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舟
摘要:類比推理的法律表現形式在現代各國的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近年來我國亦致力于推行指導性案例與類案檢索機制,以將類比推理方法適用于司法實踐。但就其二者現行情況來看,它們在我國當代的司法實踐中并未顯示出真正實現其設立宗旨的效度或可能性,且其在落實層面出現的問題不能輕易得到根本性的解決與改善。在筆者看來,我們與其致力推行類比推理的法律適用,不如回歸并專注于提升我國傳統司法的演繹三段論模式的裁判能力。
關鍵詞:類比推理 指導性案例 類案檢索機制 司法實踐 法律適用
類比推理是人們認識客觀物象及其聯系的一種重要思維形式,亦是邏輯學中常見的從一種“特殊”情況推導至另一種“特殊”情況的推理方法。其原理是依據兩個(或多個)研究對象在某些屬性上相同的事實,通過比較從而推斷出它們在另外的屬性上也相同。從古至今,不論地域,類比推理作為一種易于理解、便于掌握的思維方法,被人們廣泛地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司法領域也不例外。為總結審判經驗、統一法律適用、提高審判質量、維護司法公正,我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發布了關于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2020年7月27日,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加強類案檢索的指導意見。可見,實現程序正義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目標,近年來我國針對指導性案例制度與類案檢索機制的致力推行實屬為達成這一目標而展開的路徑探索。
指導性案例制度和類案檢索機制作為類比推理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運用,已經且還將為中國的司法實踐帶來什么?在本文中,筆者試通過對上述二者的現行情況及原因分析的研究淺析類比推理在訴訟中實質效度,并簡述對此現象的個人觀點。
一、指導性案例與類案檢索機制的現行概述
(一)指導性案例現行概述
截至2020年底,我國最高法共發布25批143件指導性案例,最高檢共發布24批93件指導性案例。據報告,我國已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全面覆蓋民事、執行、行政、知識產權、國家賠償、刑事六大案由,其中民事、執行、行政類案例占比明顯,其余類別案例稀少,指導性案例案由分布總體呈懸殊狀態。指導性案例的發布和應用速度匹配度不高,如執行類案例發布較多,但應用緩慢。單就指導性案例的應用來看,其運用頻率始終未達到預期值且仍相差甚遠;其應用地域廣泛但分布不均(與遴選案例的地域分布基本吻合),案例應用主要集中于京、粵、浙、蘇等幾個發達地區的中級法院;案例應用的主體主要是上訴人、法官及原告,檢察機關應用案例的情況很少;應用案例情況統計數據顯示,裁判要點被援引頻率最高,裁判理由居第二位,基本案情居第三位,應用主體引用裁判結果和裁判思路的極少;在司法實踐中應用指導性案例的案件終審結果維持原判的比例不高且呈下降趨勢。
綜上,在十多年來的試驗中,指導性案例的發布和實際應用情況存在明顯的斷層現象且尚未出現改善的機遇。
(二)類案檢索機制現行概述
主體在案例數據庫系統中對已生效的裁判文書及案例分析進行檢索的一種自發性的案例運用方式即為類案檢索。類案檢索機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司法概念,它的成立基于一定的現實需求。在某種程度上,類案檢索是一種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賦有便利司法、規范司法責任的產物,或許可以將指導性案例制度的實施從當前的瓶頸中解救出來。依托檢索平臺,案例運用主體可以通過對存在類似關鍵事實、爭議焦點等的已決案件進行學習,縮短其對待決案件的認知、理解和判斷過程,增強司法實踐的可預見性。
案例檢索機制比起指導性案例制度是更加開放包容且有效率的,它更像是一個司法搜索引擎,能為案例運用主體提供更全面多元的選擇。但自由度越高也意味著規制難度越大。目前我國針對類案檢索機制規范問題所發布的文件較少,尚未確立具有權威性的官方平臺系統。經試驗對比,在現行可供使用的類案檢索平臺中,中國裁判文書網檢索功能不夠完善且檢索結果與待決案件相關度不高,檢索效率低下;法信平臺收集案例數量不全面,且存在對案件信息有概括濃縮現象會降低類案的可用性。
綜上,在司法數據庫尚不成熟的今天,主體運用類案檢索來便利司法、規范司法的效果亦不容樂觀。
二、訴訟中類比推理運用情況的原因分析
通過上文對指導性案例和類案檢索機制現行情況進行的概述,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類比推理的法律適用在中國似乎有點兒“水土不服”,類案指導實行之路步履維艱。原因何在?下面筆者將從類比推理本身的局限和類案指導的現實制約因素兩方面入手對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探討。
(一)類比推理本身的局限
類比推理是一種具有高度或然性的推理。邏輯學中的類比推理不存在具有嚴密性的邏輯結構,也沒有給出對于“相似”的嚴謹的界定標準,其實質是建構在主觀見之于客觀上的價值判斷,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誠然,在司法實踐中也并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案件。我們無法否認,兩個案件在任何一個方面的微小差異都有可能導致其判決結果的完全不同。“類案”的界定是類比推理在法律適用中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是造成其適用困境的根源所在。
具體來說,類比推理的法律適用不僅不能實現既定目標,甚至會與之背道而馳。首先,在成文法體系下廣泛運用類比推理即使先決判例進入司法實踐必將削弱成文法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將可能造成司法權對立法權的僭越,不利于維護社會大眾對成文法的信賴與尊重。其次,在將類比推理適用于司法實踐的情況下,推理前提(相關法律規范+待決案件法律事實+類案信息)與推理結論(待決案件的裁決)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這會導致司法判決結果的真實可靠性大打折扣,也將很難實現維護司法公正的目標。最后,由于類比推理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其在實施層面不能限制個人閱歷、思維、情感等個性化因素對司法裁判活動造成的影響,統一標準的喪失便無法保證我們所追求的公平正義的實現。
(二)類案指導的現實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