最低”目標,根據我的自身經驗,幼兒個體差異的不同,不能以最低評量標準來設計,應該權衡班級所有幼兒的平均能力,進行中和設定,這樣對能力較弱的幼兒會有激勵前進的發展,對能力較強的幼兒有延伸的作用,多數幼兒都處于中和狀態,這樣更利于整體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