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摘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知識產權貿易爭端有其必然性,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識產權保護標準不同。具體到我國則表現為某些國家指責中國的技術轉讓制度具有“強制性”。然而TRIPS和TRIMS對相關事項的規定較為模糊,無法確定“強制性”的判斷標準。而我國早在入世時就已承諾不以技術轉讓為市場準入條件,現行法律也沒有相關規定,企業轉讓技術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手段,況且違背企業意愿強制其轉讓技術在事實上不具有可行性。
關鍵詞:強制技術轉讓 知識產權保護 WTO
一、技術貿易爭端產生的原因
一國政策的制定總是以該國的發展現狀為依據。技術貿易政策是以技術發展水平為依據。不同的技術發展水平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需求不同,不同的需求產生了不同的法律制度,也產生了不同的政策。技術發展水平不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貿易政策自然具有差異性。發展中國家對外國技術依賴程度高,鼓勵技術進口,而發達國家為保持自身技術優勢限制高新技術的出口,這就導致需求進口與限制出口之間出現矛盾,其本質是發展中國家削弱知識產權的經濟效益,降低技術使用成本與發達國家擴大知識產權的經濟效益,提高技術收益的矛盾,該矛盾的表現形式之一就是發展中國家拒絕接受發達國家的保護標準,發達國家指責否定發展中國家保護效果。處于技術水平上位階梯的國家與下位階梯國家必然產生碰撞,也就必然會形成技術貿易爭端。
二、國際技術轉讓規則分析
判斷中國相關制度是否構成“強制性”,不能以發達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判斷,需以相關國際規則制定的標準判斷。《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草案)》因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未能達成一致而沒有通過,事實上國際技術轉讓多邊規則處于缺位狀態,目前國際技術轉讓法律體系主要由WIPO、UN以及WTO項下的相關制度所組成,中美技術貿易爭端主要發生在WTO項下,與之聯系緊密的規則有TRIPS協定與TRIMS協定。
(一)《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
TRIPS的目的是保護知識產權,但也確立了知識產權的保護應當有利于技術創新和技術轉讓的重要原則。序言部分和第7、8條將促進技術轉讓作為與知識產權保護并列的原則,而不是其例外原則。可以看出,TRIPS對技術轉讓的態度是積極的。美國指責中國技術轉讓制度是違反技術轉讓履行要求禁止規則,具有“強制性”,而該規則在TRIPS中未予以明確規定,第31條和第39條規定了強制許可的四種情形以及商業秘密保護的兩種例外情形,均與公共利益相聯系,但公共利益外延不明,援引該款作為技術轉讓履行要求禁止的例外的依據較為困難,也就是說,各國在該款的應用上有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再者,《多哈宣言》強調了強制許可的靈活性與合法性,這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構建有利于自身的法律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礎。
盡管TRIPS確立了促進技術轉讓的原則,但畢竟是技術上下位階梯國家妥協的產物,TRIPS在制度設計上對技術轉讓的規定以原則居多,而對知識產權保護以規則居多,這就造成了在實際操作上技術轉讓制度性功能被弱化,在實質上很難與知識產權保護達到同等地位。例如,第8條第2款規定在與TRIPS一致的范圍內允許成員國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濫用知識產權、限制貿易及對國際技術轉讓造成不利影響的做法,從文義解釋的角度看,該條款是“許可性”條款,但在該條語境下,“許可性”條款也可視作“授權性”條款,授予成員國采取適當措施規制此類行為,那么對于采取適當措施的國家來說,就必須對授權的范圍、適當措施的范圍等相關問題進行論證,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使得適用成本增大,適用機會減少,相應的,援引知識產權保護的可能性則大大增加。由此可見,TRIPS實質上側重于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讓必須同時符合知識產權保護的規定,處于次要地位。有學者甚至認為,TRIPS僅僅提供了一個技術轉讓的平臺,并不保證技術轉讓的實現。
(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定》(TRIMS)
TRIMS在字面規定上并未直接涉及技術轉讓,但在其談判過程中涉及到了該問題,談判各方對是否應將狹義的技術轉讓要求與許可證要求在TRIMS規定中予以禁止產生了嚴重分歧,最終以上二類措施并未在TRIMS框架下予以規定。也就是說,TRIMS在一定程序上肯定了許可證要求和狹義的技術轉讓要求,換言之,是在一定程度上否認了技術轉讓履行要求禁止規則,但畢竟沒有明確的規范對此問題做出回應。在其附件解釋清單羅列了五種禁止措施,其中四種間接涉及技術轉讓,兩種涉及當地成分,兩種涉及數量限制,且均有一般性規定與之關聯,及禁止強制性措施和鼓勵性措施,二者之間的關聯詞使用的是“并且”,那么從邏輯上來說,二者共同作為要件構成禁止規則,而并非單獨由強制性措施或鼓勵性措施構成,也就是說,TRIMS并未否認強制性措施或鼓勵性措施。
TRIMS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世界貿易自由與發展,促進跨國投資與自由競爭,并保證全球經濟增長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而非知識產權保護,因此在規范的字面意思上知識產權保護存在缺位,看似符合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的低需求,但實質上對發達國家更有利,由于當地成分和數量限制的禁止,發達國家無需將技術轉讓給發展中國家,而僅使用其廉價勞動力及其他廉價生產成本,這就造成了對發展中國家的實質上的不公,發展中國家自然會在TRIMS框架下做出自己的應對措施,這不利于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在國際規則上的統一。
三、對中國技術轉讓政策指責的不合理性分析
以美國為例,《301調查報告》第二部分花了很大篇幅說明中國技術轉讓制度對外國企業不公平,但在論證的時候未提出任何實質性證據,對于其論點的論證主要圍繞如美國商會等團體的調查報告進行,對發表觀點的某些企業也無法具體到個體,因此真偽難辨。從“誰主張誰舉證”的角度來看,美國對于我國技術轉讓制度對外國企業不公平的指控未達到合理標準,該指控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