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祥
摘要:1937年底,在沿海工業城市相繼淪陷的危機下,為緩解物資匱乏和支持抗戰,中外知名人士共同發起工業合作運動。《西北工合》是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創辦的宣傳刊物,以報道與工合運動相關的文章、新聞和報告為主。工合運動與婦女解放之間相輔相成,一方面,工合運動能夠促進婦女解放,從而提高婦女經濟和社會地位;另一方面,婦女解放為工合運動和支援抗戰工作提供勞動力。工合運動的婦女工作受到社會封建禮教和教育知識落后等問題的嚴重阻礙,《西北工合》雜志也對婦女工作的內容和效果等進行宣傳,為婦女解放發揮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工合運動 婦女工作 《西北工合》
一、研究現狀與問題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新史學的興盛與傳播以及中外學術交流的加深,婦女史逐漸受到國內學者的重視,婦女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發揮的作用也成為研究熱點。近些年,工合運動和中國婦女史的相關論著層出不窮,但大多關注在宏觀層面和專門研究,缺乏以報刊的報道為視角研究婦女與工合運動關系。
就現有成果而言,學術界絕大多數學者將婦女參與工合運動歸于中國婦女運動史之中,研究內容和深度較為有限。顧秀蓮認為婦女通過參加合作社等各種方式參加戰時生產“在改善生活的同時,也增強了婦女的集體意識和民族意識。”王倉倉探討了西北工合運動、婦女生產與婦女解放之間的關系,認為廣大農村婦女參加工合運動為“獲得經濟的獨立和思想的解放等產生了積極影響……使女性個體解放與國家獨立前所未有的結合”。另外,學界缺乏對《西北工合》雜志的利用,僅對雜志創立背景、內容及影響等進行論述。
綜上可知:第一,雖然婦女史得到學界的關注,但是仍缺乏對工合運動中的婦女研究;第二,《西北工合》雜志的報道具有時效性、實用性和廣泛性等特征,但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二、西北工合運動中婦女工作所面臨的問題
婦女運動是社會發展與變遷的產物,同時會對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產生影響,尤其是在全面抗戰爆發的大背景下,婦女所展現出的作用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禮教。婦女能夠通過參加工合運動不僅能夠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水平,而且能夠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工合運動與婦女運動相輔相成向前發展。但是工合運動中的婦女工作面臨以下困難:
第一,交通閉塞,民眾保守。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以高原、山地和盆地為主的地形嚴重影響了對外交流,常年氣候干旱少雨,植被覆蓋率少。自然地理環境致使西北地區呈現交通封閉、民眾思想保守和社會貧困的特征。婦女們生活在社會相對閉塞的農村里,思想上,依然受到封建禮教的束縛,只知相夫教子,國家意識并不強烈;生活上,她們要承擔整個家庭的衣食,甚至農忙時節需要踩著“三寸金蓮”進行勞作,由于受到重男輕女等封建思想的影響,婦女也喪失了社會地位,自身的命運難以把握。
第二,缺乏當地干部,言語不通。工合組織在鄉村宣傳婦女工作和工合運動時,由于工作人員多為南方人導致語言不通或生活隔閡等原因而遭到了婦女的懷疑,所以“要成功一件事業,要工作上有相當表現,健全的干部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作鄉村婦女工作,更應當有當地的干部。”工作人員在廣大婦女眼里就是外來的陌生人,想要化解雙方的隔閡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有了日常往來,才能使婦女們了解和參與到工合運動當中。當地干部不僅能夠獲得婦女的信任,也能夠提高工合運動效率。當地干部知道婦女在生活中所存在的問題,更加容易相互了解彼此,在做婦女工作的同時,使她們積極地參與到工合運動當中。
第三,婦女家庭負擔重。抗戰爆發后,青壯男子入伍或充當勞工,家庭責任自然落到婦女肩上。兒童保育問題是婦女不能外出勞動的重要因素。在婦女工作中所面臨的首要的現實問題就是婦女必須在家中照料兒女,無法從家務中脫身。即使有許多婦女有意愿參加工合運動,但是因為孩子太多或孩子無人照料而不得不放棄工作機會。還有的婦女將孩子帶到工作場所,但是孩子不停的哭喊,“不但影響了母親的工作效率,實有害兒童健康。”
