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男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時代我國科學傳播異化問題,新時代科普作品對神秘現象予以過度渲染,科幻作品中一些沒有科學理論依據的內容對大眾產生一定程度的欺騙效應,在科學傳播過程中打著宣揚科學的旗號,利用人們尊重科學的心理宣傳偽科學和反科學,并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其原因一方面是新時代傳播渠道的豐富使傳播內容的準確性沒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是公眾的科學教育水平和科學素養較低,針對問題成因提出合理性對策。希望能夠對我國科學傳播進行有效的規范,公眾能夠對相應的科學知識予以正確的理解。
關鍵詞:科學傳播 偽科學 傳播異化
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渠道更加豐富、傳播速度更加迅速、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公眾對于科學知識的求知欲望更加強烈,這就使科學傳播處于較為活躍的狀態。目前對各類科學知識的傳播都開設了專題節目,部分產品及廣告也會對相關科學知識進行宣傳。然而,在各種渠道進行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異化現象,使科學傳播存在諸多負面問題,以下內容對科學傳播中的異化問題進行了總結,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我國在科學傳播中所存在的異化形態及其成因分析
科學傳播的異化就其概念而言,是指進行科學傳播過程中,對科學知識不能進行有效且完整與正面化的宣傳,在具體的傳播過程中,以科學的名義對公眾進行一定程度的現實誤導,或是對一些反科學與偽科學內容進行傳播,名義上為科學傳播,而實際上卻具有與科學傳播相反的特性,科學傳播的異化問題及其產生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詳細的研究。
(一)科普節目中將特殊事件神秘化及其產生原因
在科普節目中頻繁出現對神秘現象進行過度渲染的特征,諸如走近科學、探索發現等諸多優秀的電視科普節目已經被觀眾所熟悉,并且在社會范圍內擁有了廣泛的認同,而部分科普類節目為了進一步使自身的收視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具體的宣傳過程中,會假借科學之名,對相應的神秘現象予以渲染,使科普節目在對公眾進行思想引導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負面效應,對于公眾而言,受獵奇心理驅使,難以探知的神秘現象往往有較為突出的吸引力,公眾為了對其結果進行探索,而不得不繼續觀看相應的節目,部分媒體利用受眾的這種心理通過神秘化的方式達到吸引受眾注意力的目的。然而就整體科學探索而言,并不應該是對神秘現象予以消極解密的過程,如果科普類節目為了使自身的收視率得到提升,而采取故弄玄虛等諸多獵奇化方式使神秘氣氛籠罩科普節目,便會使科普專題節目的科學傳播過程存在異化形態的現實問題。科普節目在構建過程中應該使自身的節目語言更加通俗,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予以進一步的探索,從而深入淺出地對相應的科學道理進行講解,通過神秘化的渲染方式,使其具有神秘化色彩,并且以自圓其說的方式對其進行所謂的揭秘,將理性且科學的世界與神秘事件牽強的進行聯系,會使公眾在觀看節目中產生極大的不適感,進一步增強公眾對于科普節目的不信任度。
就科普節目責任而言,在進行節目的過程中,需要克服諸多的現實矛盾與困難,并且整體制作周期相對較長而制作成本相對較高,科學探索的過程往往具有漫長而艱辛的現實特征,并不會過多的出現各類戲劇性環節,科技內容也往往無法通過具有生動的場景予以有效的體現。在進行相應的科學探索過程中,為了使相應的科學原理得以有效的呈現,允許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有效的藝術加工,但是不能為了使觀眾的關注度得以提升而添油加醋,故意篡改相應的科學事件面貌,更不能通過具有神秘特性與戲劇化特性的懸念設置方式,使原本的科學思維方式予以替代。雖然觀眾在進行節目觀看時會被其懸疑化情節所吸引,但如果讓懸疑情節的重要程度高于科普目的本身,就會使整體科普節目所存在的公眾信服力大幅度降低,在科普專題節目構建的過程中,對于無法充分解釋的科學現象,不能妄下定論,也不能把相應的問題歸結于神秘化,進而對公眾產生反科學的誤導。
(二)科幻作品部分內容缺乏科學依據及其產生原因
科幻作品能夠給科學的進步和發展提供創新性想法和更多的可能性,進一步推進相對應事物的發明和創造。科幻作品就其自身而言,其中想表達的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思想在未來的現實中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應用。比如海底潛航、登月等諸多存在于以往科幻作品中的內容,目前已經成為現實。所以科幻作品從某種程度而言可以將其看作是科學事實以及科學預測,從某種角度上可以將其作為對相應科學技術予以傳播的渠道。因此,科幻作品就其自身而言需要對科學文化的特征予以準確的表達和傳遞,并且需要在其結構的構建過程中,對于現有的科學知識進行合理化的推斷。
而在我國,科幻作品曾經一度被廣泛地視為對科學知識進行科普的工具,將科幻作品以簡單化的態度予以看待,將使科幻作品整體所擁有的社會效益和產生的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科幻作品在具體的構建過程中,其自身的科學理論和思想含量相對較低,部分科幻作品在具體的構建和創作過程中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和支撐,存在著對科學知識認知上的錯誤,甚至出現了反科學的迷信思想。其內容已經與相應的科學理論相悖,比如部分科幻小說在具體的構建過程中對巫術、占星術等諸多迷信特征予以宣揚,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受眾對于一些科學現象的理解上趨向迷信化。究其原因,目前部分科幻作家在進行相應的科幻小說創作過程中,無法得到有效的科學性訓練,并且不會對具體的科幻內容予以科學化的原理設計,難以對其自身的科幻內容構建提供有效的科學支撐,而部分人甚至認為在對科幻小說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其唯一標準便是在科學上予以感覺正確,而具有詭辯特征的結構框架也同樣能夠得以接受。科幻作家雖然不是科學家,但自身的想象力對于工作而言有著較為突出的現實性影響,公眾對于科幻作品中的科學內容,往往采取極高的現實關注度,如果相應的科幻作品中存在諸多的科學認知性錯誤,甚至存在諸多迷信思想,將會使公眾產生極為嚴重的負面思想,并且使科幻作品所擁有的科學奇思妙想,淪為違背科學常理的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