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英,劉媛媛,蔡紅衛
(1.沈陽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教育碩士研究生作為未來中小學教師隊伍預備軍,其教學實踐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基礎教育和中職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要改進師范院校評價,將培養合格教師作為主要考核指標”[1]。2020 年9 月,教育部頒布《教育類研究生和公費師范生免試認定中小學教師資格改革實施方案》,再次肯定了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專業地位[2]。從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來看,要求其具有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體現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特點。那么,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教學實踐能力才能勝任中小學教育工作?當前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就成為我們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為引領,以S 大學為例,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自我評價進行研究,既符合教育類研究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方案的要求,又服務于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求,為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的成長賦能。
在對相關文獻及國家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問卷調查,對S 大學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現狀進行評價與分析,從中發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策略。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與問卷調查法。《S 大學全日制教育碩士教學實踐能力現狀評價問卷》由基本信息和具體題項部分組成。問卷設計選取了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五個維度共設19 個題項。第一部分為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年級、是否有過教師工作經歷等相關問題。第二部分是問卷的重點,即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自我評價表,采用Likert五點量表計分規則。本次S 大學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現狀調查共發放問卷332 份,有效問卷為330 份,有效率為99.4%。
本問卷題項的總信度系數為0.864,表明本研究中量表的信度較好。教學實踐能力具體各維度上的信度系數值分別為 0.931、0.900、0.887、0.923、0.888,均高于0.800,說明本研究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量表信度較高。運用SPSS21.0 軟件對問卷進行KMO 和Bartlett 球形檢驗,得出KMO=0.899>0.5,且Sig值為0.000<0.05,顯著性較好,結合兩項指標,表明本問卷題項非常可信,效度很高。
被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主要分為以下四個層面:第一,從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所在年級的分布情況來看,一年級的學生占總人數的48.2%,二年級的學生占總人數的51.8%;第二,從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前置專業與現在專業是否一致的分布情況來看,一致的人數最多,比例為43.0%,其次是跨專業占比為38.8%;第三,從學生考取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之前的身份可以看出,61.2%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之前是師范類畢業生或已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38.8%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生;第四,從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是否有過教師工作經歷的分布情況來看,52.4%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有過教師工作經歷,47.6%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沒有過教師工作經歷。
就調查結果總體而言,S 大學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總體均值為3.73,自評密度集中于“基本可以”選項,教學實踐能力呈中等偏上水平。主要是因為S 大學教育碩士是教育部首批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位,一直致力于培養卓越的中小學教師。首先,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表現最好,其均值達到3.80,其次,是班級管理能力均值達到3.77,而教學評價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均值都略低于總體水平,教學設計能力均值為3.66,是表現最不理想的(見圖1)。可見,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對教學實踐能力各維度指標的認知存在差異,且教學實踐能力各維度指標的發展呈現一定的不均衡性。從這一實際來看,S 大學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整體水平有待提高。

圖1 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總體認知
1.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材分析與運用能力較弱
教學設計是開展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該維度下5 個題項的均值平均分為3.66。指標“我能基于課程標準很好的分析教材”的均值為3.58。具體來看,該指標下有43.6%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選擇“一般”,是“教學設計能力維度”下5 個指標中選擇“一般”比例最高的。這表明S 大學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設計能力的訓練尚可,但距離培養目標還有一定差距。這部分群體對教材還不夠熟悉,不能基于課標很好地分析教材,在教材分析與運用能力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見表1)。

表1 教學設計能力維度下的各指標統計分析
2.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板書設計與書寫能力不足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課堂實施是關鍵,該維度下5 個題項的均值平均分為3.70。板書作為輔助課堂口語表達的一種教學行為,從調查數據反映的結果來看,指標“我能寫一手好字,板書干凈、規范、有條理,并且能夠突出整節課的重點內容”均值為3.65,且在該指標下有30.9%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選擇“一般”,比例相對較高。這表明以S大學為代表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在板書基本功的訓練方面略顯不足,需要提高(見表2)。

表2 教學實施能力維度下的各指標統計分析
3.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不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教學評價方法
教師評價是反饋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的關鍵,該維度下3 個題項的均值平均分為3.71。但在指標“靈活運用量化與質性評價方法對學生學業成績和平時表現作出評價”上選擇“一般”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占比為40.3%,比例相對較高。其表明,這部分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不能夠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質性或量化評價方法,在教學評價方法的使用上稍有欠缺(見表3)。

表3 教學評價能力維度下的各指標統計分析
4.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參與班團隊組織活動較少
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具有高水平的課堂教學能力,而且還要具有一定的班主任工作能力,組織開展班團隊活動。該維度下3 個題項的均值平均分為3.77。在“組織開展班團隊活動”指標下選擇“一般”的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占比為27.8%,這說明S 大學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班級管理能力的訓練較好,但離理想目標還有一定距離,仍有部分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較少參與班團隊活動的組織工作。因此,高校在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培養中,應使學生深刻理解開展班團隊活動的意義并積極實踐(見表4)。

表4 班級管理能力維度下的各指標統計分析
5.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溝通技巧掌握不夠扎實
教師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和執行力,善于與學生、同事及家長建立融洽的合作關系對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維度3 個題項的均值平均分為3.80,相比其他維度能力而言,表現較好。進一步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表明,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在“運用不同溝通技巧與同事進行口頭與書面上的交流”指標下選擇“一般”的比例為21.6%,表明該部分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在不同溝通技巧的掌握和使用方面不夠扎實,有待提升(見表5)。

表5 溝通與合作能力維度下的各指標統計分析
目前,絕大多數培養院校對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實行的是教指委公布的二到四年彈性學制中的最短學制——二年制,但是通過對S 大學的調查發現,大部分教育碩士研究生認為時間不足,很難滿足自身對于教學技能訓練的期待,也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希望適當延長學制,以提高教育碩士研究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增強職業勝任力[3]。
對于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來講,雙導師指導對提高其教學實踐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協同合作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理論知識結構,更能幫助學生掌握實踐性知識,積累經驗。理論導師與實踐導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做好分工與合作、溝通與交流[4]。此外,高校應建立“雙導師”激勵考核協同機制。激勵與考核機制是提升雙導師參與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重要手段和保障[5]。
通過以上調查發現,“跨專業”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占總人數的38.8%,因為前期沒有受到過系統的師范專業訓練,專業知識不扎實是影響教育碩士研究生教學實踐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群體對碩士階段的理論課程學習和實踐教學皆表現出不同的反饋與訴求,這就需要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個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注重從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班級管理能力等方面,全面提升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