三、西北工合運動中婦女工作的主要內容
為促使婦女更快加入到工合行列,工合西北區辦事處通過設立職業技術學校、婦女和兒童識字班等方式盡量解決婦女生活中的困難,同時在培訓過程中普及工合教育,為工合運動奠定勞動力基礎。與此同時,“技術的訓練是很要緊的,沒有好的訓練,也是浪費國家的經濟、收不到相當的效果”所以想要參加合作社的婦女需要通過學習和訓練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
首先,通過設立女子職業訓練學校以培養當地干部。1939年,工合西北區辦事處共創辦了九個紡織傳習班和紡織訓練班,但是短期的訓練無法培養出能夠領導工作的干部。辦事處以培養當地有知識的婦女作為技術干部為目的而開辦了女子職業訓練學校,這樣既能使知識婦女參與到工合運動,又可以向知識匱乏的鄉村婦女宣傳和參加工合運動。1940年,女子職業訓練學校招收了四十人,都是“中等學校程度,身體精神均很健康,年齡都在廿五歲以下”。
其次,將婦女從家庭中解放出來。第一,通過設立兒童識字班和工合小學校緩解婦女家庭負擔。兒童保育是西北工合的重要組成部分,辦事處通過設立兒童識字班不僅可以幫助婦女照看兒童,而且能夠向兒童傳授文化知識。“為了要動員婦女來幫助抗戰,為了寶育兒童,就是培植國家元氣”,所以不論是作婦女工作的個人或團體,都需要特別關心對兒童的保育。第二,通過設立婦女紡織訓練班等機構提高婦女文化和技術水平。婦女紡織訓練班不僅是培訓婦女的紡織技術,而且學習內容還包括國語、合作常識、抗戰歌曲等。婦女們常常舉行座談會,以增加她們的知識與合作能力。
最后,在《西北工合》婦女節和勞動節專刊上贊揚和鼓勵婦女。1941年3月1日,《西北工合》第4卷第5期刊登了許多關于婦女節的特輯文章。例如:甘和媛在《三八節與工合運動》中認為工合運動為婦女解放創造了條件,婦女在參加工合后應當理解“婦女運動是國家民族爭取獨立自由的一環,婦女只有在國家民族得到獨立之后放才能得到解放……婦女參加生產工作,就是將婦女運動得理論從實際中做起。”喻林炎則關注婦女的教育問題,他認為對婦女得教育要從“社會立場”“時代立場”和“工合立場”三方面進行,從而“發揮每位婦女得內在力量,把握住時代,以建設社會經濟,改造社會為最要目的,然后婦女的解放與幸福,才可求得。”其他文章也從不同角度表達對婦女們的節日慶祝,而且《西北工合》以刊登詩詞、歌曲等形式祝福婦女工作者。1941年5月1日,《西北工合》在勞動節專號中也肯定了婦女勞動者的付出。舒澐在《紀念勞動節與中國婦女》中認為婦女在抗戰建國的背景下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婦女們應當在知識教育、寶育兒童等方面繼續加強工作。劉克頓看到 “因為戰爭的怒潮喚起了廣大的婦女同胞,實際的來參加各項抗戰建國的勞動工作,顯示了偉大的力量,才獲得了她們在社會上的地位”。
四、西北工合運動中婦女工作的意義
工合運動在西北地區的發展不僅為中國抗戰提供物資,而且改善了西北地區居民的就業和生活等,其中,工合運動中的婦女工作也具有深刻意義。
第一,婦女工作改善了西北地區社員的生活問題。在工合組織的引導和組織下,將婦女從家庭瑣事中解放出來,以參加工業合作社的方式獲取工資,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社員的生活。
第二,婦女工作促進了婦女的社會地位的提高。西北婦女通過工合運動學習了專業技術和知識文化,并且能夠獲得可觀的收入,隨著經濟地位的提高,西北婦女的社會地位也隨之提升,進而促進了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發展。
參考文獻:
[1]顧秀蓮.20世紀中國婦女運動史.上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8.
[2]王倉倉.束縛與解放:抗戰時期西北工合運動中的婦女生產[J].隴東學院學報,2020,31(03).
[3]伍文強.《西北工合》雜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6.
[4]袁航.抗戰時期寶雞工業合作運動研究[D].蘇州科技大學,2016.
[5]婦女工作部一年來的生產及教育工作.西北工合,1940,3(1-2).
[6]工合運動與婦女運動.西北工合,1939,2(3).
[7]三八節與工合運動.西北工合,1941,4(5).
[8]從紀念“三八”節說到婦女教育問題.西北工合,1941,4(5).
[9]紀念勞動節與中國婦女.西北工合,1941,4(9).
[10]對中國婦女勞工的瞻望.西北工合,19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