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薇
(沈陽師范大學 旅游管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習近平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1]。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高校的課程思政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進行教育理念創新和實踐創新。高校專業課教師應充分挖掘本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資源,讓自己所講授的課程成為教書育人的重要渠道,增強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導向的有機融合,從而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我國旅游業總體規模穩步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根據文旅部2019 年的統計數據,旅游業對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綜合貢獻達到10.94 萬億元,占到其總量的11.05%[3]。此外,2015 年由國家三部委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其中的多項舉措都與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因而“一帶一路”倡議也被視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有力推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我國入境游市場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2018 年位列我國前十位的旅游客源國中,便有緬甸、越南、俄羅斯、蒙古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七個國家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預計到2030 年我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國。
一般說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英語基礎、旅游專業知識和組織活動能力,能勝任導游翻譯、領隊、旅行社管理、涉外酒店管理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其中,旅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包括專業詞匯、表達方式、史地文化知識、民俗文化及社交禮儀知識等在內的相關知識。此外,高校對旅游專業人才的培養還必須順應國家戰略,適應新時代旅游行業的發展需求。旅游從業人員除具備扎實的業務能力、深厚的文化底蘊、健康的心理素質之外,還須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過硬的政治素質。因此,旅游英語課程更要具備知識傳授和思政教育的雙重功能,課程思政的意義更加重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注重提高學生在導游英語中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技能之外,還要力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及對時事政治的關注融入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學生進一步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錘煉優良品德、增強綜合素質,不斷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潤澤。引導學生尊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當代核心價值,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主動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自覺把個人理想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偉大中國夢的實現結合起來,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和傳播者。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首要和關鍵,每門專業課都有著自身或顯性或隱性的思政元素,教師應始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進行深入發掘。在旅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專業知識講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的教學理念為指導,認真細致地梳理教材內容,發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取得潤物無聲的效果。
旅游英語作為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必修課,其教學內容涉及導游接待、旅游購物、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古典園林、名勝古跡、旅游城市、名山大川、石窟藝術及宗教寺廟等,向學生傳授日后從事英語導游,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應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目前的旅游英語教材內容多為涉外導游實務、情景對話及單純的景區介紹或英文導游詞等,教材內容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聯性不夠緊密,對思政教育的關注度也明顯不足,思政教學資源與課程融合形式較為單一,教材的創新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及實踐過程中,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及時補充更新教學內容、不斷豐富教學手段、積極改善課堂教學狀況,努力挖掘課程中的思政資源,有意識地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時事政治的元素,努力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整個教學和實踐過程。
例如,在旅游購物一章中,教師以學生分享自己旅游購物經歷、討論作為旅游業六要素之一的“購”的重要性為導入,講授導游員在帶領游客購物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教材情景對話中出現了我國的瓷器,但僅限于專有詞匯及購物的常用表達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補充瓷器的分類之外,還應將瓷器文化與“一帶一路”的國家倡議融入其中。瓷器被視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東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媒介,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樣的融入不僅使學生了解中華瓷器的深遠影響和意義,對瓷器油然生出一種敬意之情,同時也能夠體會到古絲綢之路曾經的榮耀與輝煌,為有幸見證“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實現而倍感自豪。再比如,上課當日恰逢二十四節氣當中的某個節氣,教師可以與學生分享一小段和該節氣相關的英語文章,除了可以掌握相關術語及提高聽力和翻譯能力之外,還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古人智慧。
旅游英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之外,還應注重團隊合作及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師可以利用學校的小學期等實踐活動機會,組織開展“涉外服務英語風采大賽”“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角下的大學生旅游文化宣講大賽”“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世界文化遺產宣講大賽”及“名勝古跡中的詩詞之美”等比賽。學生在準備過程中,認真查閱資料、學習古典詩詞、制作展示課件,組員之間配合默契。而教師在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時事、獲取知識,并在明人倫、曉事理的基礎上,提高精神境界和人生境界,做到學用結合、知行合一,而這無疑是對課堂教學的提升和拓展。
習近平曾說,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他主張學詩要把古代經典的詩詞嵌在學生的腦子里,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目前的旅游英語教材大多涉及我國的泰山、廬山、長江、黃河等名山大川,西湖、黃鶴樓等名勝古跡及杭州、西安、洛陽等歷史文化名城,而這些也都是歷代文人墨客經常吟詠贊頌的對象。幸運的是,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的翻譯界泰斗許淵沖已將這些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譯成英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將英譯詩詞與景點相結合。例如:


這首詩是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英譯,教師在講述杭州西湖時便以經典詩詞作為開場。除白居易的詩外,還可以引用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及其英譯。
而在講授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時,除引用崔顥《黃鶴樓》的英譯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分享毛澤東的《菩薩蠻·黃鶴樓》及其英譯:

這樣的導入環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還能讓學生感受到古典詩詞的音韻及意境之美及共產黨人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了解祖先不朽的情思與精神,增添學生的文化底蘊,涵養學生的美德情操,從而增強文化自信。
旅游英語內容廣泛,因此相對于其他專業課,可發掘的思政融入點非常豐富。例如,在講解景泰藍時,除了向學生介紹景泰藍的歷史和制作工藝,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四海同心”和“共襄盛事”這兩個作為國禮的景泰藍瓶的圖片。前者是“四海同心·一帶一路”非遺文化國際交流論壇中國向沿線各國贈送的禮物,寓意中國愿與沿線國家“四海連心”,再現古絲路曾經的榮耀與輝煌,見證“一帶一路”偉大倡議的實現。而后者是“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向外國國家領導人及配偶贈送的國禮,以景泰藍工藝展現青花瓷的明凈素雅,體現了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流互鑒,兼容并蓄和共同進步。由此,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更能因生逢盛世而平添奮斗的信心。
由此可見,教師應以專業課為載體,結合思政理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改革創新教育等。實現多點融合,達到從理想信念、專業技能及品格培養等多方面的育人效果。此外,教師還應結合時事熱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如講解武漢時,就可以結合對疫情防控的真實感受,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任課教師不僅要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還應加強政治理論方面的學習,使自己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專業能力,努力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努力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要積極參加課程思政的教研活動,提升教學科研能力,根據旅游英語課程的學科特點與教學內容,發掘更多的思政融入點,將其與專業課有機結合。要利用最新的網絡資源,進一步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課件、改進教學方法,要努力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創新,開展更多新穎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及協作精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僅以期末考試作為最終的成績評定,而是要積極探索全面客觀的評價機制,細化考評標準,應該更加注重過程考核,其中可以包括學生的課堂參與、階段測驗及實踐活動等方面,除考查學生在導游英語方面的聽說讀寫譯和導游技能外,還應將職業素養、愛國主義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戰略等思政元素納入其中。總之,考核結果應該能夠反映出學生專業知識與思想道德提升的實際情況,以綜合性的評價來檢驗教學效果,從而有效發揮課程思政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