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關秀
摘要:突發事件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嚴重影響或損害民眾利益,而信息公開是有效應對公共危機的重要措施。因此,當公共危機發生時,應把握好如下節點:公開盲點,消除恐懼心理;圍繞痛點,解決面臨的緊迫問題;抓住難點,增強共克時艱的信心;打通堵點,防止危情擴大;針對污點,讓真相告白于天下;重視拐點,指明正確的方向。
關鍵詞:公共危機 信息公開 把準節點
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傳播的速度不僅越來越快,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在推動我國網絡生態發展的同時,也增加了輿情爆發的幾率。做好網絡輿情,尤其是信息公開工作,已經成為當下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實踐表明,在公共危機過程中,信息公開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事態的發展和變化,尤其是對人民群眾的利益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多層次、高密度發布權威信息,正視存在的問題,回應群眾的關切”, 因此,重視和探討危機中的信息公開,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實際行動,也是踐行初心使命的具體舉措。
一、公開盲點,消除恐懼心理
一般來說,地震、火災、水災、疾病等各種災禍會造成大量非正常損失,而人們又沒有有效的辦法預防或阻止這種災禍的發生,它完全處于人們的預料之外,這對于具體承受的個體來說無疑是可怕的,足以形成社會性的恐慌。危機事件的不可預知性,使其一旦發生就會引起民眾對事件相關信息的極度渴望。換言之,危機事件與民眾的利益息息相關,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人們的第一反應和最大需求就是了解真實的狀況,了解準確、權威的信息。我國現行憲法明確規定,知情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一章第一條也指出,該條例是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充分發揮政府信息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制定的,并在第一章第六條中要求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因此,作為公共事務的組織者和公共危機的應對者就應迅速通過多種媒體,在第一時間告訴民眾發生了什么以及事情的真相是什么等,以此提高民眾對危機的認知水平,使信息成為安撫社會焦慮的“鎮靜劑”。
二、圍繞痛點,解決面臨的緊迫問題
當危機來臨之時,人們不僅存在心理上的焦慮,對于某些區域或某些群體來說,可能陷入了不可言狀的困境,因而及時地向民眾提供信息服務就是雪中送炭。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我國,為了應對各類公共危機,黨和政府會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調集醫療等救援資源,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這時,主流媒體應唱響主旋律,既要公開真相是什么,又要公開為什么,既要公開眼下正在做什么,又要公開下一步準備做什么,讓廣大民眾心中有底氣、未來有預期。在社區,要充分利用微信、短信以及海報、廣播等不同渠道,暢通各類交流平臺,迅速傳遞物資、交通等信息,把信息送到千家萬戶;與此同時,廣泛收集基層民眾反饋的信息并視情況予以處理:對于合理合規的建設性意見,應及時辦妥,即使不能馬上辦的也要做好令人信服的解釋;對于不合理的建議,不可置之不理或者任意指責,應該平等溝通,取得對方的理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處于危機之中的人需要守望相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撐,一線往往涌現出許多感人的故事,這些信息應該為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所共享,傳播“暖新聞”,發出“好聲音”,凝聚“正能量”。
三、抓住難點,增強共克時艱的信心
危機事件給人們造成的傷痛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更為可怕的是,身處恐慌和呻吟中的人還不知道能不能渡過難關。以2020年6月南方洪災為例,從6月7日第一場洪水發生到6月13日短短一周,就已經造成廣西、江西、福建、湖南、廣東、貴州等22個省市500多萬人受災,5000余間房屋倒塌,40萬余人急需轉移,僅直接經濟損失就高達約150億元。因為洪災而失去家園的民眾是否得到妥善安置,政府是否能采取有效措施帶領民眾戰勝如此巨大的災情等,都是洪災發生過程中災區人民乃至全國人民關注的重點問題,也是災害處置過程中的困難所在。可見,在突發公共危機來臨時,政府要善于發現關鍵環節,抓住處理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及時、有效地對民眾進行相關信息的公開、回應和溝通。倘若在災難來臨時無法攻克難點,對民眾需求一味地忽視與回避,不僅不能解除危機,還會影響自身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只有盡快將危機中的困惑進行專業化、信息化處理,并通過有效的信息渠道傳遞出去,才能有效地凝聚全社會力量,更好地增強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決心。
四、打通堵點,防止危情擴大
我國信息公開的法治和隊伍建設正在不斷推進,為了進一步確保民眾利益與社會穩定,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部與公共危機相關的法律法規,并組織公務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培訓。然而,在公共危機來臨時,少數地方政府在進行信息公開時仍出現各種應對不力的狀況,結果使信息遭遇“腸梗阻”。究其原因,有些公務人員仍受傳統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心理,出現怠政、懶政現象,或者干脆認為民眾沒必要知情;有些則是信息掌握不全面、不準確,結果一問三不知,或者避重就輕,或者環顧左右而言他。因此,要想有效防控公共危機蔓延,公務人員必須深刻認識到國家是人民的國家,民眾對危機信息享有知情權,我們應該始終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當公共危機爆發時,就要盡快地、主動地向民民眾開所需信息。這樣,才能把損害降到最低,信息公開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五、針對污點,讓真相告白于天下
并不是公共危機都需要清除“污點”,但我們發現,在危機中常常存在流言蜚語,嚴重干擾正確信息的傳達。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社會之間的互動愈加快捷,當發生突發事件時,感興趣的網民會在網上瀏覽各種碎片化的信息,而此時官方信息卻相對滯后,在這期間使各種不實流言有了可乘之機。馬克·吐溫說過一句名言,“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已經跑遍了半個世界”。2018年《科學》期刊上刊登了麻省理工大學“社交機器實驗室”對推特上超450萬條推文分析的研究結果,證明雖然偽信息的信源數量更少,但其轉發和討論的數量卻能達到數萬條,而相比之下,真信息的信源數量雖然相對較多,但傳播平均次數僅為1600。如在2020年南方洪澇災害期間,網上流傳著一條“洪水中的擺拍”圖文傳言,而真相卻是某記者在2010年的工作照片。倘若不明真相的民眾誤信了該謠言并進行大量的轉發,不僅會打擊抗洪搶險中救援人員的積極性,影響救援工作的進展,更會損害地方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由此可見,只有信息及時、對稱,才不會讓少數人以假亂真,擾亂公共秩序。這不僅是同心協力戰勝危機的需要,也是維護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必然要求。