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凌鋒
摘要:蘇維埃政府對待富農所形成的政策,是一個長時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國共產黨從最開始提出的合理限制,到蘇維埃中央政府對富農斗爭革命,直到西北辦事處期間對富農采取相對寬松的方針政策。這個轉變無疑有多重原因,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關鍵詞:富農 蘇維埃政府 政策
在近代中國農村社會,富農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富農和普通農民相比,是剝削階層;和地主相比,是被剝削階層。因此不可以將富農視之為普通農民,也不應該將富農與地主劃為等號。正確認識富農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一、南方時期蘇維埃政府對富農的政策和態度
中國共產黨最早有關富農的政策是在中共六大的時候被提出來的。中共六大正值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與國民黨對抗的初期。中國共產黨當時為了立足于農村,爭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支持,所以就有對農村土地進行改革的想法。1928年6月,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中共六大通過了《土地問題決議案》和《農民問題決議案》,指出蘇維埃政府要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而對于富農則分類認識,因為富農也是分為進步的和反動的。一部分富農是可以團結的對象,但另一部分則是需要斗爭的。
中共六大對富農的認識是相對合理的。但當時中共受到蘇聯的影響比較大。蘇聯在以斯大林模式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時,對富農施以嚴酷的措施。于是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成立后,制定富農政策時借鑒了蘇聯經驗。同年12月所頒布的《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表現尤為明顯。“富農在被沒收土地后,可以分得較壞的勞動份地。”富農只能耕作較壞的地,同時被禁止買回原來的土地。蘇維埃政府當時主要考慮貧農的利益,而對于富農乃至中農,就欠缺了一些思考,甚至將少部分中農都劃分為地主。
總體來說,蘇維埃政府在南方蘇區時是采取以貧農、工人為支撐,中農為團結力量,抑制富農,消滅地主這樣一個基本方針政策的。富農的生活狀態僅僅在于生存下去。
二、政策的轉變
由于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被迫進行了長征。土地改革的成果受到了國民黨軍隊和“返鄉團”的嚴重破壞,沒有堅持下來。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農村中失去富農的支持,有的富農、乃至中農選擇站在國民黨的一邊。
紅軍歷經了艱辛的長征之后達了陜北。中國共產黨為了更有效地實行對西北蘇區的治理,在1935年11月成立了蘇維埃政府駐西北辦事處。
西北辦事處成立后,對有關于富農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探討。首先是毛澤東在1935年12月1日表示贊同改變對富農的政策。同年12月6日,中共中央也做出了有關富農問題的決議,認識到需要將富農也納入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中。1936年4月4日,西北辦事處正式開始執行有關富農的方針措施,以綱領政策的形式確定下來。1936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在《關于土地政策的指示》中進一步完善土地政策,對富農的財產、土地有了更詳細、合理的安排。
新形成的有關富農的方針和以前相比,主要有以下變化。
第一,土地分配公平。在南方蘇區的時候,對富農采取的土地措施是貧農分好地,富農分壞地。耕種壞地的富農,既要面對土地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又有賦稅的壓力。有些富農本來是傾向于革命的,但以前蘇維埃政府的一些操作,讓一些富農走到了革命的對立面。所以“富農可與貧農中農分得同樣的土地,過去分壞田的原則是不對的”。新的政策下富農在土地方面獲得了和其他農民一樣的權益,不再只耕種壞地了。
第二,對富農不再征收重稅。以往蘇維埃政府采取的稅收政策是貧農中農輕稅,富農稅重,雇農及紅軍家屬免稅。這樣使富農存在沉重的稅務負擔。對于分到壞地的富農來說,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他們的生存壓力超過了普通農民。但蘇維埃政府所實行的新的法令,除統一累進稅以外,禁止地方政府對于富農的征發及特殊捐稅。富農除了土地和普通農民一樣,在賦稅上負擔也減輕了。
第三,允許富農參加革命斗爭。在蘇維埃政權成立初期,很多富農出身的人參加革命,甚至在黨和政府中參與重要工作。他們普遍文化素養較高,為蘇維埃政權扎根農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錯誤思想在全黨內部擴散之后,其中的部分同志開始被錯誤地批判,受到不公正的對待。當蘇維埃政權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就做出了“對于那些過去積極參加蘇維埃革命的地主富農出身的知識分子,我們是歡迎的決定”。
三、轉變的原因
為什么對富農的態度發生這樣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原因組成。
西北的主要情況和南方是不一致的,陜北的基本土地問題不是高地租和渴望獲得土地,而是缺少勞動力以及如何有效地組織勞動力以達到高產。因為西北地區生產條件遠遠不如南方地區,農村維持正常生產生活已屬不易。再加上西北地區土地、人口都少于南方,土地兼并現象也不是很嚴重,所以農村的階級斗爭并不顯得十分尖銳。
日本侵華危機逐漸加劇,中日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退居其次。所以中共調整土地政策,以適應全民族抗戰的需要。中華民族危亡之際,首先應考慮的是抗擊外部侵略,而不是加劇國內階級矛盾。中國土地屬于日本人,還是屬于中國人,這是首先急待解決的問題。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富農乃至地主的剝削問題可以暫緩解決,因為這并不是當務之急。
團結統一國內各個階級抗日是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富農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團結并沒有僅限于一句口號,也落實到具體的方針政策上。富農如果過于打壓和敵視,只會把富農推向敵人的一邊。蘇維埃政權的主要勢力范圍在農村,富農是農村人口的組成部分。即使富農沒有投降賣國,但自身利益過于受損,對于農村生產建設始終是沒有動力的,所以團結富農是有一定重要性的。
四、對富農的警惕
雖然蘇維埃政府變了對富農的態度方針,但對富農仍然保持有高度的警惕,這是因為階級矛盾存在的客觀情況是不可忽視的。“農村中的黨應該善于監督和領導富農,嚴防為富農所領導。”富農潛藏的封建反動性與中國農村的斗爭形勢是相聯系的。當土地矛盾激化加劇時,富農作為舊得利階層必然轉入地主陣線,這是中國半封建富農階層的特點。因為富農雖然不再和過去一樣被沒收生產資料、分壞地了,但還是不如紅軍來到之前的情況。他們是過去農村中的既得利益分子,但沒有像地主一樣被完全打倒,所以他們還是可能有條件、有機會地去破壞農村土地改革成果。因此蘇維埃政府不會放松對富農的嚴加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