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瑞 李少軍 馬宇軒
摘要:近年來,“內卷”一詞在大學校園頗為流行。內卷主要指由于追求增量而產生的不能進化現象。后來,這種無意義的競爭現象逐漸轉化為一些人用以嘲諷努力的借口。以高校生為例,部分不愿意參與競爭,但希望獲得較高的綜測評價的人,將一般性競爭行為視為高度內卷。他們認為這種競爭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在競爭環節中持有消極態度,刻意回避競爭,逐漸“喪”化,更有甚者,將內卷化作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本文抓住這一心理現象,運用心理學的“自利性歸因偏差”理論對產生“把內卷當作不努力的借口”這種心理現象的原因加以解釋,最終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內卷化 自利性歸因偏差 競爭與內耗 唯物辯證法
一、高校內卷化表征
將內卷化引申到大學校園,最早源自幾張名校學霸的圖片,圖片中,有的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的人宿舍床上鋪滿了一摞摞的書,有的人甚至一邊騎車一邊拿著電腦寫論文。這些圖片最早在清華、北大的學霸之間流傳。之后,“邊騎車邊看電腦”“清華卷王”等詞語登上熱搜,引起了軒然大波。
結課程論文要求寫1500字,可是有同學為了拿高分,寫了3000字。其他同學擔心這會影響自己的成績,因此開始寫更多的字,于是有5000字、8000字的出現,就這樣一級一級地抬高字數,最后大家都很疲憊地超額完成論文。然而老師的評分標準沒有改變,大家的相對位次也沒有變,獲得高分同學的數量依然是固定的。可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實際收益沒有增加,卻都十分疲憊。
以上兩個案例反映出高校內卷化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當然,不同的大學生對內卷化的認知也會有所不同。最極端的觀點是認為內卷化造成了自己原有生活和學習的紊亂,影響了自己的成績,因此對學習持有消極的態度。該觀點錯誤地將內卷視為阻礙自己發展的原因。唯物辯證法認為,影響事物發展的因素分為內因和外因,其中內因是根本。因此,該觀點出現了自利性歸因偏差。
二、自利性歸因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當人們面對一些積極的結果時,通常把自己的行為歸因于內部品質特點,而把他人的行為歸因于外部的因素;當面對一些不好的結果時,把自己的行為歸于外部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為歸于內部的品質特點。
筆者認為,部分大學生在高校內卷化的過程中存在著自利性歸因偏差,主要體現在:一是認為內卷化是造成自己成績不好的重要原因,并把內卷作為不努力的借口;二是認為成績優異的同學是制造內卷的“始作俑者”,認為他們的行為導致自己無法安然地待在“舒適圈”;三是認為在學習中的正常競爭屬于內卷行為,并強烈反對這種競爭。顯然這三種認知都是自利性的,將失敗原因歸結于外部環境的不盡人意。
三、對“內卷”的認知存在自利性偏差的原因
(一)缺乏明確的目標
由于沒有明確的目標,大學生將會面臨學習低效率和無意義的損耗,這種學生通常是那些努力過后收效不大,甚至放棄努力的人。而這一群體在學業中失敗時,往往不能正確歸因,部分人在歸因過程中出現自利性傾向,給因為無目標而導致失敗的自己找了一個看似合理的借口。
筆者對高校大學生缺乏目標和對內卷化的認知存在自利性偏差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7.66%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目標,而這47.66%的大學生中,有79.45%的人認為自己的失敗是來自于外部環境即內卷化過于嚴重,僅有20.55%的人認為自己的失敗源自于目標設定的不清晰。調查結果表明,在高校內卷化過程中,大學生把內卷化作為失敗的借口,而不是自身問題,產生這種自利性歸因偏差的原因是缺乏明確的目標。
(二)缺乏對自我能力的客觀認知
自我認知能力是指一種能夠客觀認識和評價自身優勢劣勢、能力水平、技能條件、性格特征的能力。只有對自己的能力持有客觀的認識,才能合理定位,確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和選擇。
然而遺憾的是,很多大學生不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他們往往對自我的評價過高,甚至出現自負心理。認為自己的能力很出色,自己的失敗并不是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內卷帶來了客觀條件的變化,現實沒有給自己留足時間應對。
筆者對“大學生認識自我的能力與失敗歸因”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40.44%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強,但無法準確表述究竟是哪方面的能力;59.56%的人表示對自己的能力沒有清醒認知,而這部分人群中的54.33%認為自己的失敗源自內卷,而不是能力的高低。調查結果表明,在高校內卷化過程中,大學生把內卷化作為失敗的借口,而不是自身問題,產生這種自利性歸因偏差的原因是缺乏對自我能力的客觀認知。
(三)出于維護自尊的需要
接納好的結果有利于滿足人們自我實現的需要。人們為了維護自尊,避免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尷尬和誤解,因此在歸因時傾向于自利性,即吹噓自己的努力和實力,夸大運氣、客觀條件的副作用,以此來獲得他人對自己失敗的同情,對自己努力的崇拜,從而獲得他人尊重。
筆者在對高校生進行訪談時發現,66.77%的被訪者認為自己考試結束后會向好友抱怨題目刁鉆,考場部分考生打擾了自己答卷,考場的燈光刺眼、風扇聲音大等問題。而在最終成績相對較差的時候,這種抱怨會轉移到其他獲得優秀成績的人身上。例如,82.51%的被訪者認為自己的成績差是因為優秀學生自私自利,偷偷學習,或者剝奪他人的學習體驗用以讓自己學得更多。例如某被訪者表示,自己的舍友經常每天5:30起床偷偷背單詞,打擾了自己的休息;導師要求論文字數不低于3000,但是舍友寫了8000字;舍友時刻提防別人超過自己,每天詢問他人學習進度等。
透過該被訪者的抱怨我們不難看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出于自尊目的,往往以內卷為借口,將失敗歸因于外部因素,從而形成自利性偏差。
(四)小結
綜合以上分析,總結以下幾點:一是人們期望成功,接受成功的榮耀能夠滿足其期望;二是人們相信個體的努力與成功的結果高度相關,同時也認為自己在為成功而努力奮斗,因此出現自我拔高的傾向;三是當人們估計自己對一個情境有控制能力時,更傾向于參考過去自己成功的例子,所以會高估自己在成功時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