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李聰媛
摘要:由于科技生產力的加速發展和網絡工具的加速應用,網絡輿情中的“加速”效應及伴隨的風險日益成為現代網絡輿情治理的一個重大課題。為此,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加速主義理論的視域,考察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的“加速”及其治理邏輯,以此實現黨的領導與網絡輿情治理、價值觀與輿論觀、網絡輿情治理與現代技術、政府與網民之間的內在統一。
關鍵詞:網絡輿情 “加速”主義 治理邏輯
網絡信息安全直接關乎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科技的加速在給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便捷的同時,推動了現代網絡工具的加速應用和普及,也帶動了網絡輿情的加速形成與傳播,從而對事件本身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應。科學技術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生產力并作用于社會發展。因此,基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加速主義理論視角,從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層面剖析現代網絡輿情加速的社會動力,進而梳理出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治理的現實邏輯,以期深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網絡輿情的加速傳播及其根本動力
當代西方學者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并提出了“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加速主義”“加速理論”等學術思潮。譬如保羅?維希留、哈特穆特?羅薩、尼克?斯爾尼塞克、阿蘭?巴迪歐等人都是這些理論的積極倡導者,都對現代科學技術做出了一定的反思與批判。不同的是,他們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反思與批判的程度有所不同。德國學者哈特穆特?羅薩指出:“若想要檢視我們生活的結構與質量,就必須聚焦于我們的時間模式。”在哈特穆特?羅薩看來,這種社會加速是從時間維度上來衡量我們現代人生活的整個社會結構和生活質量,從三個維度來理解社會加速的深層內涵,即科技的加速、社會變遷的加速和生活步調的加速。如果說哈特穆特?羅薩對社會加速的判斷和闡釋比較系統和含蓄的話,那么,當代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對加速內涵說得則更為徹底。他指出:“技術仍然十分平庸,十分溫順……技術還不夠,技術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這就是真實情況:資本的統治駕馭并簡化了技術,而技術的‘潛能是無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在此巴迪歐所指的是科技的加速,而且認為它發展得還不夠,還需要把科學技術的潛能在現代社會當中完全挖掘出來。
這些西方學者把馬克思供奉為“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和“加速理論”的開創者。實際上,馬克思并沒有明確提出社會加速批判這一理論概念,他只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了生產力的加速發展帶給資產階級社會巨大的發展。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在此從生產力層面肯定了資產階級對社會加速發展所作出的積極貢獻。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馬克思并不是反對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反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剝削制度。對馬克思來說,生產力的發展既可以推動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又可以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物質基礎。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工具和生產關系不斷地發生變革,推動社會的加速發展。也就是說,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也促進了現代生活中生產工具的革新與發展。隨之而來的即是網絡生產工具的推陳出新和加速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的網絡用戶有8億之多。如此,公共事件中的網絡輿論的傳播加速發展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傳十”的傳播模式,而是達到了“一傳八億”的驚人速度和效果。因此,現代科技的加速和各類社會化媒體是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加速形成和傳播的根本動力,同時滋生出了更大的社會風險和不確定性,對現代政府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二、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加速傳播與社會風險的共生
現代信息技術的加速運用和推廣帶動了網絡輿論的加速形成和傳播,互聯網也日益成為輿情的主要發源地和重要場域。網絡輿論是網民在網絡空間上對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發表相關的言論,而網絡輿情正是這些輿論的集合體。它既對社會發展產生一定的積極效果,又對政府治理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網絡輿情治理必然納入到治理現代化的范疇之中。“網絡輿情作為網絡社會的‘體溫計與‘晴雨表,是社情民意的真實反映,是社會和諧穩定與否的重要依據,也是防范與化解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的關鍵內核。”與此相對應的是,“網絡輿情治理是對網絡空間內民眾公開表達的情緒、言論等實施的綜合性管理。”
現代科技的“加速”主義在網絡輿情這一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出現了傳播更加迅速、渠道更加多樣、言論更加自由等新特點和新內容。人人都可以是傳聲筒、筆桿子,公眾的參與度和活躍度只增不減,從而使得我國網絡輿情治理工作變得更為復雜與棘手,輿情反轉與不確定性在網絡上反復上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突破傳統的治理思維和邏輯。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是一個網絡輿論加速與社會風險共生的辯證過程,一方面對于增強信息透明度、保障公眾知情權和參與權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和影響力,對于一定社會問題的解決起到了加速與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網絡暴力、人身攻擊等惡性事件對于社會秩序和社會心態造成了不良后果,極大地滋生出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在大力倡導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平安中國的時代,我們必須科學把握網絡輿情治理的內涵,認識到網絡輿情的加速與社會風險的共生是一個辯證統一的過程,必須堅持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的統一。
三、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的統一
大數據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不僅要求我們經歷從被動到主動、局部到全部、無意識到有意識的思維轉變,還要求我們辯證看待這一進程,堅持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的統一。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現黨的領導與網絡輿情治理相統一
新聞輿論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習近平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這句話表明了新聞媒體和網絡輿情治理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在黨的領導下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培育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真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潤人心、滋潤社會。因此,只有在堅持黨的領導和新聞輿論和網絡輿情治理的相統一下,才能為廣大網民和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